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這首詩篇名字叫做《清平樂·年年雪裡》。這首詩的作者就是我國宋代著名的女詩人李清照,她同樣也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美女詩人,有「千年第一才女」之稱。有文學常識的朋友都知道,李清照早年與丈夫趙明誠相敬如賓、志趣相投,算是神仙眷侶,可金人南下之後,大宋長江以北的國土落入金國鐵蹄之下,李清照作為那個時期的文人自然也沒有倖免。靖康之變後,她一介女子,獨自帶著幾大車的金石文物,穿越戰場,近一千公裡路程,從山東到南京,後來她丈夫趙明誠抑鬱而終,留下李清照一人,在南方舉目無親,帶著金石四處漂泊,經歷過渡海的風暴、別人叛國通敵的誣陷、二婚張汝舟的欺騙與家暴,也做過監獄,身世飄零已經不能對其遭遇進行概括。就這樣李清照從一位「濃睡不消殘酒」的少女,變成了「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的堅強女子。在詩詞背後,是李清照坎坷、堅強、傳奇的一生。
這首詩大多數的學者認為是李清照南渡之後的作品,也是詩人《梅苑》系列當中的一首代表之作,或許與李清照其他寫梅的幾部作品相比,這首詞創作的算是比較晚了,所以這首詩能被收入到《梅苑》當中我們也是不用過多地懷疑。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這首詩篇便是李清照晚年時期的作品,更是詩人對自己早、中、晚三個特殊時期帶有總結性的回憶之作,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好好地欣賞一下這首美妙的詩篇吧。
《清平樂·年年雪裡》
李清照
年年雪裡,常插梅花醉。
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
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李清照出生在泉城濟南,後隨著父親李格非在汴京生活,北方沒到冬天都會看到雪,所以對於李清照而言,每年冬天天空都會飄來雪花,像是一種美好的約定,而她則會常常沉醉在插梅賞梅的興致當中。梅花和雪一直是古人吟詠的對象,孟浩然有踏雪尋梅,南北朝的陸凱也有折梅送春的佳話,所以文人墨客喜歡梅,千古才女李清照自認也不例外。
後來因為北宋國土淪陷,李清照南渡,難度之後,雖然冬天裡梅枝依然在她的手中,但是此時的她無安家之所,丈夫去世,再美的梅花,在她眼中只能催得淚溼青衫。
寫下這首詞的時候,李清照已經在江南漂泊了半生,經歷過金石被盜取、張汝舟的家暴、等等,雖然那一年馬上又要到了梅花開放的時候了,然而她卻依然漂泊在外,兩鬢之上稀疏的頭髮也慢慢的變得斑白了許多。可是一看到晚上的風吹打著窗前開放的梅花,這不正像是自己嗎?在飄搖中居無定所,愛人已去,故土難回,摯愛的文物也多遺失…還有什麼比這更慘?
這首詩是李清照晚年時期的作品,借賞梅花來感嘆自己的身世。並且詩人巧妙地截取了自己早年、中年、晚年三個不同時期賞花之時的心理變化,深刻地向我們展示了自己早年時對梅花有多麼的喜愛,也從側面反應出了詩人年輕時期無憂無慮的心情,然而詩人到了中年時期對於賞花的態度就有很大的改變了,在南方漂泊歲月裡,她無落腳之地,眼前所見的梅花只能是回憶的催化劑,讓自己潸然淚下;晚年之後,兩鬢斑白的李清照對賞花依舊保持著屬於自己的積極態度,但是由於自己現在客居他鄉,顯然賞花也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了。對同一件事物,隨著人生階段的不同我們都會有不同的認知,在這首詞中,年輕時的浪漫天真、中年時的家國遭遇,晚年來漂泊不定的惆悵哀愁,都寄托在了窗前的暗香疏影之中,讀來讓人為之感嘆。
我們可以具體地把詩人賞花的形式分為幾個不同的階段,那就是早年賞梅而醉、中年對梅落淚、晚安無心賞梅,這樣三個具有極度落差的時代感受。也正是這三種不同的生活境遇,造成了詩人三個不同時期的感受,也因此形成了十分鮮明的對比,在對比當中我們也是看出了詩人的生活當中發生了非常巨大的變化。
所以說在小編看來這首詩篇絕對是一首不可多得的絕妙詩篇,詩人也是巧妙地將自己的身世與梅花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在梅花的身上寄託了自己的遭遇和情思,可能我們會覺得這首詩篇是詩人描寫梅花的詩篇,但是我卻覺得這就是一首詩人講述自己身世的名篇。
南渡之後,李清照一介女子本來在南方舉目無親,一個人都難以為繼生活,還要時刻帶著金石文物四處漂泊,是何其不易,儘管過程中文物大部分散失,或被偷取、或被焚燒、或被騙取、或在路途中遺失,但她自己晚年卻堅持把金石研究成果進行校刊整理,形成《金石錄》,為我國文物研究提供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世人皆知李清照在詩詞方面的卓越成就,卻很少有人知道她為中國文物考古學作出的巨大貢獻,如不是因為她的堅守,我們五千年燦爛的文明史或許會黯淡許多。
這首梅花詞是千古才女李清照一生的寫照,在大雪紛飛裡,梅花傲寒而綻放,這不正是李清照一生品格所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