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奇旅》——活著就是活著的意義

2021-01-12 商業覺醒大學

版權聲明: 悟00000空 | 作者, 秦朔朋友圈| 來源

最近有一部電影很火,評分極高,被認為是「2021年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頭號熱門」「最能治癒2020年的一部影片」,這就是皮克斯動畫工作室(Pixar)出品的《心靈奇旅》(Soul)。

皮克斯動畫工作室是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在蘋果手機之前創造的另一個奇蹟。1986年,賈伯斯以1000萬美元收購了盧卡斯電影公司的電腦動畫部,成立了皮克斯動畫工作室。2006年,皮克斯被迪士尼以74億美元收購,成為迪士尼公司的一部分。

從1995年推出世界上第一部全電腦製作的動畫長片《玩具總動員》,到去年推出《心靈奇旅》,整整25年,皮克斯推出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精品,無一例外。這種少而精的作派很符合賈伯斯的理念,他的在天之靈應該會感到欣慰。

人生的意義並不在於追求目標、實現目標

《心靈奇旅》為什麼評分這麼高呢?因為它回答了一個幾千年來人類不斷問自己的問題:

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這部電影告訴大家,人生的意義並不在於追求目標、實現目標。這個道理,就像電影中的量子場老師所說的那樣「那麼簡單、那麼基礎」,但是千百年來,很多人都悟不透,以為人生就是關於目標,沒有目標就沒有意義。

這裡「目標」這個詞可以用「夢想」「理想」來代替。一般來講,目標總是比較宏遠高大的,不然似乎就沒有資格被稱為目標。然而,人的能力不同,賺一個億對某些人來講是「小目標」,可是對很多人來講是這輩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下輩子很可能也完不成。

如果人生的意義是完成目標,那麼絕大多數人的人生豈不是就沒有意義了?人是宇宙之精華,萬物之靈長,怎麼就沒有意義呢?用佛教的說法,修煉無數世才能修得一個人身,難道就沒有意義嗎?這顯然說不通。所以人生的意義不可能是追求目標、完成目標。

而另一個理由是,就算是目標實現了又如何?為了實現目標,全力以赴,承受了長期的、巨大的、強烈的痛苦和煎熬,放棄了其他一切,甚至犧牲了靈魂。等到目標實現的時候,十分興奮,十分激動,十分滿足,十分快樂。

然而,這種興奮感、滿足感、快樂感很快就消退了,隨即而來的是莫名的空虛、失落,這種空虛失落感甚至比沒有追求這個目標之前更強烈。於是尋找下一個目標,繼續這個過程,停不下來。

不少「成功人士」都在這個循環中「奮鬥」,或者說「掙扎」。總體來講,這樣的人生很不合算,追求目標所遭受的痛苦遠遠大於實現目標後得到的快樂,人生總效用、總福利為負數。成功人士也感覺到這樣的人生不合算,可是他們停不下來,因為這也是一種癮。

獎勵中心與快樂中心

人類對「癮」的研究在1953年取得了重大突破。那一年,美國兩名科學家James Olds和Peter Milner在研究小白鼠的恐懼腦區時發現了異常。正常的時候,當電極植入這個腦區並進行電擊時,小白鼠會產生恐懼的反應。但是他們的小白鼠卻不是,它們不停地回到曾經受電擊的地方,希望再次被電擊。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這兩個科學家插電極的時候插偏了,不是插在恐懼腦區,而是插到了一個當時還未知的腦區,當時他們稱之為「快感中心」。這個腦區很厲害,那些小白鼠不吃不喝地等著受電擊,活活把自己餓死了。

他們又設計了一個槓桿,按壓槓桿時就會受到電擊,聰明的小白鼠很快發現了這一點,開始拼命按那個槓桿,每5秒鐘電擊自己一下,不停地按,直到累死。

美國杜蘭大學的Robert Heath在精神病人身上重複了同樣的實驗,結果受試者的表現和小白鼠如出一轍。當然,在他們把自己餓死累死前實驗者阻止了他們。為此,他們對實驗者大發脾氣。

雖然直接像實驗中的小白鼠那樣累死的「成功人士」不是很多,不過,積勞成疾、不能享盡天年的「成功人士」非常之多。他們又比實驗中的小白鼠、精神病人聰明多少呢?

實驗者發現的這個腦區就是產生癮的地方。可以想像,如果一種物質或者行為,能夠像電極那樣刺激這個腦區,那麼人就會對這種物質或者行為上癮。

不過,後來的研究發現,當人感受到快樂的時候,活躍的不是這個腦區,而是另外一個腦區。相反,這個所謂的「快感中心」在人感受到快樂時倒變得安靜了。

那麼這個所謂的「快感中心」是什麼呢?現在的神經科學家稱其為「獎勵」系統(reward system),也叫多巴胺系統。當大腦發現獲得獎勵的機會時,它就釋放出叫做多巴胺的神經遞質,讓人行動,以期獲得快樂。也就是說,多巴胺並不讓人產生快樂,而是產生對快樂的期待,進而產生動力,拼命行動。採集野果,外出打獵,誘獲伴侶。

多巴胺就是要確保你不會因為不願意覓食覓友而斷了基因的繁殖。人的設計壽命是35歲左右,任何一個物種的壽命是到它的下一代可以獨立生存。老鼠、獅子、人,都是一樣。下一代的下一代可以獨立生存,這個個體就完成了基因繁衍的載體的功能,TA掛掉不影響基因一代一代的傳承。

可見,多巴胺的目的是不讓你太早地餓死,而不是讓你長命百歲、讓你獲得快樂。

現代神經科學有不少證據指向抑鬱症可能的生理原因,那就是獎勵中心受損,多巴胺分泌不足,對一切失去興趣,不願行動。研究表明,如果摘除小白鼠大腦中的多巴胺系統,它們吃到糖果時會笑,但是它們不會為了這個獎勵而努力行動,它們喜歡吃糖,但在吃到糖之前不會想要糖。

總之「獎勵中心」只會讓你上癮,不會讓你快樂。那麼讓人快樂的真正的「快樂中心」在哪裡呢?就在小白鼠吃到糖果的時候大腦亮起來的那個腦區。

也就是這部電影22號靈魂吃披薩時它的大腦亮起來的部分,如果你給它戴上感應頭盔的話,你就可以看得到。

活著就是活著的意義

在這部電影中,前生世界(The Great Before)是生之來處,是培訓準備投胎到地球的靈魂的地方。裡面有個編號為22號的預備役靈魂,是個釘子戶,一直拒絕投胎。它在靈魂學院裡待了幾千年,該修的課都修了,人格都設置好了,只需找到能夠激勵自己的火花(spark)就可以獲得前往地球投胎的通行證。可是它就是找不到這個火花,或者說它不願找這個火花。

幾千年來,靈魂學院給它找了無數導師,歷屆導師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甘地、亞伯拉罕·林肯、哥白尼、穆罕默德·阿里、榮格,還有特蕾莎修女,甚至還有法國斷頭王后瑪麗·安託瓦內特.……

但是這些在地球上十分有名的人都沒能勸導22號靈魂找到人生目標,前往地球。它還是不願意投胎為人,它情願「死著」,也不要「活著」。它好比就是被摘除了「獎勵中心」的小白鼠,患有嚴重的抑鬱症。

這和電影的主角喬伊正好相反,酷愛爵士樂的喬伊人到中年,是一個普通中學的音樂兼職鋼琴教師。他有一個人生目標,就是要成為一名爵士樂隊的鋼琴手。當他得知有機會在紐約最好的爵士樂隊演出時,他興奮得腳下生風,卻不幸在奔回家換衣服的途中掉進下水道,當場靈魂出竅。心靈奇旅,由此開始。

懷著對夢想的執念,喬伊從前往死之彼岸的來世世界(The Great Beyond)的路上逃脫,來到預備靈魂的前生世界(The Great Before)。喬伊混入這裡,隨手拿了一張名片,作為一名兒童心理學家成了頑固靈魂22號的導師。

這師徒兩人代表著兩個極端,一個不想死,一個不想活;一個有著強烈的目標,要去那個爵士樂隊表演,一個毫無目標,找了幾千年也沒有找到目標,沒有找到投胎為人的理由。

後來師徒兩人一不小心掉落地球,慌亂中22號靈魂注入了喬伊的身體,喬伊的靈魂注入了一隻躺在喬伊身上的貓的身體。這個陰差陽錯的結果使得堅決不願投胎為人的22號靈魂不得不開始體驗人生。

當它吃到第一口披薩時,神奇的時刻來臨了,它感受到了幾千年在前生世界靈魂學院裡從沒感受到過的愉悅快樂。那一刻,它坐在臺階上,一邊吃著披薩,一邊看著街道對面一個父親攙著女兒的手歡樂地走過,它抬起頭仰望,碧藍的天空,陽光像萬縷金絲穿過茂密的金黃色樹葉,樹葉在和風中婆娑起舞……相當於我們《聲律啟蒙》中「野渡燕穿楊柳雨,芳池魚戲芰荷風」的意境吧。

這時一陣清風拂過,一片樹葉從樹上掉落,在空中優雅地翻轉翻轉,迎面向它飄來,它忍不住託起手掌,接住了這片樹葉……

這一瞬間,一切都變了,22號靈魂不願意離開地球了,它要當人,活著,吃披薩,沐浴陽光,看樹葉飄落。喬伊十分焦急,指責22號這些念想根本算不得是投胎為人的火花,算不得是人生目標,只是普通平常的生活而已(just regular living)。

可是喬伊不知道,這普通平常的生活就是人生的意義,是快樂、幸福的來源。色、聲、香、味、觸是激活大腦「快樂中心」的密碼。和身體的連接是感知快樂的基礎。

所以肉身非常重要,靈與肉的結合非常重要。22號靈魂在靈魂學院的萬物殿堂裡找了幾千年也沒找到快樂的感覺,因為萬物殿堂裡的披薩是沒有味道的,或者說因為22號靈魂沒有肉身,所以體驗不到披薩的味道。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的生活越來越「虛擬」,這個趨勢最大的問題可能不是什麼深奧的哲學問題,而是最基礎的問題:人將失去快樂、幸福的感覺。

這部電影的導演彼得·道格特(Pete Docter)在接受採訪、講到這段的創作靈感時說:「我記得有一天我騎自行車路過一棵樹莓樹,停下來摘了一顆吃,它被太陽曬得暖暖的,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樹莓……我至今仍然清晰地記得那個幾乎毫無意義的時刻。然而,我們生命的任何一個超然時刻,都可能定義我們生命的意義。」

我們生命的意義實際上就是由這些我們認為毫無意義的時刻決定的,這些時刻並不是真的毫無意義,而是我們迷失了心性,看不到它們的意義。就像喬伊一樣。當然,電影中,喬伊後來終於明白了這個道理:追求目標、達成目標不是人生的意義,人生的意義正取決於那些他本來以為毫無意義的時刻。

導演安排喬伊最終達成了目標,及時從22號靈魂那兒換回了身體,參加了那個著名樂隊的演出。演出十分成功,演奏時他進入了心流忘我狀態,十分陶醉,他的即興鋼琴演奏贏得了滿堂喝彩,也贏得了樂隊老闆、兼薩克斯風演奏者多蘿西亞的讚許和僱傭。

演出結束後,興奮的喬伊站在街邊,在和多蘿西亞道別前,激動地問:「接下來會怎麼樣?」多蘿西亞回答說:「接下來我們每天晚上到這裡來表演。」看到喬伊難掩失望的神態,多蘿西亞對他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條小魚想要尋找大海,它向一條老魚詢問大海在哪裡。老魚說,你就在大海裡啊。小魚說,我只是在水裡啊,可是大海在哪裡呢?」

這簡直就是一個佛家偈語故事。你在苦苦尋找的東西就是你天天擁有的東西。喬伊苦苦追求人生的意義,認為吃披薩、看落葉、沐浴陽光不是人生的意義,只是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地活著,最後他終於明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地活著就是活著的意義。

他回到家,坐在鋼琴前,掏出口袋裡的五樣東西,那是22號靈魂放在裡面的。它吃的第一塊披薩剩下的一段麵餅圈,半個麵包(另一半麵包它放在地鐵站賣藝藝人的紙盒裡了),一個棒棒糖(它去理髮,和理髮師聊天,走的時候討的),一個線圈(它去喬伊母親那兒補褲子,和喬伊母親傾心交流,走的時候拿的),還有那片樹葉。

喬伊凝望著這五樣東西,回想這五樣東西的由來,終於明白人生的真正意義,回憶起以前被自己認為毫無意義、卻實際上正是他的生命意義的生活片段,即興彈奏起鋼琴,淚水漸漸滿溢。不少觀眾應該在這一段流下了熱淚。和自己和解,和這個世界和解。

這五樣東西,代表著五個方面,披薩、樹葉代表的是與身體的連接、五官的感受;棒棒糖代表友情;線圈代表親情;半個麵包代表對其他人的關愛。

成功學、幸福學害死人

某種意義上講,喬伊是上世紀中葉開始流行的成功學、幸福學的受害者。成功學誤導了人們對於幸福、對人生意義的認識。

其實成功不等於幸福。成功是達成目標、實現願望、滿足欲求,幸福則不是。如果你把幸福也定義為目標的達成、一種狀態,那麼實現這個目標達到這種狀態後怎麼辦呢?

大車子、大房子、兒子進了哈佛、公司上市了,然後呢?更大的車子、更大的房子、更多的兒子、更多的上市公司嗎?很多人就會這樣不斷追求一種又一種目標狀態,將寶貴的生命浪費在這種惡性循環中。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狀態對人的幸福感的影響是短暫的,截肢的人回歸到截肢前的幸福感程度所需的時間是一個月,得彩票中大獎的人回歸到之前的幸福感程度的時間也是一個月。估計換了大房子後的幸福感的提高最多持續一個月,換了漂亮老婆之後的幸福感的提高或許持續更長時間。

幸福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種能力,是感知快樂的能力;幸福的反面不是不幸福,而是麻木。任何試圖藉助外部條件的實現來獲得內在快樂的想法都是很荒謬的,是緣木求魚。很多成功的人並不幸福,很多幸福的人並不成功。

當然,如果同樣是不幸福,成功似乎比不成功好一些。然而,很多人不是因為成功而幸福,而是因為幸福而成功。

22號靈魂從一出場就明確表態:我不願意去地球「投胎」,我寧願就作為一個靈魂永遠這麼「死著」,也不願作為人「活著」。它為什麼會這樣?

電影在結尾處揭開了答案,喬伊跟著22號靈魂進入了它的潛意識,發現裡面有很多個黑色的陰影,象徵著早年的養育者,他們嘴裡一遍遍地責備著「都是你的錯」「你是個失敗者」「你永遠也做不好」「你就是個平庸的人」「你簡直一無是處」……

這些指責和貶低摧毀了22號的人格,也逐漸被它內化成為對自己的譴責,即便離開了自己成長的環境,內心也不能得到安寧。所以它對投胎做人不再感興趣。

可見兒童教育是多麼重要,了解兒童心理,正確養育兒童是多麼重要。喬伊混入前生世界靈魂學院,隨便拿了一張靈魂名片,正是一個兒童心理學專家的靈魂名片。導演這樣安排,顯然也有這個用意。

要保護人對做人的興趣,此生不要厭生棄世,來世更不要變成22號靈魂那樣,死活不願意投胎。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也要確保人不受所謂成功學、幸福學的毒害,把追求目標、實現目標看成是人生的意義,徒耗生命。就像喬伊一樣,他對做人有著強烈的興趣,想盡辦法回到地球,實現了演出的目標,然後茫然不知所措。還好他幡然醒悟,及時返轉,沒有迷失靈魂。

這部電影既感人又發人深思,它啟發你和自己的童年和解,和平凡的自己和解,和野心勃勃的自己和解,和這個世界和解。不要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睡覺時不肯睡覺,千般計較。而是要修煉到飢來則食,困來即眠。

珍惜人生,體驗生命,活在當下,次第花開。

相關焦點

  • 心靈奇旅:活著就是活著的意義
    (Pixar)出品的《心靈奇旅》(Soul)。從1995年推出世界上第一部全電腦製作的動畫長片《玩具總動員》,到去年推出《心靈奇旅》,整整25年,皮克斯推出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精品,無一例外。這種少而精的作派很符合賈伯斯的理念,他的在天之靈應該會感到欣慰。人生的意義並不在於追求目標、實現目標《心靈奇旅》為什麼評分這麼高呢?
  • 心靈奇旅:我們縱使生而平凡,但活著就是意義
    我們從何而來,去向何處,「活著」的意義又是什麼?跨年之際,皮克斯用流暢的線條,看似簡單的故事,透過影片《心靈奇旅》層次分明地告訴我們:在這個世間,哪怕很平凡、很簡單,也會生而不凡,「活著」就是意義。此時,「心靈奇旅」的故事才剛剛開始。他是幸運的。喬伊在一個黑洞中醒來,隨後在心靈學院遇到二十二號靈魂,還陰差陽錯地以一名心靈導師的身份,客觀地回顧自己過往簡短、乏味的一生。他想站在舞臺上,卻頻頻失敗,既得不到母親的認可,就連學生也不願意認真地聽他講課。
  • 《心靈奇旅》:生死間,了解活著的意義
    最近熱映的《心靈奇旅》,以及前年的《尋夢環遊記Coco》,是皮克斯這兩年最感動我的兩部影片。無獨有偶,兩部影片都是在談死亡,都在教我們學會認識「死亡」,認識生命的意義。「死亡」這個話題,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裡,向來諱莫如深,不願去觸碰,連想都不願意想,更不要說討論。
  • 《心靈奇旅》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兩個月前在商場的琴行看到《心靈奇旅》(Soul)的宣傳海報,迪士尼的logo和主人公跳躍在琴鍵上的畫面,讓我毫不猶豫地走進了電影院。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已經看了兩遍《心靈奇旅》,並且還要去看第三遍。如果說《尋夢環遊記》(Coco)讓我們思考如何面對死亡,那麼《心靈奇旅》則引發我們思考生活的意義。
  • 心靈奇旅|人生一定要有目標有追求,才有意義?
    我是真真醬(〃'▽'〃)如果你的2020年過得和我一樣窘迫又糟糕,一到年末,翻翻自己的朋友圈,一年到頭實在拎不出什麼值得總結的part,只能勉強交出一份「慶幸2020年我還活著」的答案。那麼,當你看完《心靈奇旅》這部電影時,或許會在世界某個角落和我一起發出感嘆:是呀,即使一事無成也沒關係,這個故事至少慰藉了我們這樣一類人。
  • 跟著喬的靈魂,赴一次自己的《心靈奇旅》
    生命的意義在哪裡?人類自生以來,一直在探尋生命的意義,卻從未獲得標準的答案。我們因何而來?是為了接受生離死別之痛?愛而不得的遺憾?還是為了接納無數個重複的昨日?活在別人陰影中平庸的自己?我們人生的高光時刻在哪裡?
  • 心靈奇旅,活在當下
    《心靈奇旅》的主人公喬伊夢想成為爵士鋼琴演奏家,但長期以來,始終只是平庸的活著,靠在中學當臨時音樂老師謀生。就在他有望成為正式教師的當天,紐約有名的爵士演奏樂隊找他去代班,他決定無論如何都要把握住這次機會。沒想到,興奮過頭的喬伊掉到了井下,掙扎在生死線上。
  • 《心靈奇旅》:生命意義不在於偉大的目標,而在於活著的每個當下
    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是為了自己目標努力奮鬥,是為了享受每一個當下,更是在奮鬥過後沒有能實現心中的夢想,沒有成為偉大自己以後靈魂的釋然!這是《心靈奇旅》這部電影給我的最大的感悟。我們每個人並不是平庸地在活著,當我們降生的那一剎那起,靈魂就為我們賦予了人生的意義,你需要的只是生活中的一點點小火花(Spark),去點燃你內在的激情,在繁華紐約街頭熙熙攘攘的人群,哈德遜河上遠眺的萬家燈火,雄壯的布魯克林橋上的車流,每個人都活成了生活的附庸,人們都在盲目地尋找人生的意義以便將自己拯救於水火,這是整個人生百態的縮影。
  • ——皮克斯電影《心靈奇旅》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佛說活著的意義在於當下,而所謂的修煉求佛就是脫離外物侵擾的苦惱,保持時刻專注,守住本我。一切的痛苦皆因執念,放下了雜念,回頭是岸。不僅僅是藝術,哲學更多一點《心靈奇旅》通過藝術渲染,為觀眾呈現一個靈魂的世界,全劇在引導大家思考生命的意義。有點類似中國傳統鬼神傳說,靈魂會脫離肉體,到達另一個世界;不同的是那個世界沒有太多痛苦和不快,再回凡間時也不是喝了一碗孟婆湯,忘了前世,過了奈何橋就來到了今生,電影認為靈魂在「生之來處」需要接受來自導師的培訓,找到「火花」,得到認證,才能重返地球。
  • 心靈奇旅,還是心靈雞湯?
    目前《心靈奇旅》的豆瓣評分人數已經超過35萬,但分數卻從開始的9.4分掉到了現在的8.9分。有人說,它就是沒法感動到我;也有更多批評的聲音指出,它其實是一碗懸浮的「雞湯」,感動過5分鐘就沒有了。 那麼,這究竟是一場心靈奇旅,還是一碗心靈雞湯呢? 01.
  • 皮克斯《心靈奇旅》,治癒又富有深意的電影,探討人生的意義
    今天要介紹的,是皮克斯的最新作品《心靈奇旅》(Soul)。該作品與皮克斯的另一部知名經典《頭腦特工隊》(Inside Out)有許多相似之處。如果說《頭腦特工隊》是用科學加上心理學作為基礎探討人的大腦裡的各種功能以及運作方式的話,那麼《心靈奇旅》就是用信仰與哲學為藍本,推想人在生前與死後會經歷的種種。
  • 《心靈奇旅》:生命的火花在於感受
    喬伊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黑人音樂家,一輩子都為夢想而活著,或許他深信那句「沒有夢想的人就是一條鹹魚」,所以他不滿於當下的普通教學生活,厭煩靠工資維持生計的生活模式,他追求滿足那顆不甘平凡的靈魂。爵士樂由此產生,黑人通過爵士樂的方式,對命運與束縛進行著抗爭,表達自己靈魂深處心靈的聲音。每一次的爵士樂演奏,都是他們的一次心靈奇旅。而隨著爵士樂發展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音樂,傲慢的白人又想盡一切辦法來抵制這種音樂,但爵士樂的熱情還是感染了許多人,成為了很多人內心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爵士樂是反對世俗的一種自在的音樂。
  • 10w人評分9.3《心靈奇旅》,思想急轉彎,生活的意義不在於有夢想
    《心靈奇旅》是一部非常啟發人心的電影,雖然是部迪士尼動畫電影,但是這部電影更是給成年人看的,隨著主人公Joe Gardner為了目標努力,卻又出現意外從而開啟的心靈奇旅,讓我們也跟著他將思想大轉彎。年長的魚說,「那就是你現在所在之處啊。」「這裡嗎?」小魚說,「這裡是水,我想要的是海洋。」現實與理想究竟有多遠,要怎樣選擇才更好呢?這正是《心靈之旅》這部電影所告訴我們的。01喬伊是個黑人,從小熱愛音樂,尤其是爵士樂,他喜歡將生活中的元素用音樂去詮釋。
  • 皮克斯新片《心靈奇旅》探尋人生意義
    皮克斯工作室全新動畫電影《心靈奇旅》將和觀眾一起尋找人生的意義。影片由《尋夢環遊記》原班人馬創作,今天正式上映。《心靈奇旅》的主角是熱愛爵士樂的中學音樂老師喬伊·高納。正當他為獲得一次寶貴演出機會而興奮不已時,一次小意外把他從紐約的街道帶到「生之來處」——靈魂在出生前的加工地。按照影片設定,每個靈魂在降生地球之前,必須先在「生之來處」獲得不同的個性、怪癖和興趣。
  • 《心靈奇旅》生命的意義,在於享受活在當下的每一分鐘
    《心靈奇旅》是一部很棒的電影,讓你思考生命的意義。皮克斯的厲害在於,把抽象的「靈魂」和玄妙的「生命」通過通俗易懂的卡通故事表達得深刻動人。中學音樂老師喬伊·高納一直活在自己的目標裡,當終於獲得夢寐以求的機會——和自己最崇拜的爵士明星同臺演奏,卻意外地在紐約街道失足喪生。
  • 《心靈奇旅》:皮克斯又一經典,厭世者如何尋找生活的意義?
    時隔3年之後,皮克斯推出了新作——《心靈奇旅》。這次他們探討的問題,乃是何為生?為何生?一沒人知道生命誕生之初的意義是什麼。如果說生命誕生前靈魂所在的地方叫「生之來處」,死後靈魂離開的地方叫「生之往處」,那麼人生就是一場靈魂的旅行。從遠方來,最後到遠方去。《心靈奇旅》扣住靈魂的生死去向,刻畫了一個夢幻的地外世界。
  • 活在當下,平凡人的《心靈奇旅》
    《心靈奇旅》,是我新年相遇的第一場電影。電影的情節和內容平實簡單,動畫和配樂精良,被譽為皮克斯動畫的最高水準。電影通過展現小人物的平凡故事,以找尋我們在這個年代最容易丟失的東西——心靈為線索,給人帶來溫暖和療愈,引發感慨和思考。
  • 看皮克斯電影《心靈奇旅》,跟主角一起感受生命的火花
    在講述親情的《1/2的魔法》之後,這次皮克斯為我們帶來的是跟生命息息相關的電影《心靈奇旅》。說是跟生命有關,但《心靈奇旅》所要傳達的更像是對生命的渴望與對生活的熱情。在電影中,喬·加德納對生命的渴望,以及22號對生活的感悟,通過各種方式傳遞給觀眾。從而也讓觀眾對「活在當下」有更深入的體會,並對「生活」二字所代表的意義有更深的理解。
  • 《心靈奇旅》:尋找生活的意義
    《心靈奇旅》尋找生活的意義這部迪士尼的動畫片,大人看還好
  • 《心靈奇旅》:看完電影,仿佛把自己的人生軌跡走了一遍
    《心靈奇旅》被稱作是皮克斯給社畜的一記摸頭,希望你能看過它,再重新定義你新的一年。    Joey在回顧一生的時候認為音樂就是他活著的目的,在追求成為舞臺爵士鋼琴家的過程中,他忽略了自己,以至於他沒意識到自己在追逐的過程中放棄了愛情和友情,甚至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