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表面對你熱臉相迎的人,卻在背後對你惡語相向?
為什麼總有人對你吹毛求疵?
為什麼你簡單的一個網絡回復卻惹來眾多惡意謾罵?
《酸葡萄心理》告訴你:別人討厭你,可能並不是你真的討人厭。
酸葡萄效應來源於《伊索寓言》裡的一個故事,有一隻狐狸想吃葡萄,卻吃不到,於是就說那葡萄是酸的,以此來掩蓋自己失落、挫敗的心理。
心理學上以此為例,把個體在追求某一目標失敗時為了衝淡自己內心的不安常將目標貶低說「不值得」追求聊以自慰,將這一現象稱為「酸葡萄」機制或「酸葡萄」效應。
日本心理學家榎本博明博士就在他的書籍《酸葡萄效應》裡面,例舉了現實生活中很多酸葡萄效應發生的情況。
在「媽媽友」的圈子裡,漂亮的年輕媽媽也總是會被「另眼相看」,容易受到流言的困擾。
似乎漂亮的女性幾乎是所有女性的天敵,同時一些得不到女方青睞的男士也會加入這個陣營,製造各種流言蜚語來滿足自己陰暗、無法與人言語的心理。
如果有人挖苦你,說明你肯定在某些方面要比那些人更有優勢,他們不能明著來,只好在背後「放冷箭」,惡意詆毀。
那是不是放任不管呢,當然不是。
《酸葡萄效應》一書認為這種行為是「不可溫柔對待」的。
對傳播流言的人不要給他好臉,但是也不用去做正面反駁。因為這些人不可能理解你,所以你的任何解釋都是蒼白無力的。一旦爭吵起來,只會捲入是非,深陷泥潭。
如果是無法迴避的上司或者同事,最好保持理性,斟酌用詞,對於不合理的要求要禮貌而堅決的回絕對方。
總而言之就是,保持理性,遠離總是貶低和總是吹捧你的人。
人性不可避免地存在著陰暗面,所以人的成長過程中需要道德的教化及約束,來達到克制人性的目的。
學會自省,學會調節情緒,心懷寬廣。一個心胸寬廣的人,能妥善處理別人的惡意,不正面剛,而是選擇側面迂迴。一個心態平和的人,得失看淡的人,斷不會因為別人更優越而嫉妒。
我們要承認自己和他人的差距,把差距當成前進的動力。我們不僅要正視自己和他人的差距,也要承認自己的欲求。在競技體育上,每一位運動員,都想要贏得榮譽。
因為輸對他們而言,是一件很殘酷的事情。所以,他們會毫不吝嗇地承認自己的求勝之心。
作者: 【日】榎本博明著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