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俗話說:男大當婚 女大當嫁。
雖然上學尤其是中學時,談戀愛會被禁止、反對,一旦大學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催婚就成了日常。
有的父母是直白地催:
你該結婚了,該找個對象了。
別眼高手低的,差不多得了。
有的父母是隱晦地催:
那誰誰和你一般大,人家連娃都生了。
我和你什麼阿姨/叔叔一般大,人家孫子都上幼兒園了。
如果說這些停留在口頭上的嘮叨讓人鬱悶,那各種逼婚手段可就讓人抓狂了。
有些父母開口就是「你不結婚,我都沒臉出去」,「我閉不上眼」,還有的直接上手,給安排對象相親,甚至鬧到孩子工作場所。
前幾年有個新聞,說有位男子30多歲了,還沒有對象,父母看其也不夠積極,於是直接到兒子經營的飯館,趕走顧客,甚至砸壞收銀的電腦。
沒辦法,男子只好將飯店停業,掛出告示「家長逼婚,暫停營業」。
日常催婚,父母逼婚,早就成了每年尤其是過年的熱點事件。
中國父母有多愛逼婚,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逼婚現狀調查報告顯示:逾七成人曾被父母逼婚,25至35歲的「單身汪」壓力最大,被逼婚率高達86%。
為什麼父母那麼在乎孩子是不是結婚,在父母看來,「我都是為了你好」。
不結婚,你的人生就不完整,你一個人就會孤苦無依。
但婚姻本身卻是脆弱和充滿風險的,又怎麼能保證結了婚,就會幸福呢。
同樣是單身,未婚的子女被父母瘋狂催婚,想再婚的父母卻可能被子女強烈反對。
02
最近看錢江晚報的一則報導:」杭州退休女老師和71歲大伯相親,女兒「輪番轟炸」紅娘!對方兒子也怒了。
黃龍洞的金大姐是杭州的「金牌紅娘」,她促成的姻緣已超過4位數,但成功的老年夫妻卻寥寥無幾。
在金大姐看來,給老頭老太太做紅娘,麻煩事多,最大的問題就來自於老人的子女。
前年,有位老大姐找到金大姐,想找個老伴。
「69歲,喪偶,有房,一兒一女,兒子在國外,女兒在杭州。本人蠻漂亮的,以前是個老師。」
金大姐經過評估,為其介紹了一位男士:71歲,國企退休,離異多年。
兩人很匹配,見面後,也順理成章地走到了一起。
但金大姐並沒有吃到喜糖,先是老大姐的女兒來吵鬧,她說自己的媽媽不用嫁人,「吃穿不用人照顧,嫁個老頭,沒意思的」。
緊接著,老先生的兒子也上門,「我老爸年紀大了,有老年痴呆的,你就不要管了」。
簡言之,雙方子女均不同意父母再婚。
一個喪偶,一個離異多年,現在應該不會有再婚「丟人」的思想了吧?
幾番鬧騰之下,金大姐找到了原因:
兩位老人都有房子,一旦登記結婚,一方就享有了對方房子的部分繼承權。
誰都不想自己爸/媽的房子被分走一部分。
「本來覺得是做了件好事,結果到了子女那裡,就變成做壞事了。」
金大姐不再願意為老年人介紹姻緣了。
對父/母再婚持反對態度的,上文中的子女絕不是少數。
03
父母為什麼要逼婚子女,表面上是為子女好,但內裡卻各有不同。
究其根源,這種中國式婚姻的焦慮,和中國家庭缺乏界限脫不開關係。
心理學家武志紅提出過一個漿糊邏輯,最常見的漿糊邏輯,就是我的事兒是你的事兒,你的事兒也是我的事。
所以儘管孩子已經成年,能獨立生活,但孩子是否結婚依然會當成是父母自己的事。
在一部分父母潛意識裡,只有結了婚、成了家,自己的任務才算完成。
甚至還有父母認為:你不結婚就是不孝,就是讓我丟臉。
事實上,儘管父母生下並養育子女,但子女依然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權利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
必須依照父母要求的方式去生活,這是控制欲,本質上不是愛。
在那些反對父母再婚的子女眼裡,父母的就是自己的,父母的財產理所當然是自己的。
一旦父/母再婚,再婚對象就有權利獲得財產的繼承權,就等於自己所得份額會減少。
所以,他們不在乎父母有情感需求,更不想或者故意忽略,其實父母的財產,父母有權利自己處置。
事實上只要沒到你名下的財產,就不是你的,夫妻共同財產除外。
情感需求,不因年齡老小而有無。
正是因為有情感需求,所以很多大齡的男女寧願單著,因為他們還沒遇到能滿足自己情感需求的人。
也正是因為有情感需求,六七十歲的老人,還會想找一個老伴,在寂靜睡不著的深夜,能有人說說話。
把對方的事/財產當成自己的,卻不懂也不願意從情感上支持對方,有多少家庭擰巴至此。
父母之愛子女,少不了放手,以便讓子女儘快學會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負責。
子女之愛父母,尊重應放頭裡,沒有尊重,所謂的孝也就成了敷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