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的婚姻中,夫妻只有經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締結才是合法的,而合法夫妻結婚的最終目的更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也就是說,傳統婚姻非常簡單的就是「繼統」與「結緣」。這就使得古代的夫妻之間「禮多於情,義多於愛,育(生育)重於性」。導致夫妻之間,處於一種既不平等也不正常的關係中。丈夫可以「怕老婆,」卻不可以「痛老婆」;妻子只能「戀丈夫」,卻不能「愛丈夫」。夫妻雙方,都只能「例行公事」、不能「產生私情」。致使中國的傳統婚姻中,湧現出許多荒誕不羈的婚姻「佳話」來。
(一)、「怕老婆」成時尚:歷史上有名的「怕公」。當屬唐初御史大夫裴談。唐代的御史大夫主管監察和執法,相當於今天的紀委書記與監委主任,他的口才、辯才、思才都是一流的。所以,當別人嘲笑他懼內時,裴部長便發表了一通辯詞。他說:「妻有可畏者三」:青年貌美漂亮時,看上去就像觀音菩薩,世上哪有不怕觀音菩薩的?中年兒女滿堂時,看上去就像九子魔母,世上哪有不怕九子魔母的?老年貌衰體雍時,看上去就像鳩毒盤荼(食人精氣的鬼類),世上哪有不怕鳩毒盤荼的?
裴談的懼內既然如此典型,已上升到了「理論高度」,則大家自然拿他做「行為標杆」。有一次,伶人為唐中宗(皇帝李顯)和韋皇后表演節目時,就居然唱道:「回波爾如栲栳,怕婦也是大好,外邊只有裴談,內裡無過李老」這裡說的李老就是中宗皇帝李顯。中宗是「女強人」武則天的窩囊兒子,和老子高宗(李治)一樣,也是怕老婆的貨。所以,一個戲子,也敢當面說皇皇大唐,最怕老婆的,宮外是裴大人,宮裡是萬歲爺。
既然皇上帶頭怕老婆,則臣下效法,也不足為奇。所以有唐一代,從上到下,怕老婆的事層出不窮。到了宋朝,皇上怕老婆的事不大有了,但士大夫階臣之畏妻,還依然如故。比如「胭脂虎」的典故,來源於宋朝,「胭脂虎」則是宋代尉氏縣令陸慎言妻朱氏的綽號。因為朱氏長得漂亮,被吏民取綽號為胭脂虎。朱氏兇悍無比,陸某畏妻如虎,居然連一縣之政務,也要請示夫人定奪,這就真是陰陽逆轉、黑白不分、乾坤顛倒,不成體統了。
(二)、「痛老婆」當笑柄:張敞的妻子很漂亮,張敞也十分痛愛她 因為太太幼時受過傷,眉角有疤痕,為了給遮醜,所以每天要替他的太太畫眉遮住傷疤後,才去上班,於是有人把這事狀告宣帝。宣帝聽了,便把張敞叫來責問。張敞的回答也很巧妙,說「臣聞閨房之內,夫婦之私,有過於畫眉者。」漢宣帝自己是結過婚的人,自然知道夫妻之間比畫眉「過份」的事還多得很,也就不了了之。張敞給老婆畫眉毛算什麼事呢?也要鬧到皇帝那裡去,還差點丟了烏紗帽。可見傳統禮教對夫妻之間的情愛,忌諱到了什麼地步。
又如王戎夫妻感情很好,妻子便常用「卿」來稱呼王戎。「卿」在古代是一種愛稱,只有皇帝對臣子、老公對老婆、男人對女人才能用,否則就是失禮。王戎妻稱王戎為卿,既違背了「男尊女卑」的原則,也有損於「夫婦有別」的規矩。是雙重不禮,所以王戎便對妻子說:「婦人用「卿」來稱呼夫婿,在禮數上是不允許的,以後不要這樣稱呼了」誰知他妻子回答說:「我親你愛你,所以稱你為卿,我不稱你為卿,誰應該稱你為卿呢?(親卿愛卿,是以親卿,我不親卿,誰當親卿)」於是王戎就一直聽任她這樣稱呼自己。偏偏王戎夫婦的故事,從來就是被當成笑話來講的。可想而知,古代恩愛夫妻是要遭世人譴責的!
(三)、「愛丈夫」依禮數:被歷史上視為「模範」夫妻的梁鴻和孟光,據歷史記載,梁鴻家十分貧窮,但他博學有品節,跟他同縣的孟家,有一個女兒,30歲了還沒有嫁出去,父親問她,她說:我要嫁只嫁梁鴻,梁鴻聽到這個消息後,於是就娶了孟光。不過梁鴻孟光婚後,倒是非常的守禮。據說孟光每次給梁鴻送飯,都要「舉案齊眉,不敢仰視」。這便是其之所以為「模範」的原因所在。因為傳統社會設計的夫妻關係模式,恰恰正是要「新婚燕爾,如兄如弟」,「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從這十六個字不難悟出,傳統婚姻模式的實質是「只有敬沒有愛,只有禮沒有情,」夫妻之間如果像兄弟,夫妻生活如果像做客,那還叫夫妻嗎?如果連吃飯這樣的日常生活小事都要禮教化、格式化、程序化,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一前一後都有如做戲,哪裡還有什麼愛情可言 ?
(四)、「戀丈夫」定必然:既然傳統婚姻設計的夫妻關係是「新婚燕爾,如兄如弟」,「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因為他們結合的基礎不是相互吸引、相互愛慕、相互了解。更多考慮的是「傳宗接代」、「喜結善緣」、「過好日子」。那自然依戀大於愛戀、依靠大於獨立、依存大於自理。
「傳宗接代」主要考慮生育。因為兒媳婦嫁進門來,最重要的任務是要傳宗接代。其他問題(比如孝敬公婆)可以通過別的方式解決,但繼統的任務卻只有妻子才能承擔。雖然在正妻無出的情況下,固然可以納妾,但妾生得再多也是庶出,血統上低了一等,繼承上會有麻煩。所以最好正妻能生育,而且生男孩,而且頭一胎就是男孩,以便儘早確立「嫡子」地位。
「喜結善緣」著重看好門第。男方門第太低,會委屈了女兒,自己也沒面子。男方門第太高,又怕高攀不起,更懼遭人白眼。因為嫁人的目的無非是「有口飯吃」,所以女方在擇偶時,首先考慮男方家的經濟實力;其次是男方家的社會地位;再則是男方的學歷官銜。鑑於此,只要男方條件好,門第高,財富多。那怕這個丈夫是個傻子、瘸子、駝子都可以。
「過好日子」重點在於歸宿。傳統觀念認為,孤男寡女,日子是不好過的,「男人無妻家無主,女人無夫房無梁」。一個男人,如果是光棍,就沒有溫暖體貼、沒有可口飯菜、沒有換洗衣服,肯定生活糜爛。一個女人,如果是「寡婦」,就沒有靠背山、沒有頂梁柱、沒有主心骨,定會遭人欺負。只有男女結合,陰陽互補,內外貫通,才能過上好日子。因此,不少孤男寡女,在日子實在過不下去的時候,就會胡亂找個人結婚湊合著過,那怕配偶再不如意,好歹也比「打單身」強。
綜上所述,男女雙方當事人也和父母、家庭、社會一樣,幾乎不約而同地共同排除了愛情這個最重要的因素。所以,無論古代或現代,也無論是「包辦婚姻」或「自找對象」,鑄就的大多是「無愛的婚姻」。如果說有什麼不同,也不過古代的包辦婚姻,是「隔著布袋買貓」,當代的自找對象,是「看過樣品訂貨」而已。
(五)、「例行公事」是規則:因為傳統婚姻講究的是「無愛之婚」、「無性之戀」,那麼結婚夫婦在例行公事上也是循規蹈矩、墨守成規、按部就班的,歷史記載,宋代有某教官,五十而續弦,舉行婚禮那天晚上,學生們去偷看,都以為這種事情,大約用不著在課堂上講的那麼多禮數吧?誰知道,入洞房時,只見那位教官像上朝辦公一樣,頂戴袍褂,冠冕堂皇地走進洞房,將雙燭放在窗前,扶新娘坐在床上,脫去她的衣裳,點頭讚嘆一番,然後後退三步,恭恭敬敬地對著新娘長揖三次,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鄙人老了,沒有法子,只好唐突夫人,對不起了。如此止乎禮義的夫妻生活,真讓我們噓噓不已!
(六)、「產生私情」不可能:傳統婚姻要求女的必須是「性冷淡」,因為這樣才會「不淫蕩」;男的務必是「性無能」,只有這樣才會「不好色」。可見,社會道德在總體上是壓抑、限制、敵視性的。而且這種壓抑、限制、敵視於女性更甚。禮法甚至明確規定女性必須檢點自己,不能「淫佚」。不能與丈夫以外的男人有性關係;不能與丈夫有過多的性生活;不能給丈夫主動提出性需求;不能要求丈夫給予性快感;不能例行公事時無快感而抱怨丈夫;不能在自己高潮中感到高興。但凡有此幾種情況之一的,夫家就能以此為由將其趕出家門,打發她回娘家去。尤其東漢女聖人班昭制定的女人四德,即婦德、婦言、婦容、婦工,更是戴在中國婦女頭上的緊箍咒。她說:一個婦人不必才華出眾,只要規規矩矩、老老實實、本本分分,就是有德;不必能說會道,只要不出狂言、不說穢語、不傷他人,就是有言;不必美豔靚麗,只要乾乾淨淨、整整齊齊、清清潔潔,就是有容;不必心靈手巧,只要專心紡織、不好嬉笑、飯菜乾淨,就是有工。按照班昭的四德要求:傳統女人應該呆頭呆腦守婦道、笨嘴笨舌謹言詞、沒神沒採不淫邪、慢手慢足勤勞作。這樣才能成為「模範婦女」「優秀妻子」「稱職兒媳」。
不難想像,這樣方正古板、木訥呆滯、不苟言笑的「愚婦」,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夫妻生活?可以肯定,那一定充滿了木乃伊的屍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