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別妻》裡有這樣一句話:「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特別羨慕這種白頭偕老的婚姻,幾十年的相濡以沫,一牽手就是一輩子。
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曾有過期待,期待遇到那個對的人,一起組建一個幸福的家庭。
說到幸福,有的人覺得很難,難在不懂經營。有的人覺得很簡單,只要每一句話都說到心坎裡,這就夠了。
而如果我們留心觀察那些白頭偕老的夫妻,就會發現,他們都深諳一個道理:要想婚姻幸福,最基本的就是要好好說話。
說話是一門藝術,事關個人修養。有一些人說起話來總是不管不顧的,一秒鐘就能讓人不開心,不管你在和他說什麼,他都能給你當頭一棒。
你說這部劇太好看了,他說「什麼玩意兒」,你說這家的小吃真不錯,他說「你舌頭壞啦」?
不論你說什麼,他都要跟你唱反調,於是有一天,當你忍無可忍的時候,你問他「能好好說話嗎?」對方莫名其妙地回你一句「我怎麼了」?
有些人就是這樣,傷了人還不自知,這種低情商的說話方式,導致伴侶的一腔怒火沒處發洩,如果你跟他吵架,他就會覺得你沒事找事。
還有一些人,並不是不會說話,而是不懂得控制自己,管不住自己的嘴。
最常見的一種現象是,我們在工作中受了氣,卻隱忍不發,極力維護自己開懷大度的形象。等回到家中,立馬就會把怒火發到伴侶身上,不是擺一副難看的臉色,就是說一些難聽的話。
或許在這類人的潛意識中,他們覺得外人是得罪不起的,但是自己的家人就無所謂了,所以越親密就會越無所顧忌。
殊不知,這種傷害,就像別人在自己的心裡釘了一顆釘子,日後即使拔掉了,還是會留下痕跡,想起來的時候,還是會感到心疼。
在婚姻中發生了這樣的事情,被發脾氣的那一方,通常在「我不體諒他,還有誰會體諒他呢」的道德綁架下,會選擇原諒對方,可是說心裡話,誰也不想成為被隨意傷害的一方。
這種事情發生得多了,夫妻之間勢必會出現爭吵和矛盾。甚至有些不起眼的小問題,都會成為兩人大打出手的導火索。
對伴侶挑剔是人的劣根性,也是一種本能,能克服這種本能,做到對伴侶不挑剔,那才是本事。
只是有一些相處多年的夫妻,早就已經不顧忌自己的說話態度和方式會不會讓對方不舒服,哪怕是想關心對方,可是話到嘴邊,最後說出來的全變成了抱怨和指責。
長期處在這樣的惡性循環當中,出現家庭矛盾不過是遲早的事情。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效應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指的是正向的讚美和期待具有巨大的能量,它能改變一個人的行為,使其漸漸朝著自己期待的方向發展。
當一個人得到讚美時,自信心就會增強,然後不自覺地朝著對方期待的樣子,慢慢地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這個效應應用在婚姻中也是同樣的道理,夫妻之間要想彼此更加恩愛和睦,就一定要好好說話。多站在對方的角度,語言上多一些體貼和關懷,唯有這樣,才能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達到期望的結果。
其實夫妻之間本該如此,當初因為愛情步入婚姻, 每天都向對方說著甜言蜜語,只是在一起生活得久了之後,有些人忘記了曾經是怎麼愛的。
於是,常常因為一些很小的事情,在與伴侶溝通的時候總是帶著不耐煩,動不動就大聲指責,最後導致兩人都很生氣,誰也不肯讓著誰,一定要爭個輸贏,結果只能是傷害了兩人的感情。
在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裡寫道:「也許我們不認為我們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其實這也是很多親密關係最終分崩離析的重要原因,夫妻之間能否高效的溝通,在很大程度上是情緒決定的。有的人其實很愛自己的伴侶,可是他總是通過說一些傷人的話來表達自己的關心,一旦這些話從他嘴裡說出來,對方根本就不會領情,而是充滿了反感。
口無遮攔不是愛,如果真的在乎伴侶,不妨好好說話。
好好說話的夫妻,幸福感會更強,彼此都能感受到對方的愛意,這樣的夫妻,感情會越來越深,婚姻自然會更加長久。
我覺得,它就是帶著一種發自心底的善良,在說話之前先考慮一下,如果我這麼說了,對方聽了是種什麼感覺?然後儘可能地用一些得體的語言,在保證對方舒服的情況下,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語言的力量是強大的,它能傷人,也能感人。因此在說話之前,一定不能太過著急,要想一想,這話說出去了會不會傷人,對方聽到這些話能不能接受。
這看似是一件小事,卻能體現一個人的素質,同時它也是夫妻和諧相處的基本前提。
佛說:「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
如今能結為夫妻,是多大的緣分呀!好好說話,珍惜這一世的緣分,不要等到失去的時候再去後悔。
END.
今日話題:
如果另一半總是通過指責的方式「關心你」,你能接受嗎?
歡迎留言聊聊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