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最近的新聞,很多讓人痛心疾首。從杭州女人失蹤案件,到女孩在雲南被男友喊人殺掉,到廣西女子為兒子過生失蹤案件,再到研究生失戀殉情事件,還有青海可可西裡無人區事件,種種,莫不是人對於生命觀念、生命意識的淡薄。
其實,人活在世間,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關鍵看我們應該有怎樣一個心態去面對之。
總之,感覺一堂生命教育課,勢在必行。現代人,都活得壓力重重,很多人被現實所折磨,麻木不仁,對於生命的體驗,很糟糕。
國外有本書,名字忘記了,統計那些成功之人身上的性格,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韌性與毅力,其次是自制力。我覺得,如若我們真的能夠做到韌性、毅力、自律,那麼我們一定會有一個很好的生命體驗。
更多的是,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體會到的是一種孤獨。《百年孤獨》說,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而90歲的心理醫生中村恆子也說,人一生,孤獨是常態,一個人面對這個世界。
可是,沒有人喜歡孤獨,那是一種猶如置身海面的孤舟找不到方向的感覺,那是一種迷茫總想抓住一點外部力量的感覺,總是感覺自己很無助的感覺。
王陽明說,我們應該向內求,而不是向外求,向外求,那是一個無底洞的世界,怎麼都裝不滿,慾壑難填嘛。
古人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自身遇到什麼問題,真的應該首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不是只顧埋頭趕路,忘記了方向的辨別,亦或是方向對了,但是自己的實力、使力不足,那只能夠加強準備,慢慢積累。
古人還說,求心內佛,卻心外法。我們自己從自己身上,其實就可以挖掘到智慧與力量,可以讓自己的生命覺醒。
在地球上,與人一樣,其實一草一木都具飽滿的生命力。那是一種樸實、原始的感覺,當初老子著《道德經》5000言而去,隱於大山之中,與大自然合二為一。他或許是體悟到了那才是一種生命的本來狀態。
古人說,食色性也。來到世間,人類體會到的最直觀的兩樣東西,一個是食,一個是色。這也是最直觀的兩種生命的體驗。
大家都渴望最好的美食,亦或是最好的美色。這必然導致不可能大家都滿意,並且放到時空的長河裡面,我們終究是渺小的,這必然考驗我們的韌性與毅力。
當代的教育,很多時候,真的是培養出來很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很多人都是自私的,好的時候,你好我好大家好。但是,如果有一天,你不能夠滿足我的自私,那麼我也要讓你付出代價,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呀!
關於生命的體驗,我們不能夠沉迷於我們本身,而應該放之四海而皆準,感同身受。親情、友情、愛情,每一種情感,我們都應該隨心、隨力、隨緣,並且要隨緣、惜緣、不攀緣。
感覺很多釀成的悲劇,其實都是一種攀「緣」的結果,非要那樣不可。緣起性空,緣起緣滅,這是大自然的規律,我們也是大自然的一員,其實也當能夠體驗到那種自然而然的規律呀,一年有四季,一天有早晚,天氣有陰晴圓缺,況且月亮都不能給總是圓的,我們有什麼理由,非要一切,都一定要盡如我們的心意。這真的是一種極其嚴重的攀「緣」。
我們自己想要的,必定要付出代價,至少有一個機會成本的代價,付出我們的腦力、心力、體力,加持韌性與毅力,並且自律,那樣於己才能夠收穫一種美好的生命體驗,於別人、於社會,也是極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