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堅持素材積累,豐富人生感悟
古人云:「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材料和生活的積累就是作文的根本,也是作文的泉源。積累寫作的材料,並非一天兩天所能夠辦好的事情,是一項要靠學生自覺的、長期性的語文活動才可以做好的艱巨工作。再者,積累素材務必主動,有意識地積累,否則所得的材料也是零亂、籠統、膚淺、模糊的,這就要求我們要引導學生主動採集寫作素材。在這方面我分兩個方面來抓:
1、每兩周記一件有意思、有意義或是有感悟的小事從近兩年的高考作文就能看出,寫作要求已經回歸到學生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的感悟,特別是對身邊小事的感悟,如08年高考廣東卷的《不要輕易說「不」》、湖北卷的《舉手投足之間》、天津卷的《人之常情》等都向細節和情感回歸,而我們的學生所欠缺的正是對細節的把握和對人生的感悟。因此,我在在引導學生搜集寫作材料時,特別提醒他們注意身邊的「小事」。讓學生明白:寫作文,未必寫人人皆知的大事才是好文章,只要寫出有意義,對自己或別人能構成一定影響的事情就可以啦。事件雖小,但反映的問題,揭示的道理並不小,就達到了寫作目的。將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對自己有啟發、有教育意義的人物或事件用簡練的文字記錄下來,就是最真誠的寫作素材。同時,只有細緻地觀察了生活,精細地體驗了生活,深刻地思索了生活,所得的素材才豐富、深刻、系統。
2、根據主題詞,每兩周搜集事例和名人名言各3個我在作文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對於材料的運用不夠準確,尤其是在議論文當中。如一次讓學生寫一篇主題為「忍讓」的議論文,但是在評改時發現,不少學生所引用的材料竟然是「忍耐」!由此,我發現只是讓學生盲目的積累素材還遠遠不夠,素材的積累應該做到「有的放矢」。因此,我每兩周安排一個主題詞,如「自律」、「自省」、「合作」、「機遇」等,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通過各種方式查找資料,按要求搜集事例和名人名言,並評選出最好的材料一起學習、積累。經過一年的積累,學生的作文內容明顯豐富了許多,內容空洞、語言乾癟的情況大有好轉。我所教的兩個班在統考中的作文平均分達到42分,平時樂於積累,善於積累的學生的作文水平明顯比其他學生高出許多。學生謝盈在高二時參加2005年江門市作文比賽,其作品《20年之後》以獨特的視覺、豐富的內涵、堅實的文字功底獲得江門大市唯一一個特等獎。
掌上高招服務號
中國教育在線高考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