一直以來,大家統一的意見,婚姻中,門當戶對是最重要的。因為門不當戶不對,兩個人成長環境不同,思維方式和習慣不一樣,在一起,很難和諧相處。
門當戶對很正解,這點我贊同。但我也以為,婚姻中,價值觀比門當戶對更重要。
如果兩個人價值觀不一樣,換言之,三觀不合,即使條件相當,勢均力敵,也可能湊合不到一塊去。
有作家說過,人和人最大的區別,不在於外貌和財富,而在於價值觀。何謂價值觀?就是我們對待某件事的看法,或者在我們心裡的排列順序。
舉例子,你以為金錢最重要,我以為感情最重要,我們在金錢和感情這點的價值觀,就不一樣。
在《霍亂時期的愛情》中,女主費爾明娜長相美麗,配得上男二醫生。這兩人也結成了連理,度過了一生,但他們的價值觀並不很相合。
關於婚姻,醫生以為,安穩最重要。而女主費爾明娜覺得,愛才最重要。
儘管費爾明娜沒有和阿里薩結婚。但明顯,女主心裡最愛阿里薩。這兩個人價值觀更契合,彼此惺惺相惜。畢竟阿里薩也以為,愛在婚姻中最重要。
《三十而已》中,王漫妮和張志的感情,也很好論證了這一點。
很多網友不喜歡王漫妮,確實,這角色不怎麼討喜,身上散發銅臭味太重。自己並不如何,擇偶要求很高。
再看張志,碩士學歷,家鄉的小主任。個人來看,王漫妮只在上海做了幾年的銷售。綜合條件上,除了長相,各方面配不上張志。
但意外是,王漫妮拒絕了這個碩士男的追求,寧願放棄安穩的生活,去上海打拼。我自己,對於王漫妮這個選擇並不奇怪。
有人說,那是王漫妮看不上張志,他是草根階級。不像梁振賢,天生富人氣質,有錢懂浪漫。有一定道理。但並不全對,一個很大的原因,也在價值觀上。
我們從張志和王漫妮的相處中,會感受到兩個人的不同點。
張志人品不錯,踏實能幹。但張志給不了王漫妮想要的生活,而且只會讓她一直生活在,被三姑八婆包圍問候的環境裡。
王漫妮喜歡社交嗎?喜歡,但她喜歡的是梁正賢那種高大上的社交圈,和外國人交流,去海洋潛水,和企業老闆談股票。
這樣的女子,有顆不甘在小城鎮裡過普通日子的心。她想成為高階級人士圈子的主角,但不是成為,那堆每天只談著白菜幾折、蘿蔔幾折的人群裡面的主角。
王漫妮嚮往更大的世界,而張志是想在小城市安定下來,娶個美麗老婆,結婚生子,度過一生,在家鄉裡面實現自己的抱負。
其實,從王漫妮回家鄉衢州的那刻,註定她不會相親成功。因為,王漫妮喜歡的人,不可能甘心待在那種小城鎮裡面。王漫妮想要的是,在大城市上海紮根成長的男人。她擇偶要求很高,不僅有錢風趣,而且兩個人價值觀相符合。
所以,最後王漫妮選擇回上海,重新作戰。她是個充滿野心和欲望的女人,價值觀以及她的現況決定了,自己很難找到如意伴侶,會走上三十不嫁這條路。
也許,你說,當初嚮往汪洋大海的人,還不是和一個只喜歡小溪的人,最後結婚了。我承認會這樣,因為兩個人相愛,可以相互妥協。
但是,萬一有種這樣情況,當你不能陪我去看汪洋大海,我也不能陪你去看小溪,這樣的愛情,按照我們多數人的活法,還有多少希望可以維持下去?
愛情不是多數人,維持婚姻必要因素,可以贊同。畢竟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愛情養分,才能生活下去。
但毫無疑問,當兩人價值觀產生衝突,或者無法調和時。人性自私的本質,註定我們不會為對方做出退讓,從而攜手共度此生。
因為價值觀差距太大,也不會有共同的追求,兩個人在一起也無事可做,無話可聊,時間一長,感情淡了,也會分道揚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