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書蝶
01
才女陸拾一有段話讓人印象深刻:
與一個男人發展成戀人關係,一定要問問自己圖什麼。
圖顏值身材、圖人品能力、圖金錢地位……都可以。男女之間各有所圖,才有可能長長久久。
雖然這話聽起來比較功利,卻是掏心窩子大實話,適合偷偷揣在心裡品味。
再說了,誰結婚之前還沒有過前思後想,左右衡量?誰還僅僅是一時衝動就去扯證?
其實無論男女結婚都是件大事,都值得一個人萬千思量。
人類的悲喜雖不相通,人性卻大致無二。
如果在濃情蜜意時多想幾遍自己圖什麼,就少了許多婚後的不甘心。
如同她說的那樣,
你想不通他為什麼不拿你當回事,但一想到自己畢竟是圖他的金錢地位,就好受多了。
你不明白他為什麼不夠真心實意,又一想自己也不過是圖他的顏值身材,也舒服多了。
搞清楚為什麼會喜歡一個人的人,才不會隨隨便便喜歡外人……
所以,如果婚前就把這些問題想明白了的人,婚後就會少了許多埋怨,畢竟路是自己選的,圖的就是一個心甘情願。
而婚姻不幸福的人,大多開始的時候就沒想過這個問題,後來又沒想明白或者想了一頓發現對方已無利可圖,所以,才會鬧到非離不可的地步。
人性都是自私現實的,除了情竇初開的年紀,會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他一眼,就再沒忘記他容顏,年齡越大就會越現實,越注重互相有利可圖。
所以,為什麼大齡男女更不好促成姻緣?不是因為被剩下無人問津,而是他們的思想更複雜挑剔。
走過現實的千山萬水,就再也不會一眼定乾坤。遇到了差不多的人,也不敢輕易下結論。而是像對一塊布料一樣仔細揣摩,反覆端詳,結果那些不完美的瑕疵總逃不過道行漸深的法眼。
越看越有問題,又怎好糊弄自己?
所以,傻傻很天真的年紀,最容易遇到愛情。
人到中年,當感情僅僅是一份基礎,現實的籌碼就會越來越重。
就像《都挺好》裡蘇大強說菜根花不圖自己錢財的時候,蘇明成問他的一些話:那他圖你什麼?圖你歲數大?圖你不洗澡?
後來的劇情也沒讓觀眾失望,當蘇大強一無所有,菜根花愛搭不理,啪啪打臉了他的一廂情願。
是的,婚姻如果無利可圖是不會長久的。而所謂的「利」,代表的是你的綜合實力,無論你是人品好還是存款高,總得有一樣讓別人高看一眼。
如果結婚前沒想明白這些問題,可能是因為年輕,結婚後還沒想明白這些問題,可能是你幸福的壓根不需要去想。
02
當你學會看問題看本質,就明白了人活著離不開現實,戀愛與婚姻也不過是現實的一部分。
婚姻是個什麼本質?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才能有恃無恐。
而婚姻不僅是得到,而且是深度粘貼。論標籤的堅固程度,可媲美街頭的牛皮癬廣告。
所以,想撕都無法輕易撕開的本質,讓所有的偏愛衝動激情消失無蹤。
所以一旦結婚了,情愛大多都淪為平平淡淡的日子。
人性都是差不多的,哪怕你過得日子並不是多麼開心,也不要覺得非富即貴才是幸福。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誰家的屋簷下還沒有灰塵?
所以,不要輕易羨慕別人的婚姻。因為,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
就像婚姻家庭雜誌上,有個女人的傾訴,女人有個很能賺錢的老公,日子過得風生水起,住好房、開好車、全家都是名牌傍身。
所有同學朋友都對他們豔羨不已,但是誰又知道夜深人靜時她的哭泣?
她說,從懷孕到現在已經將近5年了,她和老公完全沒有夫妻生活。
有次她逼問老公,究竟是對她沒有興趣,還是對所有的女人都沒有興趣?沒想到她老公脫口而出:是對你。
她目瞪口呆,無地自容,卻又怕失去他而不敢吵鬧,老公也說為了孩子不想離婚,於是,日子就成了死水一潭。
她想離婚又不甘心,說她還愛著老公,問心理專家應該怎麼辦?
心理專家給她講了個金絲鳥的故事,含沙射影指出:
金絲鳥過得不自由卻又不離開,它愛的並不是主人,而是鳥籠。
鳥籠的門從來都沒有鎖著,離開是你的自由;留下,也並非別人的禁錮。
說白了,生活的主動權永遠在自己手裡,如果你圖的是鳥籠,就不要總渴望天空;如果你渴望天空,就不要再圖人家的鳥籠。
想明白自己到底圖什麼,才能確定該怎麼做。
雖然,金絲鳥的煩惱不代表全部不幸福的婚姻,但是長久的婚姻離不開彼此都有利可圖。
其實,再般配的郎才女貌,也有看不見的齟齬嫌隙,因為婚姻的本質註定了人的厭倦多變。
而那些看起來毫無缺陷的婚姻,不過是兩個人都善於表演罷了。
所以,與其羨慕別人,不如努力經營自己。
03
不管婚姻是否幸福,中年婦女都不要忽視了自身魅力的培養。保持良好的面貌,不僅是為了愉悅老公,而是給自己留有餘地。
這不是鼓勵女人們貪吃多佔,而是讓婦女們有輸得起的底氣。
其實,大多數人在婚姻10年之後,再說愛不愛就有些矯情了,說互相有利可圖反倒真實可信。
你圖我溫柔賢惠,我圖你顧家有責任,你圖我做飯好吃,我圖你賺錢好看……
所謂的感情,就在相互依賴彼此依存之下越來越緊密。
而如果你不管孩子不顧家,還尋花問柳不賺錢,無利可圖的一方就會心理失衡,無法再好好過日子。
甘蔗沒有兩頭甜,沒有誰的生活是十全十美。
當你不滿意對方覺得人家無利可圖的時候,也應該換位思考下別人圖你什麼?你又有什麼讓人可圖?
只有想明白了這些問題,過起日子就坦然了許多。
如同尼採大師的哲言: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只有兩口子彼此分工,互有所圖,加上不大不小的娃,穩固的三角形家庭結構便建成了。
所以,讓我們好好修煉自己,每個人都擁有他的價值,彼此有利可圖,互相天長地久。
文章來自公眾號:書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