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仁心,兩位學生救人的義舉讓人欽佩。不管結果如何,她們的出發點是高尚的。就在大眾一致好評的時候,一條惡搞救人學生的評論顯得尤其刺眼,並且還獲得了6萬多的點讚?
在信息網絡高度發達的今天,網絡暴力層出不窮,惡搞、攻擊、人肉搜索,很多已經越過了道德底線。日常生活中看似溫和的人,為何在網絡上會如此的暴戾呢?有哪些因素會讓人們變得更加富有攻擊性呢?
它是網絡暴力形成的重要心理原因。現在很多網絡平臺不需要實名認證就可以發表個人評論和看法,匿名性使得網絡上的言行變得肆無忌憚,他們錯誤的認為只要自己保持匿名,就可以不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個人融入到網暴群體中,會慢慢喪失自己的個性化,同時由於群體的作用,他們會變得言辭激烈,充滿攻擊性。
心理學家在萬聖節前夕做了一個「不給糖就搗亂」的實驗,他們觀察了1000多個孩子走訪當地家庭的情況,一位研究者招待了很多孩子,並邀請他們「從這些糖果裡拿一粒」,最後結果顯示:結伴的孩子比單獨的孩子多拿糖的可能性大一倍,匿名的孩子比那些被問及住處和姓名的孩子多拿糖的可能性要大一倍。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當匿名性和群體性同時具備時,人們總會減少對自己的約束。毫無疑問,網際網路是非常符合這兩個條件的。
心理學家研究表示:「挫折總會導致某種行為的攻擊行為。」這裡的挫折只得是,任何阻礙我們實現目標的事物。舉個例子:
那是一個溫暖的周五下午,你把自己做了一天的財務報表發送給了上司,腦子裡期待著晚上坐飛機去另一個城市和女友共度周末。五分鐘之後,上司回了信息,報表問題太多,晚上加班重新做好。你憤怒、懊惱卻也無可奈何,當重新做好報表的時候,計劃乘坐的飛機早已起飛。跟女友解釋完,你身心俱疲的回到家,打開王者榮耀玩了起來。偏偏又有個隊友抱怨你水平太差,這個時候你雙眼發紅、大腦充血,把所有能想到的惡毒的話都朝那個隊友噴了出去。
值得注意的是,挫折所引發的攻擊能量一般不會直接朝挫折源釋放,而是會選擇一些較為安全的目標進行釋放。就好像上面的例子,我想大部分人都不會直接朝上司爆發,但是在網上呢?那就相對安全多了,人們在網上會肆無忌憚的發洩自己的情緒,釋放自己的攻擊性。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通過社會學習,人們可以習得攻擊行為。尤其是兒童和青少年,他們的攻擊行為往往是通過社會學習所得。
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的經典實驗表明,觀察到成年人對玩具娃娃進行攻擊的兒童更傾向於表現出相同的行為。隨著網暴群體越來越年輕化,我們不能否認這些青少年甚至兒童的網絡攻擊行為是在日常生活中習得的。當前大量的青少年迷戀著為成年人設計的手機遊戲,在玩遊戲的過程中他們不可避免的被成年人的惡習所影響。在日常生活中,由於有家庭和學校的約束,青少年們並不會把他們所習得的不良習慣表現出來。但是在網際網路,顯然不存在這樣的監管和約束。
綜上所述,網絡上攻擊行為之所以層出不窮,主要是因為網絡中的群體性和匿名性。拋開道德層面來講的話,成年人網絡攻擊行為是因為日常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如意,進而在網絡中釋放自己的攻擊能量;未成年人的網絡攻擊行是因為他們在社會學習中可以習得,而在沒有相應約束的網絡上,他們可以隨意實施自己的攻擊行為。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我們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網絡暴力不僅會侵犯他人的權益,還會影響網民的道德價值觀,阻礙和諧社會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