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感謝巫老師賜稿!
上世紀著名英語教育家吳景榮(1915---1994)先生是我的舅公,也是我的privatetutor.他一生致力於英語教學,桃李滿天下,並且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因為我在昆明,他在北京,所以他以信函的方式給我講英語。我當年沒有好好保留舅公的書信,造成極大的損失。不過我還可以找先師寫過的文章,同時憑著記憶,拼湊出一篇小文章,與讀者分享,同時也是為了紀念他老人家。我有幸聆聽過他的治學方法,並從中受益匪淺。
在舅公的書房裡,有幾乎一面牆那麼多的兩個書櫃的書,可是他的中文書比英文書多,可見他很重視漢語的閱讀和研習。他曾說:四十年代在大西北從事教學工作的時候,冬天天寒地凍,有感寫下兩句詩「雁聲天外遠,寒氣枕邊凝。」他給我父親的書信都是半文言的,很有書卷氣。
在談到英國文學的時候,他說:英國文學沒有法國文學和俄國文學那樣的燦爛輝煌,可是莎士比亞和雪萊是英國文學的兩個高峰,他們的作品是值得認真閱讀的。其它的作家可以一般的了解一下。在談到美國文學的時候,他說可以讀海明威的《戰地鐘聲》(ForWhom the Bell Tolls)和霍桑的《紅字》(ScarletLetter)。作為研究簡奧斯丁的英國文學專家,他建議我一定不要學英國文學,因為太玄了,可以把英語作為工具,然後學習歷史,比如英國或美國歷史,也可以學哲學,經濟等。
在談到使用工具書的時候,他說開始學英語的時候可以用英漢詞典,但有了一定的基礎後,就切切要學會用英語雙解詞典和英英詞典。我後來在學習中發現這個方法很重要,是學習英語的捷徑。不過要知道名詞的意思,就要用英漢詞典了。他推薦的英文原文詞典是韋伯斯特英語詞典。
在談到業餘時間怎樣讀書寫文章時,他說:讀自己喜歡的書,寫自己喜歡的文章。
在談到學習二外法語的時候,他說:用學習英語的方法學習法語,就可以避免走彎路。
在談到朗讀英語的時候,他說:首先要讀得正確,然後再求流暢和速度。
在談到英語聽力訓練的時候,他說:可以打開電視或收音機多聽英語,這樣你的耳朵就漸漸習慣了聽英語。
在談到英語教學的時候,他說:憑良心辦事。一定要認真批改學生的作業。(聽他的學生朱維鈞說他二十多歲的時候,受聘於重慶中央大學,接替許孟雄的教學工作。開始的時候,學生們不服他。他認真批改學生的作業,滿滿的紅色筆跡就足矣讓學生們學好英語。就這樣他贏得了學生們的尊敬。學生當中後來成為大師的有張道真。)
在談到英語寫作的時候,他說:英語的文體以簡潔為其特色。還說:寫作一定要帶來一定的信息。此外,有時候在一篇文章裡,一個詞的意思英美人常再用近義詞來表達,以展示文字的variety.比如,如:已經用過help,需要再表達就可以用assist;policeman和 cop表示同樣的意思,在同一篇文章裡,可以先後出現。他說寫好記敘文,說明文,散文僅僅是個基礎。寫文章的高級階段是寫好論說文,比如英國作家培根寫的論說文。他的研究生每周要寫一篇論說文。比如:論職業道德等。他還說過,要想寫好文章,一定要多讀書,從書中吸收養分。
在談到如何成為一個作家的時候,他說:一個作家首先應該是一個很老練的人。(所謂老練就是閱歷深,經驗多,穩重而有辦法。)我想,就如曹雪芹所說:「人情練達即文章。」
他還說:寫作的基礎和前提是閱讀。要廣泛閱讀,從閱讀找突破口。在1984年第4期的《英語世界》的識途篇,他寫了一篇「從閱讀找突破口 --向自學英語者進一言」的文章。文中寫到:「一般說來,學語言總離不開聽,說,寫,讀。兒童學本族語出生地的語言,總是從聽,說入手,所謂牙牙學語,全世界都一樣。讀,寫則是另一種特殊技能的培養與訓練。讀寫的能力是區別文盲與非文盲的標誌。成年人學外語,特別是自學外語,依我看,應該以閱讀為突破口,以一會帶動全局,不要提出聽說領先,更不要提出四會並舉。成年人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比較強,而模仿力,記憶力卻不如兒童。這就是我們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即所謂揚長避短,從實際出發,不從教條出發。
作者父親、作者舅公吳景榮現實,黃宗甄(黃宗英的堂哥,著名植物學家)
閱讀技能可以在沒有老師指導下掌握,詞彙也可以不斷豐富積累,因此閱讀能力不斷提高,轉過來也可以為聽,說,寫提供必要條件。當然,閱讀技能的培養需要一個過程,也需要一定的先決條件。那就是先要學會基礎語法與基本詞彙。拿英語來說,一般成年知識分子多少知道一些詞的意義,也大體懂得一些構詞的道理,但他們的知識很零碎,概念很模糊。所以首先要把語法和詞彙理一理。語法不求精通,但求知其大概,明其脈絡;詞彙則求簡明扼要,著眼於常用,切忌獵奇。有人對外國的流派,看做天經地義,亦步亦趨,低估語法的作用;當然,也有人死抱住語法不放,鑽牛角尖,錯誤地認為語法正確,句子就一定正確了。其實,情況根本不是如此,所以學外文還得讀大量的書。
但是怎樣閱讀,閱讀什麼呢?看法卻有分歧。比如,在大學課程裡,我們往往分精讀和泛讀。外國朋友反對「精讀」,主張「速讀」,而中國有精有泛。三百多年前,培根在他那篇有名的隨筆《談讀書》裡早就講清楚了:「Some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digested,…」
作者與吳景榮先生
如果你讀什麼書都是「走馬觀花」,一目十行,那麼效果也不會好。但是你如果字字推敲,那麼效率也不會太高,最後只會落得個抱殘守缺,孤陋寡聞。當然,有些文章是範文,或者某些書是你專業的經典著作,你還得「細細咀嚼。」但大量的文章你只要瀏覽,「品嘗」。這些書雖然算不上百讀不厭,但可以使你增長見識,了解情況。你必須能夠「速讀」而又能掌握精神實質,沒有這個本領,你就成不了專門人才,趕不上時代的步伐,進行不了科研,更說不到同外國交流。
閱讀是成年人學習外語的關鍵,工作的需要。如果閱讀得法,能力會步步提高,速度會越來越快,興趣會越來越大,信心會越來越高。閱讀本領提高了,聽,說,寫也會自然跟上去,從一會達到四會;如開始就從四會出發,對成年人來說,就會造成曠日持久,甚至中途輟棄,一事無成的危險。
成年人自學外語是可以辦到的,業餘學也無不可,但方法要對,速度的幻想要丟掉,可是也不要上洋學究的當。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安排學習外語的時間,書可以根據興趣和志向選擇,從易到難,以易為主;分量大小,速度快慢都由自己掌握。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學了一門外語,你會覺得自己進入一個新的世界,增添新的能力。學習成了一種愉快的事情,而不是一種負擔。」
他總的治學理念是:讀寫是一切之本。
我的舅公吳景榮離開我們快三十年了,可是他對讀書的熱愛,至今仍影響著我。他親口說:「讀書多快樂啊!」的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他正是在閱讀古今中外書籍的過程中成就了一生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