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從來不缺專家,一旦有什麼突發事件,就會有幾位所謂的專家站出來解讀,要試圖引領輿論風潮。只是隨著網際網路文化的發展,人們再也不是被專家忽悠的愚蒙大眾了,而是變得理智起來。於是,很多專家的言論違背常識,不攻自破。
專家有真的,也有偽的。真的專家不屑於出來辯論,因為他們都很忙,早就功成名就了,不想被意識形態牽著鼻子走,更不願意在新聞媒體上大放厥詞,說一些不負責任的話。要對著得住自己專家的稱號,更要對科學負責,對所研究的領域負責。但是,那些偽專家們就不同了,本來就沒有什麼名聲,借著突發事件蹭熱點,要到新聞媒體上給大家進行科普工作。可一旦上了新聞媒體,說話就不由他們了,也就變得不自由起來。即使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也不能輕易公之於眾,要經過上級審核,該說的就說,不該說的就不說,不能引起什麼負面影響。於是,很多偽專家就說了一些符合穩定的話,也說了一些不冷不熱的話,說了等於沒說,還有的說了違背常識的話,讓人不免發笑。
剛開始批判空氣中霧霾的時候,很多專家大肆批判,說多麼多麼有害。後來,就有專家說霧霾沒有危害,有時候還能治病。到新聞媒體把「霧霾」兩個字徹底清理出去之後,專家們也就銷聲匿跡了。也就是說,所有媒體上的專家都是和媒體一致的,和上面的政策保持一致的,並非和科學保持一致。那麼,是什麼讓他們說了片面的話甚至違心的話呢?
是媒體的壓力,是上級的壓力,讓他們不敢把全部的科學事實和推斷說出來,況且,那些真的專家不喜歡這樣不負責任的言論,媒體就只能找一些偽專家了,或者找拿錢辦事兒的專家了。
不僅國內是這樣,國外更是這樣。日本福島核電站發生核洩露之後,涉及海域的魚被認為有汙染,不能吃。於是媒體就讓一些專家來解釋,即使受了汙染的魚也一樣能吃,還不會對健康產生影響。還要慫恿一些官員在媒體上當眾吃一些受了汙染的魚,以表明態度,消除人們的擔憂,進而引領公眾消費。那麼,不管是專家、媒體還是官員,都受了某種權力或者意識形態的左右,說了謊話,忽悠了大眾。
這樣的事例在國內不勝枚舉,讓那些所謂的專家們出來站臺,消費他們的權威和影響力,致使人們都開始懷疑,進而自己上網搜索答案和言論,不免對那些專家呵呵了。
專家只是知識的二傳手,專家不可信,科學知識本身才可信。因為專家可以作偽,可以被收買和利用,刻意歪曲科學事實,也可以信口胡謅。而科學知識本身卻不會,尤其是科學常識,更是不會被輕易改變的。
那麼,那些改變了科學常識的所謂的專家還可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