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應常懷敬畏之心,古語名言中常有關於「敬畏」之言。孔子曰:「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菜根譚》亦有云:自天子以下至庶人,未有無所畏懼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於一時,畏史官於後世。
敬畏是一種態度,是一種尊重、謙遜、自我學習與提升的態度。熱播一時的《大軍師司馬懿》中司馬懿有這樣一句臺詞:「人不能怯懦,但不能不知敬畏,要學會敬畏自己的對手」。正因為這樣謙遜的心態、謹慎的風格才使得他「戰勝」一個個對手。正如華為以「友商」來表達對高通、三星、蘋果的敬畏之心,方才使得自身能夠不斷地發展與超越。
敬畏是一種格局,一種包容、兼修的格局。《菜根譚》中有云: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汙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現代商業社會,分工日益細化,「作坊」式的理念與形態不可長存,合作共贏是社會發展的主流。沒有敬畏之心,則無容人之量;沒有容人之量,則無眾人之長。
敬畏是一種能力,一種學習、提升的能力。懂得敬畏對手,則能夠發現對手的長處,能夠通過模仿、學習提升自我認知與能力;失去了敬畏,我們則只能看到對手的短板,如盲人摸象、管中窺豹,輕慢於他人而不自知,豈不知,我們在他人眼中是否亦是如此。如《三國演義》中那般,關雲長位列五虎將之首,驍勇善戰、智勇雙全,然而正因心無「敬畏」,傲視江東群雄,最終敗走麥城。
所以,心中應常懷敬畏才能活的更加悠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