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澡先洗頭,這是錯的!據悉,日本每年有1.4萬人因洗澡不當致死 。」近來,一則關於洗澡的新聞在微博和微信上被頻頻轉發。不少人感慨,原本讓人放鬆的洗澡開始變得沉重,由此引發了人們關於如何正確洗澡的大討論。
據日本《日刊現代》雜誌報導,日本每年因洗澡不當導致死亡的高達1.4萬人,約九成是65歲以上的老人;每年12月和1月期間,意外發生最多。報導援引日本專家說法,認為洗澡時先洗臉、然後衝身體,最後才洗頭,讓全身血管擴張後,減少心臟血液循環負荷量。洗澡先洗頭易致猝死?為此,記者一探究竟。
順序一說無科學道理
一項針對洗澡順序的網絡調查顯示,1.4萬多名投票者中,有64.8%表示洗澡時一般會先洗頭。記者隨機採訪中了解到,大多數人也都習慣於從頭開始洗澡。面對洗澡順序有先後的問題,被訪者表示「洗澡就是一個放鬆的過程,個人怎麼舒服怎麼來,洗澡順序和健康並無多大關聯」。
「我不贊成報導中關於洗澡順序的說法,其中的科學道理也無從考證。」北京航天總醫院幹部保健科主任高永紅告訴記者,從醫生的角度來說,目前沒有證據和案例能說明究竟是先洗頭還是先洗身體好。
針對該報導,高永紅提出三點質疑:其一,日本每年因洗澡不當導致死亡的1.4萬人中,其中65歲以上的老年人是否合併有基礎疾病,並且疾病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其二,洗澡的地點不確切,是在公共浴室還是在家裡發生意外;其三,洗澡死亡的具體原因不明確,是暈倒、滑倒導致的併發症死亡?還是其他原因?
「不論洗澡順序如何,一般情況下都不會誘發猝死。洗澡暈倒的病人較常見,這和先洗哪個部位並無直接關係。」高永紅說,洗澡時空氣流通不暢,環境溫度較高會造成身體內部血液的重新分配,易出現血壓下降,如果個體本身血壓較低,就很容易因此引發頭暈甚至昏厥。
值得關注的是,不當的洗澡方法不僅達不到理想的清潔效果,甚至會引發危險。尤其進入冬季後,有高血壓、心臟病等基礎性疾病的患者,或老年人、長期臥床者等群體,洗澡時更要注意水溫和時間控制。
針對洗臉→洗身→洗頭的洗澡順序,也有一些專家持贊成觀點。重慶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教授唐成林接受媒體採訪時稱,人體淋浴熱水後,毛孔會迅速擴張,先洗臉可避免臉部毛孔進入過多灰塵,造成阻塞。清洗身體時,應先從遠離心臟的四肢開始衝淋。最後洗頭,不僅可以避免冷熱交替刺激腦部血液循環,而且經過一段時間熱水衝淋,頭皮跟頭髮在水蒸氣中得到充分滋潤,更利於清潔及頭皮健康。
冬日洗澡四個禁忌要注意
「水溫、浴室內外的溫差,都能讓人體血管突然急劇地收縮或者擴張。如果個體血管調節能力差,就可能導致暈倒甚至意外的發生。」在高永紅看來,雖說冬天洗熱水澡是一大享受,但對於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來說不宜水溫過高、不宜時間過長。因為,在熱的環境中容易導致身體內血液的重新分布,內臟的血液易分布到皮膚血管,導致大腦和心臟供血不足,老年人可能會引發心腦血管意外的發生。
與此同時,高永紅提醒老年人尤其是有基礎疾病的患者,洗澡時四個禁忌要注意。第一,水溫不宜過高,以人體感覺不冷即可;時間不宜過長,最好控制在15—20分鐘內。第二,不要在封閉的環境中洗澡,容易缺氧發生意外;不要反鎖浴室門,以免發生暈厥等意外時,增加救援困難。第三,儘量不要彎腰,使頭部長時間低垂,老年人最好在淋浴時放個小板凳坐著洗。第四,不要突然從冷的環境中一下進入溫度高的環境中,忽冷忽熱對老年人不宜,注意防滑。很多意外都是滑倒時發生的,老人洗澡時最好旁邊有人。
「我們醫院現在把浴缸都改成了淋浴,還特意在下方安裝了不鏽鋼的抓手,並且每個淋浴下面都放有小板凳。」高永紅表示,這些細微的人文關懷,杜絕了老年人在浴缸中滑倒等意外事件的發生,深受老幹部們歡迎。
四種時刻不宜洗澡
當人們糾結於「先洗頭」還是「先洗臉」時,科學洗澡的話題不容置疑地擺在了面前。除了水溫過高、洗澡時間過長引發的危險,還有哪些不當的洗澡方式會暗藏隱患?
「發燒、酒後、勞動後、飽餐或飢餓時,人體處於這幾種狀況時最好不要洗澡。」高永紅解釋說,發燒時洗澡,身體熱量的消耗在增加,當體溫上升到38℃時,身體的熱量消耗可增加20%,人體虛弱,此時洗澡容易發生意外。酒後不宜立刻洗澡的原因是,酒精會興奮交感神經,使得心率加快,長時間熱水則會使皮膚黏膜血管擴張,會引起有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血壓下降的危險,容易導致意外的發生,最好酒後2小時再洗澡。
不少人認為,勞動後洗個熱水澡有助於解乏。然而,當你將身體浸入熱水時不僅加重了身體的疲勞,有時也會引起心腦血管供血不足,所以,不建議大量勞動後立即洗澡。高永紅提醒說,飽食、空腹時洗澡也不可取。剛吃完飯,血液容易集中到(流到)胃腸道中幫助人體消化、吸收,飯後立刻洗澡也會導致皮膚黏膜全身血管擴張,會影響食物消化。而飢餓時洗澡,可能因血糖降低導致暈厥。正確的方法是飯後一兩個小時再行洗澡。
在很多人眼中,洗得越勤、越乾淨就對身體越有益,這同樣是一個誤區。也有人每天洗澡洗頭還用香皂擦身,在冬季這樣的行為反而容易破壞皮膚的保護層,引起皮膚乾燥瘙癢失去光澤。專家建議,冬天洗澡不能太頻繁,應該保持在3—4天洗一次,這樣的洗澡頻率最健康。
長時間洗熱水澡加重皮膚病
冬季空氣乾燥,皮膚血管經常處於收縮狀態,由於生理結構,皮脂腺分泌減少,直接導致皮膚乾燥。加上冬天北方室內有暖氣,南方則經常使用空調,居住環境更加乾燥,人體同時也缺乏水分。
專家指出,秋冬季節很容易使瘙癢、皴裂、鱗屑病等皮膚病加重,而這些皮膚病主要是由於不好的清潔習慣引起的。秋冬季洗澡,不管淋浴還是盆浴、泡溫泉,實際上會引起皮膚表面的皮脂脫落,這對皮膚是一種傷害。
秋冬季洗澡的特點是水溫高、時間長,熱水帶走髒東西的同時還會把皮脂去掉。很多人有這種感覺,秋冬季由於用熱水洗澡,第二天覺得皮膚有點癢,然後洗澡用更熱的水,當時洗完就不癢了,可是隔一天更癢了。專家表示,很多人都喜歡用特別熱的水洗澡,認為會減輕秋冬季的皮膚瘙癢,實際上,溫度高的熱水洗完後發現皮膚還是癢,更嚴重的是,時間長了皮膚瘙癢就緩解不了了。
另外,秋冬季的皮膚還容易開裂,手腳皸裂,尤其老年人可能更多發。專家認為,這是因為在年輕的時候,沒有及時保護好皮膚,時間長了就會引起皮膚的皸裂。有些人本身有點過敏體質,甚至還會有溼疹,秋冬季節都會感覺非常乾燥。有的這種病人平時洗澡洗得很勤快,每天都洗,甚至有的老年人一天洗兩次,日積月累,皮膚受損以後,還會開始起疹子。
此外,熱水洗澡不當,皮膚鱗屑病也會加重,這主要與皮膚缺水有關係。有的皮膚本來就特別粗糙,粗糙的皮膚更容易受外界過敏源影響,而且還會形成惡性循環,受外界過敏源影響越重皮膚就會越粗糙,如果不護理,鱗屑就會加重。
專家提醒,冬天洗澡,除水溫不宜過高外,沐浴露也不可過度使用,應選擇一些性質溫和的洗浴產品。另外,也應注意肌膚保溼,當感到塗抹保溼乳液、乳霜或面霜無效,肌膚幹癢面積擴大時,應到正規醫院接受專業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