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看石磊的一個節目, 節目中一個潮汕的男子與一個黑人女子結婚, 那個中國男子在上一個婚姻中, 有一個女兒, 節目的在進行的過程中, 黑女人說到, 當繼女在不經意間稱呼她&34; 的時候, 她非常的感動, 也許這是每個做後媽應該感動的點, 但我要是編劇, 我就會讓那個後媽說 &34;
曾經看過一個中國女人的博客, 她和背叛她的丈夫離婚後, 通過留學來到澳洲, 然後和一個她描述的老實的澳洲離異男人結了婚, 等一切都安定下來後, 她從中國將她的兒子接到澳洲, 和她新組建的家庭一起生活, 十多歲英文還說不利索的孩子, 在邁入她和澳洲男人的家庭不久, 她就讓她的孩子喊她後來的丈夫&34;
當事人, 可能沉醉在幸福當中, 但作為旁觀者, 或她微博的瀏覽者, 看到這個地方的時候, 覺得特別不舒服,
這不同於油管中的另一個故事, 有位年邁的美國男人, 在他生日的當日, 他收到繼子的一個禮物, 打開那個神秘包裹好的箱子, 裡面是男人和面前的青年人, 全部都是各個場景, 用照片記錄的回憶, 孩子很小的時候, 到慢慢長大, 成為青年人, 接著那個年輕的男子取出一個信封, 信封裡面是一封信和一個他自己製作的證書, 信裡面, 男孩子表達了他對生日老者的養育之情的感恩, 同時提出, 這個男子是否可以給他機會, 從此以往, 不用再直呼這個男子的名字, 取而代之的是&34;的稱呼, 而證書, 是年輕人自己製作的&34;,
都是&34;, 我為青年人的決定而感動, 因為他知道&34;稱呼中厚重的含義, 最沒有血緣關係, 但多年的養育與陪伴, 已經讓一個孩子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 充滿感恩, 稱呼&34;是水到渠成的感激, 而前面一個稱呼後媽為&34;, 一個稱呼繼父為&34;, 就覺得多數, 是為了大人的感受, 為了讓再婚家庭感覺上是一個&34;家庭, 孩子在似懂非懂後主動或被動做出的討好行為,
家長有責任和義務, 告訴孩子, 爸爸, 媽媽, 兄弟姐妹, 在家裡意味著什麼, 和他們不可取代的地方, 對於再婚家庭, 孩子可以按照自己舒適的方式稱呼再婚的伴侶, 這樣對孩子是公平的, 對不再生活在一起的曾經的伴侶是一種尊重, 對再婚後的伴侶也是一種真實.
生活就是歷練, 每個人的家庭背景都各自不同, 要允許有不同的聲音, 畢竟每個人對每件事情角度不同, 看法也一定不會相像,
希望大家生活幸福美滿,
順頌安琪, 大家各自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