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避型依戀的人需要愛,但是卻一心想抑制愛。
他們很多人無疑是愛著伴侶的,但是看著伴侶張開的雙臂、渴望的眼神,他們卻感到焦慮、不適,最終選擇迴避。
如果你自己或是你的伴侶是一名迴避型依戀的人,耐心看完這篇文章,相信你會有所收穫。
人,可以孤獨地度過一生嗎?
心理學中的依戀理論有一個基本前提——不論何種依戀風格的人,都會對男友或女友產生身心的親密需求。
我們的社會特別喜歡突出個人的英雄主義,認為一個厲害的人就是要忍受孤獨、發奮圖強,最終王者歸來、大殺特殺。
但是掉進山洞撿到秘籍,最後稱霸武林的故事只會出現在小說中,真實的情況是:
一個人要想擁有完整的生命,要想實現人格的獨立,一個可以依靠的伴侶必不可少。
為什麼想要獨立反而需要依靠伴侶?這就是所謂的「依戀悖論」:
人們彼此的依賴關係越是有效,個體就會越獨立勇敢。
看起來很矛盾,這個現象最初發生在我們的孩童時期:
當孩子1歲左右時,就會逐漸脫離媽媽的懷抱,自己去探索世界,他們會對一切事物充滿好奇,看看這個玩具怎麼玩、那個按鈕是幹什麼的……
在這個過程中,雖然孩子們在自由探索,但是他們會時不時地確認媽媽還在身邊,當他們能看到媽媽時,就會繼續探索,而一旦媽媽消失在他們的視野裡,他們就會感到恐懼,開始嚎啕大哭。
當母親在場時,孩子可以安心地去探索世界;當母親消失時,孩子就會感到恐懼,探索的欲望也會消失。
而這種現象會隨著成長一起來到成年人的世界,成年後,我們依戀的對象通常會由母親轉換成男友或女友,當我們去外打拼,去探索未知領域尋求成長時,正如孩童時期去研究一個玩具該怎麼玩,而這時伴侶之於我們,就像母親之於孩童,一個穩定可靠的伴侶,能讓我們的心感到踏實,能專注地去探索和成長。
所以,英雄從來不是孤獨的,恰恰相反,要想擁有一個充實完整的人生,一位能滿足我們依戀的靈魂伴侶是必不可少的。
為何害怕親密
既然與伴侶親密是人的基本需求,那為何迴避型依戀的人會拒絕親密,選擇孤獨呢?
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孩童時期的經歷,小孩子的生存能力幾乎為0,他們的一切吃喝拉撒都要在父母的幫助下才能得到滿足。
但是不同的父母就會擁有不同的養育方式。
有些父母面對孩子的需求,其反應是遲鈍甚至是厭煩的,他們在孩子發出需求後不會第一時間反應,即使有所反應也只是機械地餵食和清理,這時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的需要是不好的,最終就會阻擋自己對依戀的渴望,抗拒親密行為。
根據統計,有75%的成年人延續了自己孩童時期的依戀模式,也就是說如果孩童時期沒有得到有效的照顧和回應,大概率會在成年後形成迴避型依戀。
迴避型依戀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拒人千裡,甚至會對依戀伴侶的人產生鄙視。他們會用各種方法壓抑自己的情感,並在戀愛中疏遠伴侶。
他們認為只有自己才值得依靠,並且會在親密關係中不斷放大伴侶的缺點,進而對伴侶產生厭惡。
同時他們的腦海中有一個「理想型」伴侶,他們會將現實的伴侶與理想的伴侶進行對比,逐漸對現實的伴侶感到失望,並認為等自己有一天遇到理想中的那個人,和那個人結婚,自己的愛情生涯就會變得完美。
除了孩童時期的影響,遺傳基因、成年後的經歷也會影響人的依戀模式。
最常見的情景就是:一個天真無邪的女性,被男友傷過之後,就認為「全天下的男人沒一個好東西」,從此開始可以迴避親密關係。
不過,一個人可以被傷害,也可以被療愈。
我的一個朋友,曾多次經歷失敗的戀愛,她也抱有「男人沒一個好東西」的想法,但是她沒有從此拒絕戀愛,而是依然投入到愛情之中,最終她遇到了一個對她百般呵護的好男人。
我曾問過她:「你不怕再遇到男人被傷害嗎?」
她對我說:「怕還是怕的,但是越怕就會越孤獨,我不想孤獨終老。」
很幸運,最終她遇到了一個好男人,這也是我想給所有害怕愛情的人的建議:
逃避不能迎來改變,對關係的恐懼只能到關係中去療愈。
我很喜歡陳海賢老師的一句話:
沒人能保證你下一次會遇到好人,但是你可以選擇是否嘗試,嘗試親密關係有一定的風險,但是你值得去冒險。
迴避型依戀者的救贖
對愛和關係的渴望是所有人的共性,迴避型依戀者也不例外,只是他們害怕去愛,害怕說出自己的需求,他們不相信自己能在戀愛中找到幸福。
但這不全是他們的錯,當他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當他們向父母索取關愛的時候,父母選擇了以冷漠來對待他們,於是他們就覺得愛是錯的,愛是可怕的,我不該去愛。
所以,對於迴避型依戀者而言,最重要的是他們主動覺察自己的內心,主動改變錯誤的觀念。
1. 覺察迴避行為
當伴侶表達依戀時,你的心裡是否會產生不快、抗拒,提醒自己覺察,感受心裡的不快和抗拒。
2. 說出內心真實的想法
當確實無法忍受伴侶過分親密的舉動時,及時說出自己的感受。同時要照顧到對方的情緒,讓對方知道自己只是需要一些空間,並不是對伴侶感到厭惡。
3. 關注伴侶的感受
這一點對於迴避型依戀者來說極其困難,迴避型依戀者在親密關係中的共情能力普遍較弱。
我在以前的文章 中詳細論述了伴侶間的「關係視角」,運用關係視角看待伴侶間的交流,能很好地抓住問題的核心,也能理解伴侶的真正需求和感受。
戀愛和婚姻意味著什麼?
你不再是這世界上的一座孤島隨風漂流,無論你身處何方,都有一個愛你的人在家裡等著你。
你在外面要堅強、獨立,但是回到家裡,你可以卸下所有的防備,毫無顧忌地展現自己的脆弱。
有了TA,你的心定了……
迴避型依戀的人,渴望愛但又拒絕愛。在親密關係中,他們會抗拒親密行為,逐漸疏離伴侶,他們不相信自己能在愛情中收穫幸福,但是一旦覺察到自己的思維模式,改變也就隨之發生。
本文重點:
1. 人必須在關係中才能成長,要想擁有一個充實完整的人生,一位能滿足我們依戀的靈魂伴侶是必不可少的。
2. 原生家庭、基因、成人後的經歷共同塑造了一個人的依戀類型,但依戀類型並非不能改變。
3. 對於迴避型依戀的人而言,最重要的是他們主動覺察自己的內心,主動改變錯誤的觀念。具體可以通過覺察內心、表達想法、關注伴侶感受等方法開始改變。
看遍世間悲歡離合,嘗遍生活酸甜苦辣,走遍世界大好山河。經歷人間百態,我依然相信每個人都能擁有屬於自己的愛情。
我是戴夢令,有情感困惑,找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