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
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缺點和不足。與人交往,最重要的忽略這些不足,發現對方身上那些美好的地方。
婆媳之間的相處,也是如此。
於女人而言,沒有多少婆婆是真正完美的。同樣的,也沒有多少婆婆是真的十惡不赦。
婆媳關係之所以會緊張,無非是兩人價值觀的不對等。
婆婆和兒媳思維三觀、眼界學歷的不同,必然會造成生活習慣上的差異。這樣的兩人,長時間生活在一起,難免會有些磕磕絆絆。
想要解決婆媳問題,其實很簡單。
只要婆婆能懂得分寸,不過分插手兒媳的生活,兒媳也能多些包容,不多計較婆婆的缺點,那婆媳之間就算有些小爭吵,也不會鬧到老死不相往來的地步。
有些女人愛腦補,看了身邊婆媳不和的案例後,就容易給自己的婆婆貼上「壞」、「惡毒」的標籤。
可實際上,那些案例只是特殊情況。
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女人的婆婆雖然說不上太好,卻也沒有那麼壞。
女人若是僅憑著固有印象,就對婆婆產生偏見,甚至拉著丈夫站在婆婆的對立面上,那和戲文中的惡媳婦又有何區別呢?
王阿姨和兒媳關係不好,這是人盡皆知的事情。
兩人之間的矛盾,還要從談婚論嫁時說起。
當時,王阿姨的兒媳要了18萬的彩禮。可王阿姨作為單親母親,一不是有錢人,二剛剛替了兒子付了一套婚房的首付,根本就給不起這18萬。
因為彩禮的事情,兩家人僵持了一段時間。後來,還是王阿姨的兒子掏出了自己的存款,才把這件事給解決掉。
不過,王阿姨的兒媳雖然拿到了這筆彩禮,可她和王阿姨之間的矛盾,卻再也解不開了。
在她看來,彩禮錢就該婆婆出,自己丈夫拿出來的存款,以後不還是自己的嗎?這四捨五入下來,等於王阿姨不花一分錢,就娶了一個兒媳婦進門。
這樣的認知,讓王阿姨的兒媳心裡很不舒服。結婚不到一個月,她就故意藉口要過二人世界,讓丈夫把婆婆送回了農村老家。
王阿姨理解兒媳的心理,也明白兒子夾在中間不好做,但她難免有些心寒。
再次住進兒子兒媳家,是一年後。
兒媳懷孕了,王阿姨身為婆婆,有責任照顧兒媳的衣食起居,負責操持整個家。
原本王阿姨覺得,照顧兒媳婦很簡單。可沒想到,兒媳婦嬌氣得很,這也不吃,那也不吃。
王阿姨讓她吃雞蛋、喝牛奶,兒媳說婆婆眼裡只有孫子;王阿姨讓她多吃蔬菜,她就會變換口氣,說王阿姨連點肉都捨不得給她吃。
王阿姨有時候忍無可忍,和兒媳婦說話的語氣也會變差。哪曾想,兒媳一聽到婆婆不耐煩,就又哭又鬧,非得讓王阿姨給自己道歉。
就這樣一整個孕期,王阿姨都是在小心翼翼中度過的。面對兒媳,她不知道低了多少次頭,也不知道說過多少好話。
兒媳婦生了孩子後,王阿姨也盡心盡力。
只不過,老人們的育兒理念,難免會和年輕人不同。再加上王阿姨也不會上網,更不懂科學坐月子的理念,只能憑藉著自己的經驗來照顧兒媳婦。
婆媳之間的矛盾,自然也是越積越多。
兒媳的月子,做了整整60天。在這60天裡,王阿姨費心費力,沒有睡過一個好覺,也沒有吃上一頓完整的飯。她並沒有要求什麼,只覺得自己做這麼多是應該的。
可沒想到,60天一過,兒子和兒媳就不讓她再繼續待下去了,直接讓她回農村老家。她想留下來繼續幫忙帶孩子,兒媳也不給。
兒子對她說:「媽,你待在這,佳慧(兒媳的名字)不開心。我和她商量過了,之後就讓嶽母來帶孩子,每月給她三千塊錢,就當是辛苦費了。」
回到老家,王阿姨越想越委屈。面對鄰居的詢問,她只能隨意扯一個理由。可在親近的朋友面前,她卻再也忍不住了,她哭訴道:
「我辛苦60天伺候兒媳婦坐月子,沒落到一點好,結果月子結束,就被兒子送出門,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做錯了什麼。
可能我身上是有些缺點,可我也盡力改了。兒媳怎麼對我,我也不想去計較,真正令我心寒的,是我兒子的態度!」
身為婆婆,王阿姨或許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兒媳有埋怨,有誤解,這都可以理解。
可她也並非十惡不赦,對待兒媳也算是盡心盡力,結果換來這樣的結局,難免會讓人覺得悲哀。
如果王阿姨的兒媳,不對她有偏見,那事情的結局會不會是另外一種樣子?
如果王阿姨的兒子,能夠在其中發揮作用,懂得分辨是非,能夠理解母親的不易,那一家人會不會和諧很多?
其實現實生活中,並沒有那麼多惡婆婆。
很多女人覺得自己的婆婆不好,無非是因為兩人想法不同,三觀有差異。
只要彼此都能退一步,都能不去計較因為不同而產生的爭執,那婆媳之間的關係,必然會好上許多。
再說了,就算婆媳不合,可婆婆如果真的能放下芥蒂,為兒媳付出,在兒媳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那兒媳也該放下心底的偏見,對婆婆報以感激的態度。
我們不能因為身份的不同,就隨意抹掉別人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