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是央視的第一屆春節聯歡晚會,在那個電視機剛剛走進千家萬戶的時代,春晚有著當時頂配的明星陣容,主持團隊中有著馬季、姜昆、劉曉慶,李谷一也是從這一年開始登上春晚舞臺的。第一屆春晚是對電視節目創新的一種大膽嘗試,對當時的中國人來說非常富有衝擊力,在之後的春晚舞臺上,造就了不少一炮而紅的明星和流行歌曲、流行語。
次年的第二屆春晚上,語言類節目開始嶄露頭腳,陳佩斯、朱時茂表演的小品《吃麵條》和馬季販賣"宇宙牌香菸"的片段,至今仍舊不時在電視上重播著,這就是經典的好作品的魅力。當然在歌唱類節目中,第二節春晚同樣毫不遜色,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唱出了那個時代中國人前所未有過的自豪心情,《難忘今宵》也是在1984年的第二屆春晚上第一次出現的。
相信大家腦海中對許多賣羊肉串的小販們,都有一個固定的形象,但你知道這個形象是怎麼流行開來的嗎?據說這個極富有特色的形象得以流傳開來,正是1986年春晚上陳佩斯和朱時茂主演的小品《羊肉串》,陳佩斯通過自己的喜劇天賦,對市場經濟新興時的一些亂象做了藝術加工,既不失喜劇趣味,也有批判意味。
1987年的春晚是非常值得銘記的一屆,這一年的春晚上,男神費翔憑藉《冬天裡的一把火》和《故鄉的雲》火遍了全中國的大江南北,這位外貿俊朗、身材挺拔的混血兒在多年後登上《金星秀》時,依舊對當時的情形記憶猶新,這兩首歌曲也成為了中國人的時代記憶。同年,語言類節目也是群星璀璨,佳作不少,《五官爭功》、《虎口脫險》、產房門前》都是在這一年春晚上和大家見面的。
1988年是著名老藝術家趙麗蓉老師第一次登上春晚舞臺的時間,她和"濟公"的扮演者遊本昌老師合作出演了小品《急診》,憑藉在其中的優秀演出,這位可愛的老太太正式走進了觀眾的視線。次年,她又與侯耀文老師合作演出了《英雄母親的一天》,將"司馬光砸缸"這句臺詞塑造成了一句記憶中的經典,趙麗蓉老師淳樸、平易近人的藝術形象,成為幾代人的心底記憶,雖然多年過去,大家依舊懷念熱愛她。
在此後的多年間,語言類小品一直都是春晚上的重頭戲,陳佩斯的《警察與小偷》、趙麗蓉與鞏漢林的母子檔搭檔、《張三其人》、《打撲克》、《打工奇遇》等都讓人記憶猶新。而在此間通過春晚而被傳唱的歌曲同樣也不少,《我想有個家》、《魯冰花》、《說句心裡話》、時代記憶小虎隊、《濤聲依舊》、《忘情水》這些歌曲都曾登上過春晚的舞臺。
1997年董文華唱響了《春天的故事》,成為標誌時代的一首歌,1998年那英、王菲的世紀合唱《相約一九九八》也唱出了國人對新時代的嚮往期待,劉德華、張信哲等歌手合唱的《大中國》充滿著蓬勃的朝氣,都表現出了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1999年語言類小品中的《昨天今天明天》、《老將出馬》被稱作春晚小品中的top10也毫不為過。
回顧整個80、90年代的春晚,節目內容都充滿著對時事熱點事件的超高水平藝術加工,許多笑料都是很高級有品位的真笑點,而非現在許多無聊的諧音梗和性別梗,雖然不少語言類作品最終會走向煽情,卻並不讓人厭惡。反觀近些年的春晚,雖然舞臺越來越大,舞美越來越美輪美奐,卻缺少了過去春晚所具備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