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深愛,卻要遠離」——迴避型依戀心理學解析

2020-10-20 戴夢令情感

迴避型依戀的人需要愛,但是卻一心想抑制愛


他們很多人無疑是愛著伴侶的,但是看著伴侶張開的雙臂、渴望的眼神,他們卻感到焦慮、不適,最終選擇迴避。


如果你自己或是你的伴侶是一名迴避型依戀的人,耐心看完這篇文章,相信你會有所收穫。



人,可以孤獨地度過一生嗎?


心理學中的依戀理論有一個基本前提——不論何種依戀風格的人,都會對男友或女友產生身心的親密需求


我們的社會特別喜歡突出個人的英雄主義,認為一個厲害的人就是要忍受孤獨、發奮圖強,最終王者歸來、大殺特殺。


但是掉進山洞撿到秘籍,最後稱霸武林的故事只會出現在小說中,真實的情況是:


一個人要想擁有完整的生命,要想實現人格的獨立,一個可以依靠的伴侶必不可少。


為什麼想要獨立反而需要依靠伴侶?這就是所謂的「依戀悖論」:


人們彼此的依賴關係越是有效,個體就會越獨立勇敢。


看起來很矛盾,這個現象最初發生在我們的孩童時期:


當孩子1歲左右時,就會逐漸脫離媽媽的懷抱,自己去探索世界,他們會對一切事物充滿好奇,看看這個玩具怎麼玩、那個按鈕是幹什麼的……


在這個過程中,雖然孩子們在自由探索,但是他們會時不時地確認媽媽還在身邊,當他們能看到媽媽時,就會繼續探索,而一旦媽媽消失在他們的視野裡,他們就會感到恐懼,開始嚎啕大哭。


當母親在場時,孩子可以安心地去探索世界;當母親消失時,孩子就會感到恐懼,探索的欲望也會消失。


而這種現象會隨著成長一起來到成年人的世界,成年後,我們依戀的對象通常會由母親轉換成男友或女友,當我們去外打拼,去探索未知領域尋求成長時,正如孩童時期去研究一個玩具該怎麼玩,而這時伴侶之於我們,就像母親之於孩童,一個穩定可靠的伴侶,能讓我們的心感到踏實,能專注地去探索和成長。


所以,英雄從來不是孤獨的,恰恰相反,要想擁有一個充實完整的人生,一位能滿足我們依戀的靈魂伴侶是必不可少的。



為何害怕親密


既然與伴侶親密是人的基本需求,那為何迴避型依戀的人會拒絕親密,選擇孤獨呢?


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孩童時期的經歷,小孩子的生存能力幾乎為0,他們的一切吃喝拉撒都要在父母的幫助下才能得到滿足。


但是不同的父母就會擁有不同的養育方式。


有些父母面對孩子的需求,其反應是遲鈍甚至是厭煩的,他們在孩子發出需求後不會第一時間反應,即使有所反應也只是機械地餵食和清理,這時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的需要是不好的,最終就會阻擋自己對依戀的渴望,抗拒親密行為。


根據統計,有75%的成年人延續了自己孩童時期的依戀模式,也就是說如果孩童時期沒有得到有效的照顧和回應,大概率會在成年後形成迴避型依戀。


迴避型依戀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拒人千裡,甚至會對依戀伴侶的人產生鄙視。他們會用各種方法壓抑自己的情感,並在戀愛中疏遠伴侶。


他們認為只有自己才值得依靠,並且會在親密關係中不斷放大伴侶的缺點,進而對伴侶產生厭惡。


同時他們的腦海中有一個「理想型」伴侶,他們會將現實的伴侶與理想的伴侶進行對比,逐漸對現實的伴侶感到失望,並認為等自己有一天遇到理想中的那個人,和那個人結婚,自己的愛情生涯就會變得完美。


除了孩童時期的影響,遺傳基因、成年後的經歷也會影響人的依戀模式。


最常見的情景就是:一個天真無邪的女性,被男友傷過之後,就認為「全天下的男人沒一個好東西」,從此開始可以迴避親密關係。


不過,一個人可以被傷害,也可以被療愈


我的一個朋友,曾多次經歷失敗的戀愛,她也抱有「男人沒一個好東西」的想法,但是她沒有從此拒絕戀愛,而是依然投入到愛情之中,最終她遇到了一個對她百般呵護的好男人。


我曾問過她:「你不怕再遇到男人被傷害嗎?」


她對我說:「怕還是怕的,但是越怕就會越孤獨,我不想孤獨終老。」


很幸運,最終她遇到了一個好男人,這也是我想給所有害怕愛情的人的建議:


逃避不能迎來改變,對關係的恐懼只能到關係中去療愈。


我很喜歡陳海賢老師的一句話:


沒人能保證你下一次會遇到好人,但是你可以選擇是否嘗試,嘗試親密關係有一定的風險,但是你值得去冒險



迴避型依戀者的救贖


對愛和關係的渴望是所有人的共性,迴避型依戀者也不例外,只是他們害怕去愛,害怕說出自己的需求,他們不相信自己能在戀愛中找到幸福。


但這不全是他們的錯,當他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當他們向父母索取關愛的時候,父母選擇了以冷漠來對待他們,於是他們就覺得愛是錯的,愛是可怕的,我不該去愛。




所以,對於迴避型依戀者而言,最重要的是他們主動覺察自己的內心,主動改變錯誤的觀念


1. 覺察迴避行為


當伴侶表達依戀時,你的心裡是否會產生不快、抗拒,提醒自己覺察,感受心裡的不快和抗拒。


2. 說出內心真實的想法


當確實無法忍受伴侶過分親密的舉動時,及時說出自己的感受。同時要照顧到對方的情緒,讓對方知道自己只是需要一些空間,並不是對伴侶感到厭惡。


3. 關注伴侶的感受


這一點對於迴避型依戀者來說極其困難,迴避型依戀者在親密關係中的共情能力普遍較弱。


我在以前的文章 中詳細論述了伴侶間的「關係視角」,運用關係視角看待伴侶間的交流,能很好地抓住問題的核心,也能理解伴侶的真正需求和感受。



戀愛和婚姻意味著什麼?


你不再是這世界上的一座孤島隨風漂流,無論你身處何方,都有一個愛你的人在家裡等著你。


你在外面要堅強、獨立,但是回到家裡,你可以卸下所有的防備,毫無顧忌地展現自己的脆弱。


有了TA,你的心定了……


迴避型依戀的人,渴望愛但又拒絕愛。在親密關係中,他們會抗拒親密行為,逐漸疏離伴侶,他們不相信自己能在愛情中收穫幸福,但是一旦覺察到自己的思維模式,改變也就隨之發生。


本文重點:


1. 人必須在關係中才能成長,要想擁有一個充實完整的人生,一位能滿足我們依戀的靈魂伴侶是必不可少的。


2. 原生家庭、基因、成人後的經歷共同塑造了一個人的依戀類型,但依戀類型並非不能改變。


3. 對於迴避型依戀的人而言,最重要的是他們主動覺察自己的內心,主動改變錯誤的觀念。具體可以通過覺察內心、表達想法、關注伴侶感受等方法開始改變。



看遍世間悲歡離合,嘗遍生活酸甜苦辣,走遍世界大好山河。經歷人間百態,我依然相信每個人都能擁有屬於自己的愛情。


我是戴夢令,有情感困惑,找我聊聊。

相關焦點

  • 迴避型依戀人格:你的愛讓ta遠離了嗎
    > 這裡是第424顆知識膠囊 迴避型依戀人格心理學中把這種人稱作「迴避型依戀人格」,簡單來講就是渴望被愛,卻又害怕被愛。他們中很大一部分人缺乏安全感、生性自卑,總是覺得自己不配得到那麼多。
  • 迴避型依戀人格:明明很想要,卻又不敢要!
    迴避型依戀如何挽回有很多諮詢者上來就會問我,自己的伴侶是迴避型依戀人格怎麼辦?並不是你們吵個架,他不回覆你的信息,或者是愛說分手就是迴避型依戀人格,它並不體現於某一個表現,而是貫穿於親密關係中的方方面面,這影響的是一個人的行為模式。一、什麼是迴避型依戀人格?它有哪些具體的表現?
  • 迴避型依戀:明明很想要,卻又拒絕,在一起,卻似相隔千山萬水
    ……這類人很難建立親密關係,每當自己喜歡上一個人,總是會異常緊張和不安,所以總是似乎會特別冷淡,甚至通過遠離對方來迴避自己的焦慮不安。心理學研究這是迴避型依戀,這是一個非常糟糕的依戀類型。當嬰兒被成年人不情願地照顧時,他們會形成一種迴避型依戀,成年人的行為往往表現出敵對或排斥,而不是養育和愛。
  • 做倔強的小草:迴避型依戀的人,適合和什麼樣的人談戀愛
    迴避型依戀是一種很矛盾的狀態,明明很喜歡,很在乎,想要談戀愛,那是內心極度渴望的東西,但是對外又表現出冷淡,不信任,刻意和對方保持距離。很多心理學家認為,迴避型依戀人格的形成是源於嬰兒期,愛的缺失,自幼缺乏母愛,缺少愛與被愛的能力。長大後通常表現為孤獨,自卑,自閉,自私,冷漠,不主動,缺乏責任感,難以表達,很難與人建立親密關係。
  • 做倔強的小草:迴避型依戀的人,適合和什麼樣的人談戀愛
    迴避型依戀是一種很矛盾的狀態,明明很喜歡,很在乎,想要談戀愛,那是內心極度渴望的東西,但是對外又表現出冷淡,不信任,刻意和對方保持距離。在戀愛中通常表現為越是喜歡一個人,越是要遠離對方,最終表現行為就是我不值得被愛。在與自身的內心決鬥中通常選擇了放棄,安於現狀,這就是迴避依戀的典型特徵。在心理學的概念中把人格分為了三種,大部分屬於安全型,一部分屬於焦慮型,或者叫矛盾型,極少一部分是迴避型。
  • 如何和迴避型依戀的戀人相處?
    而我們接下來要說到的這類迴避型依戀人格,就是典型的不服管的類型。如果你想要從這篇文章中,找到如何改造這類人的方法,勸你還是別花時間,遠叔要在這裡給大家說的,是如何和這類人和平相處的方法,怎麼不讓TA的人格特性,影響到你們之間的感情。
  • 焦慮型依戀與迴避型依戀該如何相處?
    最近有很多女生給我留言說:「宸哥,看了你的文章之後,突然發現我是傳說中的焦慮型依戀,而我男朋友就是妥妥的迴避型。這感覺太酸爽了。」對於這種情況,我特別理解她們的感受。在一段親密關係中,如果一個人是焦慮型依戀,一個人是迴避型依戀,兩個極端的人碰在一起。這是典型的「矛盾的愛情」,那感覺不只是酸爽,簡直可以算是火星撞地球了。
  • 「迴避型依戀的升級版」——恐懼型依戀
    根據廣大讀者的需要,這次我想就「恐懼型依戀」來做一些科普,讓你們能夠更加清楚地認清 「恐懼型」這個獨特的群體。恐懼型依戀是迴避型依戀的升級版。如果說迴避型依戀在親密關係中的表現是單純的逃避狀態,那麼恐懼型依戀可以算是迴避和焦慮的結合體。恐懼型依戀充分兼具了迴避型對於親密關係的排斥,與此同時它也具備了焦慮型對於親密關係的嚮往和追求。
  • 「迴避型依戀」的人在痛苦什麼?
    >「迴避型依戀者」始終在追求「愛」與「被愛」的感覺,他們想要彌補成長過程中缺失的體驗,因為曾經「求而不得」,所以遇見後便不由自主地依戀。」畫像在心理學範疇內,「迴避型依戀者」又叫「性單戀者」,他們是一群「永遠也不能摘到星星的人」,因為,每當有機會靠近星星時,他們就會突然覺得:星星是一塊塊巨大的隕石,隨時都有可能墜落,會把他們砸得四分五裂!
  • 迴避型依戀的男人:明明很愛你,卻總在拒絕你
    說實話,這確實不是因為他是個渣男,而是迴避型依戀的人在親密關係裡,都有3大特點。· 口是心非:心裡想"我想你留在我身邊",嘴上卻說,"你走吧"女人在戀愛中傾向於主動袒露自己對情感的需求,男人因為好面子、不善言辭等天生的屬性,本來就較少袒露心聲,而迴避型依戀的男人,更是喜歡把心裡話嚴絲合縫地憋在心裡。
  • 迴避型依戀 |以冷漠迴避親密
    迴避型依戀Llithromantic 是一種心理疾病,基本的特徵表現如下:迴避型依戀的人們往往對於伴侶之間的親暱行為很抗拒,比如牽手、擁抱、性接觸等等。甚至有時伴侶對自己表達關心時,迴避型依戀者都會覺得窒息到想要躲開。迴避型依戀者對私人空間的需求很高,關係的拉近會使他們產生一種被控制的恐懼感。
  • 該怎麼和迴避型依戀人相處呢?
    依戀理論對人格的三種劃分:焦慮型依戀,迴避型依戀,安全型依戀。 如果你愛上了一個人,而ta是迴避型依戀人格,你要如何跟ta相處呢? 而迴避型依戀人格的人,又稱性單戀,這個群體有著一個悲傷的稱號,叫做—「永遠無法摘星星的人」,當迴避型依戀者靠近星星時候,會覺得星星是一塊碩大的隕石,隨時可能砸得自己四分五裂。而當他們遠離星星時,又會滿心歡喜地對著星星許願,希望自己能獲得愛情。
  • 如何搞定迴避型依戀戀人?
    我是情感諮詢師雨宸,專注於解決你的情感困惑,有問題可以私信我 這將是我關於迴避型依戀的精華之作,一年來的精華都在這裡了。我要事先聲明,這篇文章我要做到儘量言簡意賅,絕對不販賣焦慮,如果沒讀明白的話,可以再讀一遍。在進入正題之前我要強調幾件非常重要的點,如果沒有理解接下來的點,那後面的文章其實可以不用看了。
  • 你們知道迴避型依戀嗎
    什麼是「迴避型依戀」?迴避型依戀人格有兩個比較顯著的特徵牴觸親密關係;缺乏共情能力簡單的說來就是,但是你卻觸動了我的心,愛意味著要袒露自我,但我害怕袒露自己,害怕摘下面具暴露出一個醜陋的我,而你會不愛我。
  • 想愛,卻又特別容易失望——心理學:迴避型依戀的5大表現
    如果一個女生同時具有這兩個特點,那麼很有可能,她身上就具備了迴避型依戀的特質。什麼是迴避型依戀?簡單點說,就是非常迷戀遠遠的喜歡一個人的感覺,可是一旦靠近對方,就會極力的想要從一段關係中抽離出來。迴避型依戀與安全型依戀、焦慮型依戀、痴迷型依戀共同構成了4種不同風格的依戀類型。
  • 挽回中的偽知識,「焦慮、迴避」型依戀
    很多人私信我或者跟我諮詢的過程中屢屢提到「焦慮和迴避」這個詞彙。關於「迴避」型依戀、「焦慮」型依戀的這個問題(在挽回方面)我想說很久了。我個人從 挽回方面 做回應:它起源於嬰兒的生理性需求與初級社會性交往的需要。焦慮—迴避型依戀是愛因斯沃斯通過「陌生情境法」對兒童依戀類型所做出的分類之一。
  • 迴避型依戀是什麼樣的?
    「你理解不了我,你不懂我」「你的要求太高了,還是換個你更喜歡的人吧」「我不確定我們能在一起多久,你想分手的話我同意」「如果這樣你就受不了的話,那分手吧」「如果你一定要聊結婚問題的話,分手吧」「如果你沒法抗住父母的壓力,那分手吧」「分手吧,分手吧,分手吧」,跟迴避型依戀的人談戀愛,你滿腦子都會是這三個字:
  • 怎樣挽回一個迴避型依戀的愛人
    那麼你大概率是遇到了一個迴避型依戀的人。迴避型依戀的人有什麼特點呢?他會發出模糊的信號,讓你難以判斷他是不是愛你。有時他會像正常戀人一樣與你親暱,有時又很排斥靠近,你始終不知道他是怎麼想的。最重要的是,在產生衝突時,要麼迴避問題,要麼一點就炸"你懂什麼,別說了我不想聽了!"你以為他不是真的愛你,但其實這是迴避型依戀的防禦機制在運行。◆不會愛人的迴避型,善於向外歸因出現感情問題之後,焦慮型依戀容易向內歸因,認為是自己做的不夠好對方才會生氣,但是迴避型就不這麼認為。
  • 焦慮型依戀和迴避型依戀,不會有好結果?
    最近很多人問我焦慮型依戀和迴避型依戀的問題,把自己對號入座。但大多其實只是短期有了一些焦慮情緒和迴避情緒,這本質上,和焦慮型依戀、迴避型依戀是有很大區別的。真正的焦慮型和迴避型依戀類型是由於原生家庭和成長環境導致的,難以改變,焦慮強勢和迴避壓抑的狀態往往是親密關係裡的常態。
  • 小時光提醒:什麼是依戀型人格?痴戀型、迴避型、你是哪種類型?
    小時光提醒:你想知道依戀人格是什麼嗎?每種依戀方式又是如何影響人的戀愛關係、友誼、育兒甚至世界觀的呢?你又是哪種類型呢?一起來看看吧!你有沒有想過你的關係是如何影響你的?又在你的生活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依戀理論是心理學家約翰鮑比在1968年提出的,是積極心理學的基礎理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