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際交往中,不是你只有一顆真誠的心就能結交到朋友,而是應該學會一些聊天的技巧。
學會說話的技巧,學會如何跟別人溝通,學會如何在恰當的時間找對方聊天,是每個人都應該學會的事情。
在如今這個「淺社交」的環境下,跟別人聊天似乎成為了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很多人都有社交恐懼症,在現實中不願意接觸陌生人,但在網絡上卻可以跟陌生人聊很多的話。
有些人可能在微信上跟你聊天的時候,性格活潑,能說會道;但在現實中與你見面了,卻變成了一個沉默寡言的人。
微信中的聊天,作為當下人際交往的一個橋梁,其實能夠讓你從中看到很多細節和問題。
你能夠看出來對方的情商,能看出來你與對方之間的感情程度,更能看出來,別人到底是否在意你。
在微信聊天中,有些聊天的方式,卻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大家在平時與別人聊天時,一定要學會避開這些坑。
在所有的微信聊天方式中,頻繁給對方髮長語音,是能排到前三名的令人討厭的行為。
舉個例子:
你正在開會,正在工作,或者說你正在開車,但這個時候你的好友忽然給你發了一連串消息;你打開聊天對話框一看,發現對方給你發的全都是幾十秒甚至是1分鐘的長語音。
看到這鋪滿屏幕的長語音消息,你會不會感到一陣頭大?
人的閱讀習慣,聊天習慣,都是文字;一個人能在1分鐘時間內,看完200個字的消息,但1分鐘之內,才能聽到多少有用的信息呢?
還得考慮時間成本的浪費,如果你在聽語音的中途,被別人打擾了,被周圍的環境打擾了,你還得再重新聽一遍。
這對於彼此來說,都是一種浪費時間的行為,如果你很熱衷髮長語音消息,也會讓對方越來越反感跟你聊天。
再退一步講,別人辛辛苦苦跟你打字聊天,表達了對你的尊重;但是你一句話都沒說,每次聊天,都是跟別人髮長語音,這從心理上,也會讓對方覺得不舒服。
想要好好聊天,請降低你髮長語音消息的頻率,如果你實在要發語音消息,也要提前詢問一下對方是否方便。
有事說事,不要總是問在嗎,我在不在,取決於你有什麼事情想要麻煩我。
這種現象,這種心理,是當下大多人年輕人微信聊天的潛規則。
你每次聊天總是問對方「在嗎」,其實這就無形之中給對方造成了一種壓力。
因為對方不容易判斷,你找對方聊天的真實目的到底是什麼。
最讓人討厭的是哪種行為呢?
「在嗎」
「在,怎麼了?有什麼事嗎?」
幾個小時後。
「在嗎?」
你們重複著這樣的對話,浪費著彼此的時間,這樣的聊天對話,本身就是無意義對話,浪費著彼此的時間,消耗著對方的耐心。
如果你真的有事情想要找對方幫忙,在問候完對方後,請直接說明你的意圖;如果你單純想要找對方聊天,就先問一下對方有沒有時間,然後再決定要不要聊下去。
你的好友裡面有沒有這樣的朋友?
他們經常發一些要求點讚的信息,發一些廣告消息,或者是一些無聊的群發消息,要你幫忙點讚評論。
遇到這樣的人,你的內心很難平靜下來。
你想要找別人幫你投票,幫你點擊不是不可以,但你要給別人表達最基本的尊重和謝謝;如此理直氣壯的行為,只會讓別人反感你。
一次兩次還可以接受,但如果你每一次都這麼肆無忌憚地浪費別人的感情,別人能忍受得了嗎?
不要一丁點兒小事就麻煩別人,這樣會消耗光你在對方心目中的地位。
跟別人發消息時,別人卻對你愛搭不理,常常在幾個小時之後,才回覆你的消息;或者是,每次你給對方發了一長串消息後,對方卻只回覆你「恩恩,哦哦」這種敷衍的詞。
你能明顯感覺到對方跟你的聊天態度,十分敷衍,讓人心中難免有些失落。
別人給你發消息時,你總是愛搭不理,不願意回復,對方心裡會不舒服;同樣,當你給別人發消息時,別人對你愛搭不理,你同樣會不舒服。
人都是相互的,如果覺得自己被冷落,不被重視,內心就會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所以啊,下一次,那些不願意回覆你微信消息的好友,就不要聯繫了;他們只是,真的不願意跟你聊天。
其實啊,通過微信聊天中的一些細節,就能夠看出來一個人的情商高低,也能看出來你們之間的感情疏遠。
那些不願意跟你聊天,跟你不屬於一個圈子的人,就不要再聯繫了。
你的耐心,你的時間,應該給那些值得你付出的人。
微信聊天中,你覺得哪些行為,讓你感到不舒服?
(文章圖片來源網絡,文字原創,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