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
這句詩傳唱了千古,象徵了多少痴男怨女對愛情的渴望和美好嚮往。然而就是這樣一句傳唱度極廣的佳句,卻出自了卓文君的《白頭吟》,可能很多人都會羨慕於文軍與司馬相如的愛情,甚至在此詩中窺探愛情的美好,但誰又能想到,珍愛文君的相如是個潛在的渣男?
當年相如落魄時愛上了文君,雖然家徒四壁但仍憑藉一首鳳求凰俘獲了美人的心,搞得美人為了和他在一起,不顧封建禮教的私奔。
最後又由於窘迫的家境,司馬相如讓大家閨秀的卓文君在酒店門口賣酒,即讓卓文君的爹卓王孫心疼,又讓這老丈人礙著面子被迫給了兩口子一筆錢財,成了富貴人家。
後來相如得到漢武帝的賞識,入朝為官,混得風生水起,便起了納妾的心思,讓遠在家中操持家庭的卓文君一封書信好頓奚落,最後不得不收起採野花的心思,認真愛文君一人。
丈夫被稱為漢賦四大家,妻子同樣是有名的才女,這二人不正像現代中國的精英層嗎?
不知道大家聽沒聽過958相親局,它一般指專門給高學歷的精英人群徵婚的機構,並且有著嚴格的相親標準,985大學的堅決不找211的,並尤為看重第一學歷。
即使研究生學歷是985高校的,本科學校非著名,那也會受到一些相親條件約束甚至「歧視」。
古代雖講究門當戶對,甚至一些人以仕途來選擇婚配,但正是那個時代的縮影。自從我國人民的思想解放後,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自由戀愛,即使某些條件不匹配,也會相伴一生,那才是真正的車馬很慢,一生只夠愛一人。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羨慕我們的上一代,上二代,很想摒棄快餐愛情,卻又身不由己。
都說愛情向像鬼,聽說過的人多,碰到的人少,985相親局的出現更是讓越來越多的人覺得80、90後年輕人的愛情觀日漸扭曲。
甚至一些人給局中人貼上了「優越感滿滿」的標籤,先看條件,再看緣分,最後看愛情,即使司馬相如也是抱著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彈奏的鳳求凰,讓卓文君仰慕。
但這真的是愛情觀扭曲造成的嗎?我們不妨將這些人的年齡揉碎了來看,按照正常的節奏,一般學子碩士生畢業的年齡大概在26歲左右,這個年齡段的人顯然已經到了家長們催婚的年級,學校和社會畢竟是兩碼事,都說一個人25歲之後很難再遇見真愛,如果校園戀愛不圓滿,畢業後,身心俱疲的一個人在父母的催促下,想抗住壓力找到真愛確實不容易。
還有很多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是985、211,所以他的另一半學歷必須要對等,條件也要比自家孩子好,但愛情哪有那麼多標準,父母喜歡的,孩子不喜歡,孩子喜歡的,父母又不同意,拖來拖去,倒是成全了這些以條件來幫助擇偶的婚戀機構。
也有人說,愛情和伴侶完全是兩碼事,糟糠之妻說不定都有下堂的那天,還不如房子票子來的實在,甚至衍生出了結婚就是搭伴過日子的名理論。
日久也許真的可以生情,但如果沒有一點感情基礎,誰又願意為別人改變呢?莫不就是馬馬虎虎苦苦糾纏的過一生,成了一輩子的怨偶。
就算搭夥過日子,也要相看不相厭,不然這日子可就真的一點奔頭都沒有了。那麼問題來了,你覺得當學歷、經歷、年齡出現巨大差距的時候,愛情真的可以打敗所有標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