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個女人嫁到另外一個家庭,她可能要熟悉很多,不光光是周圍的環境,更重要的是身邊的親戚朋友。
如果有一個明事理的婆婆,那麼媳婦自然是會輕鬆許多的,但是如果婆婆一味地偏袒自己的女兒,那麼一家人之間難免會有矛盾。
其實仔細想想,自己的女兒是寶貝,別人家的孩子也同樣是寶貝,為什麼總是要雙標呢?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想清楚這個道理的。
呂一和趙斌結婚之前,呂一的家裡人是不同意的,呂一的父母知道趙斌的媽媽脾氣不好,他們不止一次地勸過呂一,但都被呂一擋回去了。
她覺得結婚是兩個人的事情,只要她跟趙斌相愛就好了,但是結了婚之後,呂一才發現並沒有想像得那麼簡單。
結婚的第一年,婆婆就挑剔她的缺點,呂一的父母從小就教導她不要頂撞長輩,面對婆婆雞蛋裡面挑骨頭的情況,她大多選擇忍讓。
趙斌知道自己的母親脾氣不好,他替自己的母親跟呂一道過歉,呂一說:&34;
02.
趙斌有一個姐姐,已經成家,呂一結婚的時候見過這個大姑姐,當時只是遠遠的,後來大姑姐家孩子滿月的時候,呂一才算是慢慢地跟她有了接觸。
大姑姐的丈夫在一家廠子裡面工作,雖說學歷不高,但是勝在工資高,當初大姑姐會嫁給他,也是有這個原因的。
結婚後,男人做生意虧掉了不少錢,脾氣變得很暴躁,對孩子和大姑姐是又打又罵,大姑姐實在待不下去了,前段時間搬來娘家住了。
婆婆對這個大姑姐是疼到了心裡,身上有一點錢都會給外孫買點玩具,平時還會給大姑姐買點好吃的,呂一對婆婆所做的並沒有什麼意見,對方是婆婆的女兒,心疼很正常。
只是一碼歸一碼,呂一其實並不喜歡這個大姑姐,不是因為別的,而是大姑姐沒有主見,,花父母的錢好像一點心理負擔都沒有,安心啃老,而孩子也很自私,時不時地還會冒出一兩句髒話。
呂一很看重孩子的教育,平時儘量減少讓女兒跟大姑姐的孩子接觸,雖說童言無忌,但是壞的東西儘量少學。
03.
那天,呂一帶著女兒買了禮物來看望婆婆,快到飯點,呂一主動下廚做飯,誰知只是一會兒功夫,兩個孩子就鬧翻天了,三歲的女兒和大姑姐家的兒子因為一瓶飲料吵了起來。
女兒說飲料是自己的,已經喝過了,不想給對方,大姑姐家的兒子爭不過,直接一巴掌打在了她的臉上,臉上裡面有了紅色的手指印,聽到女兒的哭聲,呂一跑了出來。
她看到大姑姐就坐在旁邊,玩著手機,眼神看了孩子們一眼,什麼也沒說,而婆婆則讓孫女把飲料給外孫,說有什麼好搶的,女孩子要大方一點。
看到呂一出來,婆婆解釋說小孩子打一下不疼,誰家的孩子不吵架,沒事的,呂一看到女兒捂著臉,眼神滿是委屈,眼淚一直往下流,而小侄子抱著飲料喝得正開心。
原本她也不是計較的人,但看到這樣的場面實在來氣,她不想讓孩子的內心留下陰影,於是把女兒摟在懷裡,對她說了一句悄悄話。
女兒點點頭,走到表哥身邊,以同樣的方式把耳光還了回去,婆婆立馬把外孫護在懷裡,瞪了孫女一眼,呂一的大姑姐也不玩遊戲了,囔囔道:&34;
呂一把女兒拉到身邊,笑著說:&34;說完,帶著女兒轉身走了。
04.
呂一的做法雖說有點欠妥,但並不為錯,對於護短的父母,只有讓他們也吃點虧,才能理解被傷害孩子的感受。
而這樣的矛盾其實可以避免,如果婆婆當時能站在客觀的立場,對兩個孩子不偏袒,呂一也斷然不會這樣教孩子。
從婆婆的態度也可以看出,大姑姐從小就被慣壞,她遇事不懂得妥善處理,只考慮自己的難處,不去理解家人的感受。
在大姑姐的影響下,孩子也不善於與人相處,遇事只會粗暴解決,短期也許會佔便宜,但總有一天會吃大虧。
一家人相處想要和睦,只靠一個人是不行的,需要大家都為對方著想,而呂一在遇到這件事時,如果選擇隱忍,不僅會讓女兒的心理受影響,以後與人相處也許會不自信,而且還會縱容大姑姐和孩子的霸道,她把這巴掌還回去,就是要告訴女兒,遇到被欺負要勇敢保護自己。
小孩子的三觀是從小開始樹立的,將心比心,如果是女兒欺負別的孩子,呂一絕不會護短,而是會讓女兒及時道歉,對於孩子來說,一瓶飲料並不重要,有獨立的主見才是重要的。
為人父母,偏袒自己的孩子是能理解的,但要有底線,要教會孩子是非觀,自己也要以身作則,及時引導,才能讓孩子的成長少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