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作家鞏高峰的《父親的黑魚》裡有這樣一句話:兒媳婦和婆婆是彼此的天敵,不知道造物主怎麼設計的,一代婆婆一代媳婦無窮匱。
短短一句話道出了現實,都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那婆媳矛盾應該是這無數本經中難得一致的一頁。
婆媳矛盾是家庭關係中特別無解的難題,一個家庭中的婆媳不和,男人女人都糟心。如果只是單純的兩個沒有血緣關係的人鬧矛盾沒什麼,大不了不往來,可婆婆和兒媳是一家人,一生都撇不開關係,婆媳有矛盾誰都不能全身而退。
雖然婆媳容易有矛盾,但世上大多數的婆婆和兒媳都願意與對方和諧相處,那些年輕時善待兒媳的婆婆,老了以後過得怎麼樣,聽聽3位老人的說法。
1、80歲的王婆婆:
我今年80歲了,有兩個兒子兩個兒子。年輕時我婆婆對我不太滿意,因為婆婆很重男輕女,而我頭兩胎都是女兒,雖然後面生了兩個兒子,但她也只是喜歡孫子對我還是不冷不熱,還是時不時挑我刺,那時候我挺鬱悶也很心酸。
我自己經歷過,就不想做個惡婆婆,畢竟婆婆肯定比媳婦先老,你現在不待見她,你老了她也能不理你,人活一輩子沒必要這麼過。
我對待兩個媳婦都是一視同仁,都說唯有真心能換來真心,媳婦肯離開父母嫁過來不容易,我做長輩得先做出態度,相處久了兒媳也能感受到。對兩個兒子也是一碗水端平,孩子都幫著帶,對自己的兒子不偏私,媳婦心裡也不會不舒服。
年輕時我也不跟他們住,雖說自己有意處好婆媳關係,但也不可能一點摩擦都沒有,不住在一起,少摻合對方的事少做對方的主,大家都方便,都好過。
這些年,兩個兒媳婦對我都挺好的,雖然不至於跟親生母女一樣,但他們對我也很孝敬,不會有什麼大矛盾,這兩年我身體不太好,老伴也不在了,我就住到大兒子家,這裡離醫院進方便拿藥什麼的,小兒子一家也會來看我,上次我聽到孩子們在商量我養老的事,兒媳說願意一家出錢一家出力,怎麼對我比較好就怎麼選擇,我覺得挺欣慰的。
2、70歲的張婆婆:
我現在跟老伴在老家住,村裡總有人跟我說,你兒子那麼有本事,在城裡買房,怎麼不去享兒子的福。誰不想老了能享福,可也要有人讓你享才行,兒子對我是挺好的,可兒媳婦不待見我,去那住福沒享,氣到受飽了。
我是52歲當的婆婆,媳婦是外地人,我就一個兒子一個女兒,她來當我媳婦我當做是緣分,她對我們這邊的吃食跟生活方式不習慣,我也儘量遷就她照顧她的口味。
他們買房時,我們沒什麼存款,可也盡能力資助他們,孫子出生後我去照顧兒媳照顧孩子,可謂掏心掏肺,可兒媳總不滿意,不是飯不合口味,就是家裡打掃地不夠乾淨。我體諒她月子情緒不好,可在她家任勞任怨三年,她還是不滿意,在別人面前她對我這個婆婆也沒一句好話。
我覺得作為婆婆我做得挺盡心盡職的,可熱臉捂不熱冷屁股。誰也不喜歡受氣,既然她不願意跟我好好相處,那我也不用白費力氣了,乾脆回家去。
在兒子家帶了三年孩子我就回老家住了,這裡不比城市,但有老伴有姐妹,有點退休金也活得挺好的,我現在就想開心的過,等到百年之後,兒子能料理後事就行。
3、75歲的鐘婆婆:
我和老伴都75歲,現在在老家住著,我有一個兒子兩個女兒。年輕時,別人都羨慕我有兩個女兒,說女兒貼心,即使兒媳婦對我們不好也還有兩個女兒。我現在倒覺得,我兒媳婦比女兒貼心,我女女都是遠嫁,一年回來一次,她們也有自己的家庭,對我們談不上照顧,倒是兒媳婦一直對我們很好。都說婆媳難相處,但我覺得只要互相體諒,婆媳也可以處得很好。
我兒媳婦是結婚三年後才要孩子的,在我們那個小縣城,兒子結婚還沒抱上孫子是很少見的,是免不了被外人說的,外人會覺得是不是兒媳婦有什麼問題,才生不了孩子。對於外人的言論我總說,年輕人嘛工作很重要,孩子可以等條件好了再要,而且他們晚幾年生我也可以少帶幾年孩子。
對兒媳婦我也不催,讓她安心工作,多過幾年二人世界,孩子的事不用著急,我都能理解。兒子兒媳都很感激,兒媳婦還跟我說她真怕我不能理解,到時候弄得大家都不開心。
後來兒媳婦生孩子後我幫忙照顧孩子到上小學就回老家住了,把空間留給他們。我們想孫子了會去看看,離開的時候給孫子包個千八百的紅包。他們有空也會回家看我們,兒媳婦經常會打電話給我,問我們身體怎麼樣,過節給我們買衣服什麼的,一點都不比女兒差。
我覺得要想婆媳關係好,一定要學會尊重對方,兒媳跟兒子不一樣,跟兒子有天生的感情,兒媳只是嫁到你家,作為婆婆不能因為是長輩,就覺得能理所當然的管兒媳婦。兒媳婦只是願意跟你兒子生活,她喜歡你兒子不代表一定喜歡,就像你對兒媳也不可能像對兒子那樣偏愛。所以,彼此的尊重理解很重要,你尊重善待她,她才會對你好。
結語:沒有人天生是硬心腸的,婆婆和兒媳也一樣,婆婆對媳婦好,尊重兒媳。兒媳也會記著婆婆的好。一個女人願意嫁給一個男人肯定也希望能和他的家人好好相處,都說家和萬事興,家人之間彼此互相理解,遇事各退一步,對大家都好。
當然也有個別的例子,即使是婆婆對兒媳很好,也換不來真心,這時候也不必過份強求,可以分開住,自己開心才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