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經常聽到有人說:幫你是情分,不幫是本分。對於外人來說,這句話無可厚非。但對於家庭成員之間來說,就顯得冷冰冰的了。
公婆和兒媳之間,本就是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因為一個男人而成為了一家人,生活在一個屋簷下,更難相處,所以也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對於每個家庭都要面對的帶娃問題,我們來聽聽兒媳們怎麼說吧。
一,老公的表嫂:我沒有義務贍養婆婆,讓她兒子照顧她。
表嫂是大姑的兒媳婦,年輕時住在山區,表哥出門打工,一年有十一個月不在家。
表嫂一個人要種地,養牛,照顧兩個孩子,還要到村外的泉眼去挑水。山裡條件差,一個女人,生活的艱難可想而知。
大姑不顧表嫂的苦苦哀求,跟著退休工人老王到城裡生活了。表嫂把她接回來,她又一次在夜裡不告而別。
後來,兩個孩子大了,表哥在城裡買了房。去年,表哥去看望大姑,她已經八十歲了,穿得破破爛爛,生病了也沒有人照顧。表哥不忍心,就把大姑接回了家。
表嫂攔在門口不讓進門,邊抹眼淚邊說:我當年抱著孩子做飯,背著孩子種地時,她在哪裡?這家是我們的家,沒有她的份,讓她回老家。要照顧,你這個兒子有義務,我這兒媳可沒義務。
做為娘家人,我們感覺表嫂的話冷冰冰的,沒有人情味,卻又無可辯駁。
是啊,兒媳帶兩個小孩,正需要人幫助的時候,你不管不顧,到城裡享福了,現在生病回來了,人家能照顧你嗎?兒媳確實沒義務啊!
表哥無奈,把大姑送回了山裡老家,在十幾裡外的煤礦找了份工作。
一個班十個小時,來回要十三個小時,下班回家給大姑做頓飯。可憐的大姑,每天一個人,餓了就熱些剩飯吃。
大姑如果年輕時能夠顧及兒媳生活的艱難,留下來幫幫表嫂,讓表嫂少受一點苦,表嫂怎麼會在她生病時這麼絕情呢?
表嫂和我們相處的很好,不是一個疾言厲色的人,只是在自己最難時,最無助時,心裡的怨氣越聚越多。
不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別人對你的絕情,都是你的冷漠換來的。
二,表妹丹丹:老人辛苦一輩子,該歇歇了。孩子,還是自己帶比較好。
表妹丹丹全職在家帶孩子,老公從父母手上接手了一家公司,父母退居二線,沒有大事不插手,每天就世界各地的旅遊。
表妹生孩子時,婆婆沒有照顧月子,掏錢找了最好的月子中心。孩子滿月後,婆婆就繼續出門遊玩了,不過出錢請了保姆,一直照顧到小孩三歲。
公婆每次外出回來,都會給表妹和孩子帶很多東西。隔三差五的打電話問問孫子和生意的情況。
對於公婆的態度,表妹說:老人辛苦大半輩子,給我們創造了這麼好的條件,也該歇歇,享受享受生活了。
不一定愛孩子就要天天帶孩子啊,你看,家裡的東西不都是爺爺奶奶買的嗎?再說,帶孩子,還是自己來比較放心。爺爺奶奶帶,反倒會因為觀念不同而產生分歧。
結語:對於公婆不幫帶孩子,兒媳會不會孝敬老人的問題,兒媳說法不一。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你要有所表示。
一個女人最困難的時候,就是孩子小的時候,每天抱在懷裡,連自己的吃飯都成了問題。條件好的家庭,可以僱保姆,請月嫂。可對於大多數家庭,都是需要老人幫忙的。
如果老人在兒媳最困難的時候,能夠伸出手來幫一把,做晚輩的一定會記住你的好處。到你年老行動不便時,也會伺候在左右的。
如果你在這時不講感情,只講道理和義務,等你老了,兒媳也會同樣的和你講義務。
家,是個講情的地方,不是講理的法庭。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要靠情來維繫,如果把義務掛在嘴上,那註定是雞飛狗跳,不得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