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語.季氏篇》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有一次,孔子看見他的兒子孔鯉,便問他:「有學詩嗎?」孔鯉回答說:「還沒有學。」孔子就教導他說:「不學詩,無以言。」意思是說,不學詩的話,是沒法說話的。於是,孔鯉便乖乖地回去學詩了。
孔子提到的詩,指的便是《詩經》。《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對中國文學有著極為珍貴的藝術價值。
今天,我們走進《詩經》中的《周南.桃夭》,一同感受這首詩的文化和歷史魅力。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這是一首在婚禮上表達讚美和祝福的詩。這首詩分為三部分,通過對桃花的花朵、果實和葉子的描繪,對新婚夫婦表達祝福之意,真是既含蓄又形象。
第一部分先描寫了桃花的形象,桃花在春風的吹拂下競相開放,色彩鮮豔似火,一簇簇的桃花茂盛而又充滿生機。
在詩中,將桃花的鮮豔美麗比喻新娘,更重要的寓意是,這個即將出嫁的姑娘會使夫家人丁興旺。
詩中的「「華」,指的便是花,由於「花」這個字出現的比較晚,所以一般用「華」來表示。
在古代,姑娘的最終歸宿便是出嫁,相夫教子,成為賢妻良母。不像現在,很多女人為了追求自由和理想選擇單身,所以詩中的於歸,指的便是古代女人的歸宿。
說完了桃花,便開始說果實。桃花盛開固然好看,但是終究會隨風飄落化為塵土或者流入水中,桃花的凋謝是為了長出果實,詩中的果實,指的便是傳宗接代,生出健壯的小孩。
詩中的「蕡」,在現在看來並不常用,在這裡指的是碩大的果實。
在民間有「桃三李四杏八年」的說法,桃樹在果樹中長得最快,結出果實也最快,所以才以桃樹來比喻新娘的人生歷程,祝福新娘子今年結婚,明年就能生出白白胖胖的娃。
寫完了桃樹的果實,還要寫桃葉。
古人對生活的觀察力真是非常細緻,當摘完桃子的時候,樹上才會長出茂密而繁盛的葉子,此時的葉子隨風擺動,也預示著家族人丁興旺,兒孫滿堂。
詩中的蓁蓁,指的便是繁盛的桃葉。
古人喜歡多子多孫,大家族同住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在以農耕為主的時代,尤其是男孩要多,這樣會有更多的勞動力。
這種觀念和當代明顯有很大的不同。
這首詩將桃花比喻美女,可謂大膽而又貼切。桃花,象徵的愛情,也預示著美好的未來。唐代詩人崔護在《題都城南莊》中描寫了桃花,其詩為: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此處的桃花,見證著他與女子的愛情故事。
讀《詩經》,不僅能感受到其中的藝術魅力,也能從側面了解周朝人的愛與恨,風俗與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