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隨手翻了翻新浪微博話題榜,發現「為什麼年輕人不願生孩子」高居話題榜前5名,熱度竟然在3.9億之高。的確,這個問題不僅僅是近幾日的熱議話題,而是近些年一直以來的熱議話題之一。
當今時代,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都引發了低結婚率、低出生率等社會現象,所有的發達國家都曾經歷,我國現階段也正在經歷著。
根據民政廳的官方統計數據可以得知,在過去的2019年,我國結婚率為6.6‰,再創歷史新低,相比上一年度再降0.7個千分點,預計2020年仍然會持續走低;離婚數據方面,截至2019年底,離婚率為3.4‰,比上年增長0.2個千分點,未來離婚率可能仍然會走高。
從以上數據很明顯可以看出,人們越來越不願意結婚、生孩子,並且已婚人群有離婚意願的也越來越多。關於對婚姻這件事的看法,網上各種立意、各種角度的文章已經有很多,相信大家都已經看過不少,我就不再重複。今天在這裡,我想從自己的角度,簡單談談我對婚姻本質的理解和看法:
一,首先,婚姻制度產生的初衷是為了提高社會生產效率。因婚姻制度而組成的家庭其實是一個社會生產的最小基本單位,一個人的力量極其有限,組成婚姻家庭可以分工協作,提高家庭的整體生產、生活效率。尤其在生產力較為低下的社會形態中,大部分社會生產都是重體力勞動,只有男性才可以做,男女結合形成婚姻家庭,提高生產、生活效率的效果極為明顯。
二,婚姻其實是一種重要的社會責任。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全社會的協同配合參與之下、父母的養育之下長大的,表面上我們長大是靠父母,事實上僅僅靠父母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每個人從小到大都需要消耗各種各樣的社會生產資源——農副產品資源、醫療資源、教育資源等等,而父母是無法提供全部這些資源的,父母只是撫育我們長大的行為第一執行人和感情第一關係人。盡社會責任的途徑和方法有多種,其中很重要的一種方法就是結婚、生子、育子,為社會培養有用的人才,因為,我們每個人既然以這種方式成長,那麼我們也理應以同樣的方式將這種社會責任傳承下去。
那麼,到了當今的時代,人們為什麼開始變得不願意結婚生子?而結婚之後又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離婚呢?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婚姻對生活效率的提高越來越不明顯,人們通過努力工作可以實現更多的相對獨立。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收入不斷增加,很多生活方面的事情已經可以靠一個人來完成,如各種可替代人去進行家務勞動的自動化、智能化機器,麵條機、全自動洗衣機、全自動洗碗機、掃地機器人、擦窗機器人等等;社會生產力的提高還導致了社會分工進一步細化,不想做飯可以點外賣、不想做家務可以叫家政等等。只要一個人努力工作,便可以獲得不少的收入,並且讓自己更加相對的獨立,所以伴侶對生活效率的提高作用大大降低。
第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物質生活的豐富,都導致人們的需求開始多樣化、複雜化,精神層面的需求越來越被引起重視,單純靠物質因素已經難以絕對地維繫婚姻。在以前,即使兩個人不那麼喜歡,不那麼合適,也能將婚姻堅持完這一生,而維繫婚姻的主要因素就是物質因素,就算精神方面有需求也沒有條件去實現,被忽略已經是習以為常的事。而到了當代社會,物質已經不再那麼匱乏,物質條件足夠的情況下人們更多的還是追求精神上的愉悅。另一方面,需求的多樣化、複雜化也同時對雙方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雙方有足夠的能力滿足對方精神上的需求,這段婚姻才可能長期得以維繫。
第三,物價的飛漲導致生活成本急速提高,養育後代的成本同樣也居高不下,讓許多年輕人對婚姻望而卻步。當今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讓物質生活愈加豐富多彩,自然導致人的需求、物質欲望也上了好幾個臺階,這就造成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雖說有丁克家庭這一說,但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結婚就意味著要生育後代,除了滿足後代的各種基礎物質需求以外,教育後代的成本也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暫且不說什麼一線大城市的「精英教育」理念,即使是正常地把一個孩子從出生撫養到參加工作,這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當今社會的飛速發展,自然也會對人才的綜合能力要求水漲船高,所以教育後代是一個勞心勞力的艱巨任務。
關於婚姻本質的理解以及結婚意願的普遍降低,今天咱們就說到這裡。在下一期的文章裡,我將和大家一起談談如何樹立正確的當代婚姻觀。
如果還有什麼疑問或補充,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追問。你的收藏、轉發和關注,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