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都在說婆媳難相處是因為女人多事,兩個女人在搶一個男人的愛當然會發生戰事,其不然。
在家庭生活中家務,鍋碗瓢盆柴米油鹽醬醋茶都是女人在打理,生活的細節都是女人在照料。
女人又要養家餬口,又要照顧家庭,當女人忙碌的打掃衛生時男人翹著二郎腿刷著遊戲,女人心中的怒火油然而生。
如果跟公婆同住,女人讓男人幹家務,公婆嫌兒媳指使兒子幹家務,矛盾點衝向了兒媳,公婆一起維護兒子數落兒媳,形單影隻的兒媳這一把怒火和委屈就暴發出來,形成家庭大戰。
兒子維護爸媽和媳婦吵架甚至動手,當女人忍無可忍的時候便以離婚收場。
女人的一生都給了孩子和家庭,也為了孩子忍辱了一生。
當十年兒媳熬成婆,孩子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不用再跟著孩子屁股後面操心,本想著可以享受晚年生活,可他遇到的問題是:孫子誰來帶,兒子兒媳都工作家務誰來幹。
這些活最終都會遇到女人身上,而男人呢依然逍遙快活,甚至十指不沾陽春水,是生活上的白痴。
與其說婆媳矛盾不如說兒媳婦與婆家之間的矛盾。有人的地方是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勢必有打鬥。
公公一輩子只知道在外面掙錢,家裡的事情一概不管,都是婆婆一人操持著家務教育子女。
兒女長大成人成家立業,兒女也孝順老人,兒子兒媳女兒看在老人一生都在忙碌想讓媽媽享受一下生活就沒有讓老人帶孩子,而一場疾病就將媽媽的生命化解。
婆婆去世將公公接來一起住。而公公被婆婆照顧了一輩子,過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日子,真正的達到了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地步。
兒媳又要工作還要照顧孩子,更要照顧這個老年的孩子。
公公除了接送孩子其他的事情一概不做。因為他不會做飯,不會打掃衛生更不會洗衣服。
這些女人能理解,可女人將房子收拾乾乾淨淨,公公卻將房子搞得一團糟,菸灰彈的到處都是,吃的水果皮隨手就扔,有的時候甚至將痰吐在地上。
女人的怒火燒了起來,小兩口為了公公吵架不斷的上升,矛盾越來越深。
公公被婆婆伺候慣了,把自己的大男子主義帶到了小兩口家裡,兒媳必須早起做早餐,中午讓在外面吃或點外賣公公立馬不高興,晚飯必須等媳婦下班做,兒媳抽空還要給公公洗衣服。
兒媳加班,男人回家做飯湊合吃一點。有的時候女人簡簡單單的弄點飯而公公總是挑理,飯不是鹹了就是淡了,不是太素了就是太油膩了。
晚飯出去吃公公就鬧情緒,說中午已經買著吃了,為什麼晚上還得買著吃。
這個公公根本就沒有拎清楚角色發生了轉變,照顧了他一生的保姆死了,沒有任何人可以無怨無悔再去照顧他,而此時的他應該學會自己照顧自己。
他還把自己的兒媳當成保姆,呼來喚去,還想過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日子,還想著他之前十指不沾陽春水的日子。
可是沒有人再慣著他,現在的他只不過住在兒子家裡,兒子兒媳都在忙碌他應該學會自己照顧自己。
公公在小倆口之前不停的挑事,挑理。而男人又拿自己的爸爸沒折總是霍稀泥,甚至偏向自己的爸爸,讓媳婦多理解老人的心情,多照顧老人。
最終兒媳帶著孩子走了離婚了。
兒子跟兒媳戀愛期間婆婆就沒有瞅上兒媳。
奈何拗不過兒子便答應兒媳進門,兒媳進門後各種的規矩各種的作妖。
但這個兒媳不是善茬,根本就不理婆婆的這一套。
婆婆覺得自己拿捏不住兒媳,自己兒子被兒媳拿捏的死死的。就三天兩頭的挑兒媳的理,讓兒子打兒媳,讓他們離婚,甚至還給兒子介紹對象。而公公站在婆婆身後默默的支持著。
被兒子拒絕,拒絕的原因是兒媳長的漂亮比兒子工資高,娘家的經濟條件比他們好。
也許因為兒媳的條件要比兒子條件好,公婆產生了逆差心理,所以處處針對著兒媳。
兒子剛開始的時候是糊塗,聽她媽的話打老婆,被他爸挑唆的打媳婦,兒媳便鬧離婚,真正走到民政局的時候兒子後悔了,痛哭流涕指天發誓才挽回了婚姻。
後來兒子兒媳搬出來單過,也不讓公婆照顧孩子,兒子兒媳的婚姻才回歸於平靜。
當公婆越來越老,越來越不能照顧自己的時候兒子為了自己的家能過個安穩的日子便將他們老兩口送到了養老院。
婆婆本是一個知識分子,通情達理。老公去世的早,他又當爹又當娘將孩子拉扯大,給孩子娶了媳婦。她現在唯一的依靠就是孩子,他能做的就是幫孩子帶孩子。
她也是女人,也受過婆家的虐待所以他不願兒媳重蹈他的覆轍。
媳婦進門後兩人相處其樂融融。
兒子兒媳上班。婆婆為了孫子提前退休。早中晚接送孫子,給孫子做飯,周六周日陪孫子上課。
婆婆曾說過他心疼兒子兒媳工作的辛苦,也知道現在年輕人壓力大。他能分擔一點是一點。
兒媳兒子經常加班,此時他往往將飯菜做好,誰回來就熱一點飯菜。吃完飯後直接回房間睡覺,他來刷鍋刷碗。
除了內衣內褲兒媳自己洗以外其他的衣服都是婆婆洗。
但兒子兒媳對婆婆也好。每個月會給婆婆錢,婆婆有退休金也不需要兒子兒媳的錢,這錢還是存起來給孫子花。
兒媳不上班放長假的時候會幫婆婆做家務,帶婆婆出去旅遊。
這個婆婆她拎得清,他知道待兒媳好就是對兒子好。
第一,第二個故事從別人口中得知,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很驚訝,競然還有這種拎不清的公公。小倆口出於好心接公公同住卻不曾想一灘清水被公公攪得混沌不堪。
把兒媳當成保姆,讓兒媳照顧他的吃喝拉撒,時不時地罵兩句這種公公硬生生的攪黃了兒子的婚姻。
第二個故事裡的婆婆也不是好鳥,幸虧兒子及時止損才挽救了婚姻。
在婚姻中難免有嗑碰,與其說女人與婆家的矛盾,倒不如說女人和男人的矛盾。不管怎樣的矛盾取決於男人的化解。如果男人跟女人站在同一戰線上,所有的矛盾迎刃而解。反之就不是離婚那麼簡單的事。
女人生氣,氣得不是公婆,小姑子,大姑子,小叔子,大叔了等這些人的氣,而是氣的男人不跟自己一條戰線上,好事情都想著這些人,這些人要錢的時候一句多餘的話都沒有也不和女人商量就給。女人若嘮叨幾句,男人就嫌煩。熟不知沒錢的時候這些人是不幫你的。
壞事用錢的時候就想到了還有老婆這個人的存在。
所以男人要想婚姻長久就得拎得清誰才能和你過一生誰才會照顧你的家。
第三個故事是孩子興趣班遇到的老人,他為了兒子兒媳能安心的工作挑起了照顧孫子和家務的擔子。
她說她只有一個兒子沒有女兒,如果是她女兒工作累回家還要照顧孩子做家務,她心疼。她也不願自己的女兒嫁給公婆不好的人家。如果她挑兒媳的理最終的結果就是兒子兒媳婦一拍兩散,這是她不願看到的。所以趁著她能跑能跳能幹幫孩子一點是一點。
把兒媳婦當女兒看的公婆少之又少,兒媳婦在家的地位取決於男人的態度。男人對自己的女人好,再加上父母通情達理那麼兒子的婚姻幸福長久。
如果父母胡攪蠻纏,兒子又糊塗那麼那個女人到這個家裡就是走了背字。
如果父母胡攪蠻纏,兒子不糊塗及時止損婚姻也會長久。
所以女人在選擇婚姻的時候記得先選擇婆家。婆家通情達理這樣的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不會太差,這樣的家庭才不會發生兒媳與婆家大戰,婚姻才能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