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男性比女性多3000萬,但卻依舊有大量高齡未婚的女性,她們被稱作:「剩女」。有句話叫:「剩男窮,剩女挑。」
文章故事來源於一部以色列導演以中國剩女為題材拍攝的紀錄片《剩女》,該影片講述的是:「剩女的抉擇」。
1、不妥協的邱華梅
來自山東濱州的邱華梅是一名女律師,那年她35歲,談過兩段戀愛,上一段感情和男朋友分手的原因是因為他不做家務。
華梅在與婚介所工作員討論對男方的要求時,她說:「要尊重女性、受過良好教育,最好可以答應她不生育的要求」。工作員卻說:「你本身不夠漂亮,年紀又大,在婚姻市場處於劣勢地位。」
似乎每句話都在暗示華梅應該降低要求,這場對話讓雙方不歡而散。
華梅在相親失敗後坐車回到老家濱州,剛開始見面一家人還其樂融融,可緊接著在家庭聚會上,父母和四個姐妹就開始針對她的婚姻問題展開討論,用各種理由說服她結婚。
媽媽每天晚上想起她結婚的事就睡不著覺,牽腸掛肚,出去人也抬不起頭。
姐姐甚至提出讓華梅嫁給隔壁村的老光棍兒,華梅再也忍不住,她大聲質問:「難道結婚就一定幸福嗎」?姐姐大聲回應:「當然幸福了」!華梅又說:「幸福?你們就一定比我幸福?結婚了要生育孩子,要生像我這樣的孩子,又把爸媽氣得難受,不如不生!」
吵著吵著華梅哭了,其實華梅之所以問出「結婚就一定幸福嗎」這個問題,背後的邏輯顯而易見,你們期盼我結婚是在期盼我幸福,還是只是為了讓你們抬得起頭?
在離開家前,媽媽要求華梅答應她一件事:早日成婚。
於是華梅頻繁去婚介所相親,可是她的要求卻始終沒有改變:男性要尊重自己的想法,不能大男子主義,最重要的是先戀愛再結婚,而不是為了結婚象徵性地談段戀愛。
可就如之前婚介所的工作人員對她的評價一樣:你又不是個美女,年紀又大,在婚姻市場處於劣勢地位。
這標準顯然太高。
於是相親中遇到一位同樣來自濱州的男人,獨生子大男子主義只想快點兒結婚,這些人都被華梅排除在外,她依舊在公園角落、相親場所、婚戀場所徘徊著。
其實,她並不排斥婚姻,甚至渴望婚姻,可是她不想被迫性地踏入婚姻,而是想找到一個完全滿意的男人。
對於她來說,婚姻不是目的,應該是戀愛之後水到渠成的結果,即使是家裡如此逼婚她也不願意妥協,很快幾個月過去,她還是沒能找到自己滿意的那個男人。
是啊,從25歲到35歲這10年都未能找到,短短幾個月就能遇見嗎?
有一個更加現實的問題擺在她的面前:「高齡產婦」,醫生告訴她,35歲以上產婦是高齡產婦,孩子畸形率會高五倍,而且國內沒有凍卵服務。
是的,你可以繼續尋找那個你完全滿意的男人,但你也得付出代價,那是時間帶給你的。
2、被母親掌控的徐敏
第二個女孩叫徐敏,是一個播音員,那年她28歲,北京獨生女,有車有房。
那次,徐敏參加相親活動時被一個男孩選中,各方麵條件都不錯,但因為對方不是北京戶口最後不了了之。
她去找了心理師諮詢婚姻問題,心理師經過一番探詢之後得出答案:來自於徐敏對媽媽太過順從。
心理師問徐敏:「如果一個男孩在你這完全滿意之後,可你媽媽對他不滿意,媽媽獲得的決策比例是多少?」
「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九十」,這是她的回答,她已經習慣性依從媽媽。
媽媽擁有80%到90%的決定權,心理師建議她跟媽媽完全表達自己的想法。
因為婚姻是你個人的,你應該佔主導權,而不是把主導權交出給你媽媽。
回家後,徐敏問起了媽媽,如果當年姥姥不同意媽媽和爸爸在一起,媽媽會怎麼樣。
女兒只是想讓媽媽換位思考一下。
媽媽卻說:「可能就結不成了。」
原來,在媽媽這,父母是否同意是一段婚姻能否成的根基。
徐敏以前有過一個男朋友,但因為對方是南京戶口被媽媽否決了,想到這時徐敏開始指責媽媽,甚至拋出狠話:「我有時覺得爸爸當年怎麼會找你啊,憑什麼啊!」
一場正常的家庭對話變成了情緒的發洩,她們吵了起來,所有的不滿、日常瑣事、過去的付出都被擺在桌面上。
媽媽給她買的車、買的房、供她上中學、大學……是的,這就是媽媽的籌碼:你所有的一切都是我給你的,你的婚姻不應該經過我的同意嗎?
3、妥協的蓋琦
第三位女性叫蓋琦,是大學老師,那年她30多歲,她有個男朋友叫艾山,她的問題是要不要和他走入婚姻。
艾山比蓋琦小,蓋琦的家庭是書香門第型,而艾山來自農村,是文盲家庭,兩人結婚不但是感情上的交流,也是兩個家庭之間的聯姻。
一個是文化家庭,一個是文盲家庭,作為書香門第,你願意跟文盲家庭聯姻嗎?
不久後,倆人還是決定結婚了,蓋琦在婚房裡等著艾山來接親,煙花爆竹、婚車、紅色婚紗。
她在婚禮上說:「我想跟你去擁有和創造最世俗的幸福。」
蓋琦妥協了,只因她喜歡這個小夥子。
這是三個主人公裡第一個走出剩女的人,三個人都有自己的困擾,這就是中國典型意義上的剩女,就像相親工作員所說:把婚姻比作市場,剩女並非完全沒有市場,而相反只要她們願意妥協,可以很輕易的走入婚姻殿堂,問題就在於她們不願意妥協。
4、剩女的作答
徐敏的作答是:一直在戰鬥著,也一直在與媽媽戰鬥著,吃著一頓不輕鬆的飯。
至於她未來的婚姻之路如何,我們不得而知。
華梅在一家酒吧裡盡情地跳舞,放縱自己,對於「剩女」這個詞語,她還是給出了自己的作答:去法國留學。
面對一個心理醫生時,她說自己周圍全是鋪天蓋地的指責。
當你這麼大還沒結婚的時候,仿佛能做的一切都沒有價值,你就一定要結婚,可她還有她的夢想,所以華梅決定離開這裡,繼續追求她想要的人生,從周圍四面八方的聲音中掙扎出來。
華梅去法國留學,她認為剩女就是一場戰鬥,是你一個人和全部人的戰鬥,你選擇的生活和世俗目光的戰鬥,難以休止,日日如此;她感覺自己隨時就要被打敗,沉入水中,她只能一邊戰鬥、一邊掙扎、一邊撤退。
她也吃著一頓不輕鬆的飯。
在好多次的拜訪中,華梅好多次哭了,是啊,這就是剩女。
而蓋琦對剩女的作答是:她已經有了一個孩子,和丈夫一家三口定居廣州,幸福美滿!
在一個分享會上,蓋琦講述了自己的故事,有人問她:為什麼你言語之中會覺得婚姻是一個成功的結局?
她說:「我沒有說婚姻是一個成功的結局,當下我很快樂,快樂在於我沒有結婚之前、我的生活很有趣,就是很豐富,結婚之後雖然很無趣,但是更幸福了!」
幸福來源於家庭,你的孩子,一頓輕鬆的飯。
總結:
你可以像蓋琦一樣選擇妥協結婚生子,但照樣會很幸福,生命幸福的密碼並不是永不妥協,平淡日子裡也蘊含美好;也可以和華梅一樣,這裡容不下自己,那麼自己便遠走他鄉,追求自己的夢想,永遠掌控自己的人生而非為人掌控,無論如何都請前進吧。
當你選擇某種人生,做出某種抉擇的時候,所付出的代價可能就是你錯過的另一種人生。
對於妥協的蓋琦來說,有一種更有趣更充實的人生永遠地失去了;對於不妥協的華梅來說,或許一種世俗的幸福,結婚生子的人生一直沒有到來,但要意識到這點並努力地在自己的道路上走下去。
「似乎你只有意識到自己放棄了什麼,才會對現在的生活更加熱愛」,這句話不止送給剩女,也送給我們所有人,因為剩女不止是一場戰鬥人生,人生本身就是一場戰鬥。
後來,華梅跟一位德國男人結婚了,這是她從心喜歡的男人,跟相愛的人在一起,應該會很幸福吧。
收藏、評論、轉發,別吝嗇你的點讚和關注可以嗎?感激不盡!
圖片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