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庭的怪現象:父母逼婚子女,子女強烈反對父母再婚

2020-10-30 流年芳華

01

俗話說:男大當婚 女大當嫁。

雖然上學尤其是中學時,談戀愛會被禁止、反對,一旦大學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催婚就成了日常。



有的父母是直白地催:

你該結婚了,該找個對象了。

別眼高手低的,差不多得了。

有的父母是隱晦地催:

那誰誰和你一般大,人家連娃都生了。

我和你什麼阿姨/叔叔一般大,人家孫子都上幼兒園了。

如果說這些停留在口頭上的嘮叨讓人鬱悶,那各種逼婚手段可就讓人抓狂了。

有些父母開口就是「你不結婚,我都沒臉出去」,「我閉不上眼」,還有的直接上手,給安排對象相親,甚至鬧到孩子工作場所。



前幾年有個新聞,說有位男子30多歲了,還沒有對象,父母看其也不夠積極,於是直接到兒子經營的飯館,趕走顧客,甚至砸壞收銀的電腦。

沒辦法,男子只好將飯店停業,掛出告示「家長逼婚,暫停營業」。

日常催婚,父母逼婚,早就成了每年尤其是過年的熱點事件。

中國父母有多愛逼婚,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逼婚現狀調查報告顯示:逾七成人曾被父母逼婚,25至35歲的「單身汪」壓力最大,被逼婚率高達86%。

為什麼父母那麼在乎孩子是不是結婚,在父母看來,「我都是為了你好」。

不結婚,你的人生就不完整,你一個人就會孤苦無依。

但婚姻本身卻是脆弱和充滿風險的,又怎麼能保證結了婚,就會幸福呢。



同樣是單身,未婚的子女被父母瘋狂催婚,想再婚的父母卻可能被子女強烈反對。

02

最近看錢江晚報的一則報導:」杭州退休女老師和71歲大伯相親,女兒「輪番轟炸」紅娘!對方兒子也怒了。

黃龍洞的金大姐是杭州的「金牌紅娘」,她促成的姻緣已超過4位數,但成功的老年夫妻卻寥寥無幾。

在金大姐看來,給老頭老太太做紅娘,麻煩事多,最大的問題就來自於老人的子女。


前年,有位老大姐找到金大姐,想找個老伴。

「69歲,喪偶,有房,一兒一女,兒子在國外,女兒在杭州。本人蠻漂亮的,以前是個老師。」

金大姐經過評估,為其介紹了一位男士:71歲,國企退休,離異多年。

兩人很匹配,見面後,也順理成章地走到了一起。

但金大姐並沒有吃到喜糖,先是老大姐的女兒來吵鬧,她說自己的媽媽不用嫁人,「吃穿不用人照顧,嫁個老頭,沒意思的」。

緊接著,老先生的兒子也上門,「我老爸年紀大了,有老年痴呆的,你就不要管了」。

簡言之,雙方子女均不同意父母再婚。

一個喪偶,一個離異多年,現在應該不會有再婚「丟人」的思想了吧?



幾番鬧騰之下,金大姐找到了原因:

兩位老人都有房子,一旦登記結婚,一方就享有了對方房子的部分繼承權。

誰都不想自己爸/媽的房子被分走一部分。

「本來覺得是做了件好事,結果到了子女那裡,就變成做壞事了。」

金大姐不再願意為老年人介紹姻緣了。

對父/母再婚持反對態度的,上文中的子女絕不是少數。

03

父母為什麼要逼婚子女,表面上是為子女好,但內裡卻各有不同。

究其根源,這種中國式婚姻的焦慮,和中國家庭缺乏界限脫不開關係。

心理學家武志紅提出過一個漿糊邏輯,最常見的漿糊邏輯,就是我的事兒是你的事兒,你的事兒也是我的事。

所以儘管孩子已經成年,能獨立生活,但孩子是否結婚依然會當成是父母自己的事。

在一部分父母潛意識裡,只有結了婚、成了家,自己的任務才算完成。

甚至還有父母認為:你不結婚就是不孝,就是讓我丟臉。



事實上,儘管父母生下並養育子女,但子女依然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權利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

必須依照父母要求的方式去生活,這是控制欲,本質上不是愛。

在那些反對父母再婚的子女眼裡,父母的就是自己的,父母的財產理所當然是自己的

一旦父/母再婚,再婚對象就有權利獲得財產的繼承權,就等於自己所得份額會減少。

所以,他們不在乎父母有情感需求,更不想或者故意忽略,其實父母的財產,父母有權利自己處置。

事實上只要沒到你名下的財產,就不是你的,夫妻共同財產除外。

情感需求,不因年齡老小而有無。

正是因為有情感需求,所以很多大齡的男女寧願單著,因為他們還沒遇到能滿足自己情感需求的人。

也正是因為有情感需求,六七十歲的老人,還會想找一個老伴,在寂靜睡不著的深夜,能有人說說話。

把對方的事/財產當成自己的,卻不懂也不願意從情感上支持對方,有多少家庭擰巴至此。



父母之愛子女,少不了放手,以便讓子女儘快學會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負責。

子女之愛父母,尊重應放頭裡,沒有尊重,所謂的孝也就成了敷衍。

相關焦點

  • 子女到底該不該反對,離婚的父母再婚?
    此時的孩子,還沒有經歷過很多世事,一般都會反對父母離婚後再婚。在他們心裡,儘管你們離婚了,沒有再婚,這個家還在。也有很多通情達理的孩子,是支持離婚後的父母再婚的,畢竟,人不能自私的只考慮自己。忙碌的日子,有一個人陪伴自己的父親,或者母親多好,自己在忙碌,也安心。
  • 作為子女,阻止父母再婚真得是正確的嗎?
    父母重新選擇伴侶是個敏感的話題,作為子女你是否阻止過再婚的發生?十年前媽媽去世時爸爸不到60歲。不久後我也出嫁了,家裡剩下他和八十多歲的爺爺兩個人生活。一日三餐是他最頭疼的事情。媽媽寵了他一輩子,什麼家務都不會做,家裡家外一下子落到他一個人頭上讓他喘不過氣來,有段時間他都不愛回家了,經常早出晚歸,要不是有爺爺在恐怕他都不會開火做飯了!
  • 為什麼中國父母總要控制子女的婚事?
    越是經濟發達地區,人們的思想觀念、教育水準以及情感認知也就越先進。你不得不承認,他們更懂得享受生活,生孩子然後將夢想傳給下一代,不是他們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 反觀中國,連在電視節目上,都經常會出現「爸爸當年差幾分沒考上北大,希望我能考上」等充滿煽情催淚的望子成龍戲碼,偏偏還感動一大票觀眾。
  • 父母要再婚,做子女的該怎麼辦?
    如何平衡子女與後老伴的關係,是兩代人之間的難題。而且,在現實生活中,老人再次找伴侶的財富風險也有很多。不領證也要分如果父母發生意外,同居的伴侶沒有繼承權,但是因為該伴侶承擔了另一半的主要扶養,是可酌情分得遺產的。此時,同居伴侶和子女之間,非常可能會發生遺產糾紛,說不清楚誰應該拿多少。
  • 子女不孝的誘因,多半是父母親自埋下的,晚年孤獨也怪不了別人
    執筆:毛婷編輯:劉一之定稿:蘇子後烏鴉反哺,羔羊跪乳,就如同我們人類的「養兒防老」一樣,孝順老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父母辛苦養育子女成人,子女也應該孝順老人,但現在有些子女卻沒有做到,究竟是冷血自私還是另有隱情呢?
  • 父母有無養老金,成子女相親"硬性"標準,農村父母感慨:拖累了娃
    現在大齡子女越來越多,不過著急的不是子女,而是很多父母,很多父母都比較心急,不少父母退休之後就格外關注孩子的婚姻問題,很多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夠早日安定下來,成家立業之後也能有個好的歸宿。但是子女卻比較反感父母安排自己的婚姻生活,現在的孩子普遍有一點恐婚情緒,有不少人都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夠尊重自己在婚姻上面的選擇,不要總是無休止的逼婚。
  • 獨生子女家庭,父母老了會羨慕多子女家庭嗎?過來人說出心裡話
    文|文兒如今,隨著二胎的開放,很多家庭都在考慮要不要生二胎的問題。畢竟,一對夫妻只生一個孩子的現象已經流行多年,現在獨生子女家庭也越來越多,很多人也慢慢適應了當獨生子女。甚至,還有很多人覺得,獨生子女能夠獲得父母全部的愛,會更加幸福。
  • 子女結婚後,父母與子女最好的關係是互不麻煩
    我的家庭裡,只有我和丈夫。」那麼,如何在子女結婚後,讓父母保持與子女之間的這種界限感呢?根據萍姐訴說,我總結了以下幾點。因此往往子女結婚後的家庭模式是,公婆摻和小兩口的生活,一邊幫助,一邊指手畫腳;子女也認為,公婆帶孩子做家務是理所當然的,自己下了班依舊可以打遊戲喝酒,逛街看電影。
  • 身為中國父母的原罪,只要子女過得不好,父母就不配好好活著……
    身為中國父母都有原罪,只要子女過得不好,父母就不配好好活著……——不知道這是什麼邏輯?但它就是神一般的存在著,被父母們虔誠的遵守著:只要子女過得不好,父母就不配好好活著……——子女所謂過得不好:或房子不夠大,或車子不夠好,或工作不夠穩定;或男未婚女未嫁,或家庭不夠和睦,或收入不夠支出;問題可以是生活,可以是工作,可以是學習;可以是家庭,可以是事業,可以是身體。
  • 中國式家庭教育的悲哀:父母與子女一貫缺失的界限感
    有人說,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是一場漸行漸遠的修行……而我認為,父母子女一場,是一次相互信任、共同成長的旅程。百善孝為先,這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美德。中華上下五千年以來一直都是一個重親情和感情的社會,但同時也是一個嚴重缺乏界限感的社會。而且這種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在中國的家庭式教育中細枝末節地滲透著。而中國式父母又大多存在著近乎畸形的充滿控制欲的愛。
  • 父母大都不懂得子女,而子女往往看穿了父母的為人
    父母大都不懂得子女,而子女往往看穿了父母的為人。我記得很清楚,小時候怎樣渴望把我所知道的全部吐露出來,把長輩們大大地嚇唬一下。青年的特點是善忘,才過了兒童時代便把兒童心理忘得於乾淨淨,直到老年,又漸漸和兒童接近起來,中間隔了一個時期,俗障最深,與孩子們完全失去接觸 — 剛巧這便是生孩子的時候。無怪生孩子的可以生了又生。他們把小孩看做有趣的小傻子,可笑又可愛的累贅。
  • 父母不肯要子女生活費,該怎麼辦呢?
    家裡姊妹多,加上老媽性子好強即使再困難也不願意求別人施以援手,所以帶大子女幾個確實吃了不少苦頭。終於我們都陸續成家,本以為老兩口能停歇一下,誰知道閒不住的父母說什麼也不願隨弟進城安享晚年,依然想自力更生不依靠任何人。這幾年靠種果樹維持家庭開銷的老爸老媽,近兩年因為沙糖橘行情下滑,也是虧得很肉疼,基本上果子錢抵了肥料錢了。近70歲的兩個老人,白白風吹日曬辛苦一整年。
  • 中國父母的真實寫照,年老後在子女面前變得小心翼翼
    父母在孩子心中,小時候是天,總覺得媽媽什麼事情都知曉,而爸爸又特別有力量,父母就像兩座大山,矗立在那裡讓我們心裡充滿安全感。可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這兩座山不再偉岸,他們在我們面前變得小心翼翼,許多事不敢問,話不再敢大聲說。
  • 成年子女與父母的矛盾,大多因為父母對子女的不放手
    父母管理著我們小時候的方方面面,這種習慣延續到了現在,父母這種不放手的行為,有時候對子女來說,也是一種傷害。但是,父母又是真心為子女好的。成年後的我們,很多時候對父母是又愛又恨,但不管是愛還是恨,大多都是因為父母對我們的愛與不放手,這是兩代人的不同觀念造成的,也是很多父母對子女教育的缺陷。有些子女,既想反抗父母的意見與想法,又想父母一直為自己付出,這是父母對子女不當教育下,子女對父母的習慣性依賴。父母對於子女的一切都想要參與,對於子女也會太過依賴,他們生活的重心幾乎都在子女和孫子女身上。
  • 69歲阿姨痛哭:在子女的反對下我執意找老伴再婚,如今我後悔了
    但有的女人覺得就算離婚了也不會選擇再婚怕被別人說三道四,就選擇孤獨終老。但有的女人,他們接受不了孤獨,都會和子女商量,想要找老伴。一位69歲的阿姨哭訴:「後悔當初不聽子女勸,找了老伴再婚,導致我過得苦不堪言。
  • 父母可挑子女,子女沒得挑父母。
    當父母的,常有自己的選擇性,可選擇一喜歡的跟隨,而當兒女,卻沒有自己的選擇性,只能一味奉事。父母能挑子女,子女能挑父母嗎?舊社會,生多個的,父母可從中挑自己喜歡的一個,而子女永遠只能有父母,這就叫一方獨大,某些子女不聽話,父母可選擇一個聽話的,反過來,父母有問題,那做子女,卻無法更換。依舊要奉事這個,未必是「好父母」的父母。
  • 中國的父母,為子女做的,超乎你的想像
    愛人父親早逝,母親改嫁,由爺爺奶奶扶養長大,爺爺奶奶幾乎相當於父母。這種時刻,自然也是要回家的。我們在省會上班,今年買車後,回縣城的機會多些,家裡經常喊愛人回家拿點雞蛋,拿點紅薯,拿點小時候常吃的籽瓜。價格不高,但心意讓人感動。
  • 孤獨老人想再婚,被子女阻止怎麼辦?「為人子女,別太自私!」
    很多父母會把兒女撫養成人以後會考慮自己的另一半。不管是喪偶還是離異,老年人也有追求另一半的自由,父母的婚姻按理來說子女無權幹涉。然而,事實上,孩子若尚小,父母要結婚,子女根本無力阻止,可是成年以後的子女,在家裡有絕對的發言權,這個時候的父母要結婚,可能就需要和子女商量了。
  • 中國70後:孝順父母的最後一代,被子女拋棄的第一代
    看似是一個個體的人生路程,實則是一個家庭或者說一個家族的薪火相傳。而在一個家庭中,內部成員的責任則一直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養兒防老」本是深深紮根在國人心中的傳統家庭責任觀念,但現如今,時代的變遷似乎使得養兒未必能夠防老,特別是見證了中國飛速變化的70後,他們似乎正處在一個尷尬的位置上。
  • 老人再婚生子,子女集體沉默,分配財產卻霸氣反對:「他不配」
    01、55歲的父親要再婚,子女哭著支持張賓最近很煩,非常煩,煩的原因讓人無言以對又哭笑不得,因為55歲的父親要再婚。老張年輕時,妻子因病去世,他就一個人把兩個孩子獨自拉扯長大成人。親朋好友都勸老張再婚,但老張含淚說:「其實我也想,但不能只顧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