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當常懷敬畏之情

2021-01-09 凡咖薈

人應常懷敬畏之心,古語名言中常有關於「敬畏」之言。孔子曰:「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菜根譚》亦有云:自天子以下至庶人,未有無所畏懼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於一時,畏史官於後世。

敬畏是一種態度,是一種尊重、謙遜、自我學習與提升的態度。熱播一時的《大軍師司馬懿》中司馬懿有這樣一句臺詞:「人不能怯懦,但不能不知敬畏,要學會敬畏自己的對手」。正因為這樣謙遜的心態、謹慎的風格才使得他「戰勝」一個個對手。正如華為以「友商」來表達對高通、三星、蘋果的敬畏之心,方才使得自身能夠不斷地發展與超越。

敬畏是一種格局,一種包容、兼修的格局。《菜根譚》中有云: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汙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現代商業社會,分工日益細化,「作坊」式的理念與形態不可長存,合作共贏是社會發展的主流。沒有敬畏之心,則無容人之量;沒有容人之量,則無眾人之長。

敬畏是一種能力,一種學習、提升的能力。懂得敬畏對手,則能夠發現對手的長處,能夠通過模仿、學習提升自我認知與能力;失去了敬畏,我們則只能看到對手的短板,如盲人摸象、管中窺豹,輕慢於他人而不自知,豈不知,我們在他人眼中是否亦是如此。如《三國演義》中那般,關雲長位列五虎將之首,驍勇善戰、智勇雙全,然而正因心無「敬畏」,傲視江東群雄,最終敗走麥城。

所以,心中應常懷敬畏才能活的更加悠然自得。

相關焦點

  • 常懷敬畏之心
    常懷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做人,要內心有所恐懼,才會保持謹慎,有所取捨。有個朋友從小就看不慣他的父親的行為,到處向人吐露他的這種觀點及對父親的種種不屑和舉動。人這一生,一定要有一顆敬畏之心,敬畏自己的來處,敬畏自己的父母,不要隨意踐踏生命,為自己的子女做個好榜樣,努力讓自己做一個陽光的人。從古至今,所有的成大事者,沒有一個人是索取無度,貪財戀權的。佛說,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人一旦被欲望纏身,被內心的魔鬼吞噬,就會在罪惡的路上漸行漸遠,再難回頭。做一個有節制的人,做那個最好的自己。
  • 保持敬畏之心
    人最難得的是敬畏之心,不管自己的人生處在何種局面和狀態中,能夠以敬畏的精神去看待人生面臨的所有狀態,即便得意之時,也不會忽視心中這一桿秤,也能用理智和冷靜來看待問題,那麼這樣的人在無形之中自然能夠避免眾多問題。
  • 說說敬畏之心
    人大抵都要有一個敬畏之心,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先賢先哲。通常,人的敬畏之心產生於兩種情況之下,一是對於不了解或了解不多的東西,比如自然和生命。二是對於很了解的東西,比如《史記》,比如《離騷》,比如李白和王維,你了解的越多,你就會對先賢先哲們的思想和文才不由自主的產生一種敬畏之心。先說第一種情況。雖然,整個星球分成了兩部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但是,對於自然的認知,我們仍然處於一種蒙昧的狀態。
  • 工作不是混日子,對工作要有敬畏之心
    當僅僅因為生計而工作,當工作不再有樂趣——當工作變成混日子,我們對工作的敬畏之心也就蕩然無存了常有人困惑,白天看到的是別人的傲慢與無禮,夜裡感受到的是自己的空虛和無聊。生活仿佛很美,卻沒有神聖感,當我們眼中的月亮變成月球時,我們的心裡就沒有了神話和敬畏。
  • 常懷感恩之心,常念相助之人!——給孩子存的感恩小故事
    都說常懷感恩之心,常念相助之人,常存敬重之意,常憶相聚之緣!漂母一飯之恩此典故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又:「信至國,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韓信少年時家中貧寒,父母雙亡。他雖然用功讀書、拼命習武,卻仍然無以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別人家吃「白食」,為此常遭別人冷眼。
  • 西平縣第三小學舉行「常懷感恩心讓生命充滿愛」主題隊會
    為了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11月16日上午,西平縣第三小學組織召開了「常懷感恩心,讓生命充滿愛」主題隊會,隊會由四(4)班承辦。每個同學對感恩有不同的理解,隊員們首先交流了自己對感恩的理解,張可欣同學說:「所謂感恩,就是要記住別人對自己的恩惠,學會報答那些給自己幫助的人。」慄雨馨同學認為:在生活中多幫助父母,多體諒老師,那就是感恩。
  • 保持敬畏之心是夫妻關係的融洽之道
    可以歸結為:敬畏對方。敬畏是指永遠尊重對方,珍惜對方。敬畏是一種善良的本性,也是一種操守的使然。敬畏的方式是保持人際關係的界限,不越界,不引發和傳導負能量,不衝破對方的底線。敬畏反映在家庭以外的社會環境中的大事小情,也體現在家庭日常的點點滴滴。敬畏也表現在與對方有關聯的人和睦相處,特別是直系親人的付出與貢獻。敬畏不是語言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敬畏與善良有關,與品格有關,與知識無關,與層次無關。
  • 敬畏(深度好文)
    人活著,需要一點敬畏。何為敬畏?敬畏並非是由畏而敬。敬畏乃指由敬而生的尊重,不是畏別的,畏己之冒犯之念也。也就是說,敬畏不是恐懼,而是一種人生態度,也是一種行為準則。人這一生該有所敬畏,敬天,敬地,敬自己。畢竟,當你心存敬畏時,方能行有所止。
  • 夜讀丨人應有三種敬畏
    何為敬畏?敬畏並非是由畏而敬。敬畏乃指由敬而生的尊重,不是畏別的,畏己之冒犯之念也。也就是說,敬畏不是恐懼,而是一種人生態度,也是一種行為準則。知道敬畏,懂得敬畏,是君子的處世之道;唯我獨尊,不可一世,是小人的狂妄之言。人這一生該有所敬畏,敬天,敬地,敬自己。畢竟,當我們心存敬畏時,方能行有所止。
  • 常言敬畏生命,可何謂「敬畏」?
    何謂「敬畏」?敬畏,是一種既敬重又畏懼的態度。自古以來,民間對佛教的信奉是一種敬畏;人類對自然的虔誠是一種敬畏;祭祖時的深深一躬是一種敬畏。敬畏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種,然其最虔誠者,在我看來是敬畏生命者。敬畏生命可以很小,小到不去摧殘身邊一草一木;敬畏也可以很大,大到國際援助。
  • 人生三件寶:知恥、敬畏、自律!
    每個人都應有知恥之心、敬畏之心、自律之心,只有這樣,做人才能堂堂正正,坦坦蕩蕩,光明磊落!心中有了恥辱感,是非在心中,善惡在行間,做人才會守底線,做事才會知進退。2人生第二寶:敬畏(敬畏之心)常懷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
  • 早讀:常懷快樂心,做個快樂人
    快樂,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良好期盼,也是人之天性的嚮往和追求。快樂無處不在。有了快樂之心,你想到的都是快樂的事,看到的都是快樂的人。沒有快樂之心,看事不順心,看人不順眼,看花花不美,看啥心裡都煩。所以,高爾基說:「快樂,是人生中最偉大的事!」還有人說:「世界上沒有比快樂更能使人美麗的化妝品。」司湯達也從反面論述了快樂:「世間上有許多漂亮的女人,心中的憂慮過多,年齡未老,而美貌已經消逝了。」由此可見,人如果不能讓自己快樂,老暮將至也!
  • 秋水:人生三件寶 | 知恥,敬畏,自律
    心中有了恥辱感,是非在心中,善惡在行間,做人才會守底線,做事才會知進退。敬畏:敬畏之心常懷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人生無所畏,實在危險,所以我們要有敬畏之心。心懷敬畏的人,才會在做事之前,保持謹慎的態度,不迷失自己的心智。人一旦沒有敬畏之心,往往就會變得肆無忌憚、為所欲為。每個人,只有心懷敬畏才能有危機感,才能知方圓、守規矩,踏實幹事,乾淨做人。
  • 知恥,敬畏,自律(深度好文)
    心中有了恥辱感,是非在心中,善惡在行間,做人才會守底線,做事才會知進退。(敬畏之心)常懷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人生無所畏,實在危險,所以我們要有敬畏之心。做人,只有有所害怕,才會有所止步。心懷敬畏的人,才會在做事之前,保持謹慎的態度,不迷失自己的心智。不僅,看得見誘惹的甜頭,還能預見到它的苦頭,會權衡利弊,有所取捨。
  • 感恩的句子,懂得敬畏
    每次經歷災難的洗禮,都會讓我們加深對生命的敬畏和感恩,看似理所應當的一切其實都來之不易,一頓飽飯、一杯清水、安寧的生活在我們眼中微不足道,而在另一群眼中可能只是奢求,常懷感恩之心,力行所能之事,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平安是福,感謝有你。
  • 6句經典語錄告訴我們,心存敬畏,是一個人終身的修行
    反之,若心無敬畏,則行無所止,於是膽大妄為,傷天害理,最終必自取滅亡。曾國藩一生常懷敬畏之心,心有所向,行有所止,內清外濁,內方外圓,謹言慎行,終成一代名臣。2.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朱熹)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圍爐夜話》說:立身之道何窮,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南宋大學者朱熹在《中庸注》中說:「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 心懷敬畏的人,都能厲害到什麼程度?
    南宋大學者朱熹在《中庸注》中說:「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也是告誡人們,人生在世,應當常存敬畏之心。從古至今,真正的智者,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懂得適可而止,敬畏天地,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規律,敬畏道德,敬畏一切應該敬畏的東西。
  • 「100歲奶奶的甜蜜愛情」,每段長久的關係,都需要一點敬畏之心
    因為,每一段長久的關係,必不可缺的是一顆時時懷有敬畏的心。正是這種敬畏之心,讓我們能在所有的爭執、誘惑面前,依然能保有一分理智,堅守住自己的「底線」,才不至於傷人傷己!正是許幻山少了對婚姻的敬畏之心而最近全網熱議的「杭州殺妻案」,也正是因為其丈夫缺失了對生命、對婚姻的敬畏之情,導致了妻子的死亡,女兒背上沉重的包袱,連他自己也要承擔惡果。
  • 政法學苑 | 人生三件寶:知恥,敬畏,自律 !
    人生第一寶:知恥(知恥之心)古語云:「唯有知恥,才有自尊。」知恥才能遠辱。有了這份羞恥之心,我們做了錯事便會慚愧,辜負了別人的期望會內疚,行為不當就會難過。心中有了恥辱感,是非在心中,善惡在行間,做人才會守底線,做事才會知進退。人生第二寶:敬畏(敬畏之心)常懷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