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違緣是順其自然還是當斷則斷?
答:
我不知道你所說的「違緣」具體指什麼,所以很難籠統作答。同一個人在不同情況下,面對不同的問題、障難,應採取的態度和對策會不一樣。不同的人,由於脾氣秉性、根器、福報、因緣各異,在同樣情況下,面對同樣的問題,態度和對策也會不同。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是這樣。有的障難對某些人來說應該遠離,而對另一些人來說則可轉為道用。
一件事是修行的違緣還是助緣,我們若沒有神通和足夠的智慧,真的很難判斷。比如罹患疾病、事業家庭發生重大變故,會讓一些人憤懣、消沉,對別人苛責,對世俗的欲求更執著,也會讓一些人沉靜、反思,對生活更曠達,並生起出離心追求解脫。像米拉日巴尊者,他若不是幼年失去父親,他的財產若沒有被掠奪,他若未飽受叔父、姑母的虐待,大概他後來不會走上苦修之路,而佛教歷史上也就少了一位偉大的修行者和成就者。
在米拉日巴尊者的示現中,苦難的經歷是修行有力的助緣。
關於生命的幸福和快樂
問:提到苦苦、變苦、行苦等似乎讓人覺得佛法總在突出生命的苦,那麼關於生命的幸福和快樂呢?
答:
佛法不是故意強調苦,它只是敘述現實的情況。彩雲易散琉璃脆,從來好事不堅牢。說快樂,是在過程中;說苦,是結果。站的高度不同,所見遠近不同而已。
其實佛教中也講幸福快樂,痛苦止息就是快樂,比如,對治煩惱,慈、悲、喜、舍,就是在講如何過得幸福快樂。知足少欲,心懷平等與慈悲,內心便有安穩快樂。
問:若他人回報你的慈悲以冷漠、不關心甚至厭惡,何以我們收穫的是安樂?
答:
我們不可能除盡大地上的荊棘瓦礫,但是當我們給自己的雙足穿上一雙舒適的好鞋子,我們的腳下便變得柔軟。如果你把自己的快樂系縛在別人對你的態度上,恐怕你永遠也得不到安寧。安樂是自心的感受。當我們慈悲待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堅守住內心的善良,並且不期待對方立即回饋同樣的善心時,我們的內心會越來越開闊、堅強,這便是安樂的源泉。
如果只有一杯水
問:如果只有一杯水,該給自己喝還是該給別人喝?如果慈悲的代價是害己,還需要慈悲嗎?慈悲的限度是什麼?
答:
我覺得慈悲無所謂限度,能慈悲到什麼程度,取決於你內心開放的能力。如果只有一杯水,上等發心的人會選擇給別人喝,中等發心的人會與別人分著喝,心量比較小的人會留給自己喝。
如果你還無法做到犧牲自己的利益去成全別人,努力實現雙贏也很好。即使從個人利益的角度考慮,追求共贏也比只考慮自己更為聰明,更可持續。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其實總是有辦法找到共贏點、平衡點的,當然這需要心胸和智慧。
菩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