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加裡·貝克爾看來,婚姻的實質是通過聯合生產及聯合消費實現效益最大化,也就是一種經濟關係。
在決定去民政局領小紅本之前,男女雙方大多都會更為審慎地考慮這一行為將會為自己帶來的收益和自己需要付出的成本,對對方的經濟條件,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
這種嚴格更常見的發生在女方一邊。俗話說「幹得好不如嫁得好」,在不少中國人的眼中,哪怕女性事業獨立經濟狀況良好,沒結婚就是不完整。
更有不少人認為,女性的主要職責主要在家庭,與其辛苦在外打拼,不如嫁個好老公,在家相夫教子。
對「幹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討論始於上世紀90年代,下崗潮造成大量女性失業,鼓勵婦女回歸家庭的討論由此展開。
北大教授鄭也夫曾於1994年發表論文,並發出靈魂拷問:"為什麼養育一個孩子比造一件商品低下?」「為什麼在家庭中不能兼營一些社會工作?」
他認為,一味解放婦女、鼓勵婦女就業的行為,打亂了傳統的社會性別角色分工,使得家庭失去分工和秩序。
就算到了2010年,有這種想法的人可一點不少,甚至比2000年的時候還要多。
全國婦聯和國家統計局在2010年進行的「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男女都認同「男人應該以社會為主,女人應該以家庭為主」;超過40%的男性和將近半數的女性都認可「幹得好不如嫁得好」 ,持有這一觀點的女性甚至多於男性。
同是為了提升社會經濟地位,「嫁得好」聽上去就比「幹得好」便捷很多。
情感博主 Ayawawa 鼓勵女性將自己打扮成符合男性審美的樣子,以取得婚姻上的成功。對比還在辛苦找工作的同齡人,她和她的粉絲們都覺得不可思議。
實際上,對一名已婚的女性來說,她所獲得的幸福感既來自於家庭內部,也來自於自己的職業狀況。
有工作的女性,通常比無業的女性更幸福,而在很多時候,由於丈夫的社會階層較高,「嫁了一個好老公」會讓人忽視自身的職業努力帶來的好處。
更何況,工作跟擇偶並不是你死我活、此消彼長,事業上幹得好的女性,有可能接觸到的圈子更廣、層次更高,為什麼不說「幹得好才能嫁得好」呢?
二來,現在女性的受教育水平、經濟收入水平都在提高,尤其在城市,獨生子女一代的家庭把所有資源放在女兒身上的也大有人在,結婚的時候指不定女方家庭比男方家庭更有錢、更有資源呢。
單單把這個問題挑出來特別針對女性,其實是把女性當作「拜金女」、婚戀關係中的勢利一方。因此這個提問本身,就是對女性的不尊重、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