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醫學生救人無效遭惡評,網絡暴力為何層出不窮?

2020-09-04 rocky的頭腦風暴

醫者仁心,兩位學生救人的義舉讓人欽佩。不管結果如何,她們的出發點是高尚的。就在大眾一致好評的時候,一條惡搞救人學生的評論顯得尤其刺眼,並且還獲得了6萬多的點讚?

在信息網絡高度發達的今天,網絡暴力層出不窮,惡搞、攻擊、人肉搜索,很多已經越過了道德底線。日常生活中看似溫和的人,為何在網絡上會如此的暴戾呢?有哪些因素會讓人們變得更加富有攻擊性呢?

身份匿名性

它是網絡暴力形成的重要心理原因。現在很多網絡平臺不需要實名認證就可以發表個人評論和看法,匿名性使得網絡上的言行變得肆無忌憚,他們錯誤的認為只要自己保持匿名,就可以不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個人融入到網暴群體中,會慢慢喪失自己的個性化,同時由於群體的作用,他們會變得言辭激烈,充滿攻擊性。

心理學家在萬聖節前夕做了一個「不給糖就搗亂」的實驗,他們觀察了1000多個孩子走訪當地家庭的情況,一位研究者招待了很多孩子,並邀請他們「從這些糖果裡拿一粒」,最後結果顯示:結伴的孩子比單獨的孩子多拿糖的可能性大一倍,匿名的孩子比那些被問及住處和姓名的孩子多拿糖的可能性要大一倍。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當匿名性和群體性同時具備時,人們總會減少對自己的約束。毫無疑問,網際網路是非常符合這兩個條件的。

挫折——攻擊理論

心理學家研究表示:「挫折總會導致某種行為的攻擊行為。」這裡的挫折只得是,任何阻礙我們實現目標的事物。舉個例子:

那是一個溫暖的周五下午,你把自己做了一天的財務報表發送給了上司,腦子裡期待著晚上坐飛機去另一個城市和女友共度周末。五分鐘之後,上司回了信息,報表問題太多,晚上加班重新做好。你憤怒、懊惱卻也無可奈何,當重新做好報表的時候,計劃乘坐的飛機早已起飛。跟女友解釋完,你身心俱疲的回到家,打開王者榮耀玩了起來。偏偏又有個隊友抱怨你水平太差,這個時候你雙眼發紅、大腦充血,把所有能想到的惡毒的話都朝那個隊友噴了出去。

值得注意的是,挫折所引發的攻擊能量一般不會直接朝挫折源釋放,而是會選擇一些較為安全的目標進行釋放。就好像上面的例子,我想大部分人都不會直接朝上司爆發,但是在網上呢?那就相對安全多了,人們在網上會肆無忌憚的發洩自己的情緒,釋放自己的攻擊性。

社會學習攻擊理論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通過社會學習,人們可以習得攻擊行為。尤其是兒童和青少年,他們的攻擊行為往往是通過社會學習所得。

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的經典實驗表明,觀察到成年人對玩具娃娃進行攻擊的兒童更傾向於表現出相同的行為。隨著網暴群體越來越年輕化,我們不能否認這些青少年甚至兒童的網絡攻擊行為是在日常生活中習得的。當前大量的青少年迷戀著為成年人設計的手機遊戲,在玩遊戲的過程中他們不可避免的被成年人的惡習所影響。在日常生活中,由於有家庭和學校的約束,青少年們並不會把他們所習得的不良習慣表現出來。但是在網際網路,顯然不存在這樣的監管和約束。

綜上所述,網絡上攻擊行為之所以層出不窮,主要是因為網絡中的群體性匿名性。拋開道德層面來講的話,成年人網絡攻擊行為是因為日常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如意,進而在網絡中釋放自己的攻擊能量;未成年人的網絡攻擊行是因為他們在社會學習中可以習得,而在沒有相應約束的網絡上,他們可以隨意實施自己的攻擊行為。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我們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網絡暴力不僅會侵犯他人的權益,還會影響網民的道德價值觀,阻礙和諧社會的構建。

相關焦點

  • 75歲老人暈倒,23歲醫學生跪地邊哭邊救人,稱不能停下來
    如果不是她,你可能不會知道,醫生救人的時候,其實內心也是非常害怕的。6月22日,上海浦東,一老伯突然倒在路邊。這時正巧有一名黑衣女孩路過,看到老伯的狀態,黑衣女孩馬上上前施救。施救一段時間後,黑衣女孩見老伯一直沒有反應,黑衣女孩當場就急哭了。
  • 網絡暴力是如何產生的?
    我想現在可能還有吧,只是隨著信息網絡的發展,新鮮事物層出不窮,「網癮少年」這個詞也就被淹沒在信息的海洋裡了。隨著信息網絡越來越發達,手機成了標誌性產物。人們在網絡裡無意識的遨遊,同時也把自己的信息也暴露在了巨大的信息網絡庫裡。這也為那些別有用心的人提供的了便利。當然大部分的網民都是無意識的人云亦云。網絡無形之中成為了每個人的發洩口,暴力產生,文明造就的網絡暴力。
  • 網絡暴力屢禁不止 專家:可加強平臺事先審查
    >肆意侵權見縫插針記者:在很多網絡暴力事件中,受害人有名有姓,卻找不到具體的實施傷害的人。記者: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的《關於辦理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釋》規定,利用信息網絡誹謗他人,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246條第1款規定的「情節嚴重」,可構成誹謗罪。但網絡暴力並沒有偃旗息鼓,甚至還出現了德陽女醫生被逼自殺案。網絡暴力為何屢禁不止?
  • 網絡暴力形成產業鏈,荼毒無數青少年,影響極其惡劣
    網絡暴力形成了產業鏈,被網暴者不僅個人遭受難以估量的心理和權利損害,其親友乃至無關路人亦會被無辜牽連。施暴及策劃者的目的常常也不是簡單的情緒發洩,而是有著各種利益訴求。他們以網暴製造輿情,誘導甚至綁架相關部門採取對其有利的應對措施。
  • 網紅冒充醫學生拍攝大體老師引眾怒
    近日,一位百萬粉絲的網紅,為了賺取流量,偽造醫學生的身份,在疫情封校期間偷偷進入大連醫科大學解剖館拍攝大體老師及實驗動物並上傳至網絡的行為,招致了網友的強烈批評。/圖片來源於網絡該網紅博主之後回應稱自己並不是在疫情期間進入學校的,視頻早已拍好,只是近期才發布。還表示自己並沒有拍攝「大體老師」和實驗動物,視頻中都是一些教學模具或者空白,只是都加上了很厚的馬賽克,被大眾誤解了。還在微博上發布了自己的道歉聲明。
  • 雪莉事件:誰才是網絡暴力幕後的黑手?
    網絡暴力很可能是壓倒雪莉的最後一棵稻草,但誰又是網絡暴力幕後的黑手呢?曾經不認識她,甚至分不清她到底長什麼樣子。但只要出現這個名字,大腦會不自主的和「性感」、「開放」、「女團」聯繫到一起。不得不說網絡真的很強大,在潛移默化給大眾灌輸了很多潛意識。
  • 「對網絡暴力Say No!」
    社會時事每天在網絡上不停更新。很多熱點話題會被群眾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論話題。在聽到事件未了解清楚之前不要妄下定論,更不要做鍵盤俠在網絡世界攻擊他人。輿論的壓力和網絡暴力的威力相信大家也見到很多類似的案件就是因為被人污衊造謠,煽動一群吃瓜群眾做的網絡暴力,最終頂受不住壓力被迫了結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 拒絕網絡暴力,從我做起
    「網絡暴力」顧名思義就是暴力,就是對別人言語上的傷害。現實中故意傷害都是罪,網絡暴力又何嘗不是罪,甚至有時言語上的暴力對人造成的傷害要比身體上的傷害更大。這背後竟是因為演員張月在劇中飾演的反面角色而遭受到網絡暴力。張月對於被罵一事回應道:「謝謝大家如此熱火朝天的追劇,也謝謝對我演技和存在感的肯定和關心,下次我想做個好人」。僅僅因為電視劇中的一個角色而在現實中受到這種「有聲的」打擊,這是很可怕的。 有的網絡暴力像老虎,直接兇神惡煞充滿戾氣的向你撲來。有的網絡暴力狡猾詭譎,善於偽裝,惡意引導輿論。也有不少網絡暴力言行過了邊界落入法網。
  • 醫學生畢業後都是行走的「段子手」,醫者仁心下包裹著德雲社的魂
    醫生們的興趣點真是常人難以理解,但當我看到這個醫學生自習室的「大眼瞪小眼」後,突然明白了什麼……有認識的醫學生表示,一般人但凡知道他們是學醫的,都逃不過詢問兩個問題:「你上過解剖課嗎?」和「以後可以找你看病不用掛號嗎?」我承認我也想問,這兩個問題被我硬生生的吞回肚子。然而有圖片證明,他們不光上解剖課,還上出了興趣。醫學生們文武雙全,不僅理論精通,動手能力也是精湛。
  • 心理學:別把拒絕無效社交,當成逃避社交的藉口
    有些人不知道什麼是「無效社交」,很多網絡文章上有一個觀點,如果內向不善言辭,覺得社交累,那就不要勉強自己,而應該多花時間提升,變得強大,這樣就會有別人找你社交,所以社交是不用學的。在我看來,「無效社交」是個偽概念,如果你原本就不擅長不熱衷社交,偶爾看到某個大 V 說不要「無效社交」,應把時間和精力放在自我成長上
  • 先避開夫妻之間的無效溝通
    因此常常用到「暴力溝通」的無效溝通交流方式而讓婚姻經營變得更加艱難。婚姻生活是一種公平的關係,保持婚姻生活幸福就是要彼此之間的努力和互相遷就,而夫妻彼此之間在婚姻生活中的「暴力溝通「,卻是違背了這一標準。
  • 廣東2女生遭同學排隊扇耳光 打人者:打得手好痛
    兩女學生遭十餘同學排隊扇耳光【廣東兩女生遭同學排隊扇耳光 打人者:打得我手好痛】視頻中,七八個學生排隊輪流掌摑兩名女生,持續近10分鐘。事實+各地青少年暴力事件頻發近年來,青少年暴力事件頻頻發生。有媒體調查稱,截至11月25日的近3個月內,全國各地就發生了多起青少年暴力事件。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暴力事件不僅是對受害人進行身體傷害,還將暴力視頻傳到網絡上,給受害人造成精神傷害。
  • 太暴力遭審議會「警告」
    記者吳孟庭/綜合報導 韓劇《上流戰爭》即將在明(5)日播出第一季的大結局,第二季也宣布緊接著在2月開播,不過內容包含暴力情節遭審查委員會警告,仍擋不住高話題。最新消息是,去年才剛結婚的元祖男偶像團體「神話」成員前進(本名樸忠栽)將與新婚妻子一起客串,還有2位神秘角色將於結局曝光!
  • 防範網絡"噴子"的兩種策略
    罵人軟體在社交網絡迅速走紅,尤其深受部分青少年的喜愛。那麼,為何有那麼多人在網絡上肆意辱罵他人?為何有人在現實中溫文爾雅,到了網絡世界卻換了副面孔?如果不幸遭受網絡暴力,個人又該如何應對?每個人都有攻擊他人的可能本質上來說,網絡暴力是一種對他人的攻擊。精神分析創始人、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攻擊是人的本能,每個人都有攻擊他人、毀滅他人的衝動。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有成為網絡施暴者的可能。
  • 我們自身的修為不足以包容我們醜惡的內心,因此製造了網絡暴力
    作者|簡客GAKER你可能並不覺得,網絡暴力是個多麼嚴重的錯誤,但是在我看來,網絡暴力是科技創新時代精神文明的巨大退步。別忘了,網絡暴力的核心依然是暴力啊,網絡只不過是這種暴力傳播的一種載體。暴力是對還是錯呢?如果是暴力,那我們就應該冷靜去思考暴力的本質,以及應該如何去應對暴力。
  • 趙小棠回應惡評,稱自己都是被女人為難,評論「翻車」
    【趙小棠回應惡評,認為自己一般都是被女人為難】 97年生,2020年從《青春有你2》中出道的趙小棠,常常因為「口無遮攔」而被網友吐槽,雖然業務能力和作品都比較一般
  • 你遭遇過網絡暴力麼?
    現在是信息社會,網絡社會,網絡和我們息息相關。但是也會有網絡暴力出現。比如前1天,我就遭遇了網絡暴力,但是還好,程度不大。事情簡單是這樣的,有一個人惡狠狠,惡毒,激烈,怨氣衝天的給我留言,說我發的一個視頻抄襲,要舉報,讓我趕緊刪,態度十分惡劣,還不止一個,一條比一條惡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