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2344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
中國人是非常講孝道的,正所謂,你養我長大,我陪你到老,都想歲月靜好,盡享天倫。在舊時,四世同堂是一種非常大的福氣,兒孫繞膝,曾是老人們晚年最嚮往的生活畫面。
但現實是,跟兒女住在一起的老人,大多過得不幸福。
我剛結婚那會兒,因為公公大病了一場,老公提出搬回去跟他父母同住,想著平時可以照應,可等我們搬回去住以後,我發現,哪裡是我們在照應他們,而是他們在照應我們,每天買菜做飯,打掃房間,收洗衣服,原本退休了,可以安度晚年,旅旅遊,跳跳舞,結果卻被兒女繼續拖累。
在生娃後,因為跟公婆在帶娃方式上的分歧太大,為了避免矛盾擴大,我們從公婆家搬了出去,偶爾帶著娃回去看他們,陪他們吃個飯,聊聊天,我發現,他們的氣色明顯好了很多,公公滿面紅光,婆婆笑容也多了。
因為不住一起,他們才活出了自己原本的樣子。
這就是我結婚10年最大的體會:盡孝,就不要和父母一起住。
央視著名節目主持人撒貝寧曾說,自己特別後悔的一件事,就是把父母從老家武漢接到北京。撒貝寧的父母退休後,一直牽掛著兄妹倆,撒貝寧想著,自己有這個能力把父母接過來,可以讓父母跟孩子們在一起,自己也能多陪伴父母。
撒貝寧把父母接到北京以後,他和妹妹因為平時都特別忙,並沒有很多時間陪伴父母。而他們的父母也因為到了北京,失去了在老家熟悉的生活環境,遠離了老同事、老朋友和親人,每天老兩口窩在家裡,四目相對,特別寂寞和孤獨。
其實,即便是同一屋簷下住著,很多父母跟子女話都說不到兩句,早上,子女出門上班,父母最多說一句"路上注意安全",晚上,子女回家,飯桌上,父母沒話找話說"今天工作順利嗎",子女只會說"還行",之後再沒別的話。飯一吃完,轉身就回了房,把父母晾在客廳大眼對小眼。
子女有自己的焦慮和煩惱,有些話跟父母聊,父母也未必能理解,可能還會讓父母擔心,所以,他們寧可少說話,一整天下來,跟父母說的話,不超過十句。
父母的孤獨可想而知。
現在父母給孩子帶娃是一種極普遍的現象。
在《2015年家庭發展報告》中,有一組數據:全國0-2歲兒童中,主要由祖輩照顧的比例高達60-70%,其中,有30%完全交給祖輩照顧。而3歲以後兒童上幼兒園,由祖輩直接撫養的比例也有40%。
這還只是帶娃。
如果老人是跟子女同住的,那除了要幫帶娃,還要順帶照顧子女的生活,買菜做飯,洗衣打掃衛生,不僅出錢,還要出力,遇上懂事的子女,會主動給一些生活費,會表示感激,若是遇到理直氣壯啃老的子女,那就悲催了,勞累不說,可能還得不到一個好臉色。
若子女結婚了,父母與子女同住,就必然要陷入子女的家庭矛盾中。
比如婆媳矛盾。這一直是個千古難題。若是處於中間的那個丈夫不會處理,那家裡最後會變成兩個女人的戰場,最後可能會導致家庭的破裂。做父母的能開心嗎?
其實不止婆媳矛盾,其實嶽父嶽母跟女婿之間也並非就能相處愉快,只是嶽父嶽母更能隱忍一些,但看到女婿做得不好的地方,看到自己女兒受氣受累,怎麼可能心裡不難受?
我有個女性朋友,她的父母在她生了孩子以後就從老家上來幫她帶娃,結果他們發現,女婿特別懶,每天下班回家啥也不做,看著自己從小寵到大的女兒要收拾房間,要輔導孩子學習,還要洗老公的臭襪子,他們心裡特別不開心。
其實,我的朋友對此無所謂的,但在她的父母看來,這就像刀子一樣刺痛了他們的心。
現代人的生活工作壓力都很大,在外忙累了一天,回到家就不想再端著藏著,會把自己最真實,最負面的情緒在家裡展現出來。
就像我的一個做銷售經理的朋友,他帶了個30多人的銷售團隊,每個月從月初忙到月末,為了完成業績目標,經常加班到10點過,偶爾早下班,他回到家也不喜歡說話,就悶坐在餐桌邊抽菸想事情,或是眉頭緊皺著盯著手機回復各種信息。家裡氣氛特別沉悶。
他父母也整天長籲短嘆,跟老朋友最常說的一句就是:現在年輕人太累了!
其實,他父母退休金有近一萬,這種水平,在二三線城市,老兩口可以過得很輕鬆滋潤,但因為跟兒子住一起,免不了要受兒子情緒的影響,過得特別焦慮。
不同年代的人,生活方式相差是蠻大的,若要和睦地同處,就得相互遷就,不是你遷就我,就是我遷就你。被迫遷就對方,是一件特別讓人崩潰的事。
經常聽各種吐槽父母的,有個朋友的媽媽特別強勢和固執,比如她認為洗衣服一定要手洗,否則就洗不乾淨,所以,家裡的洗衣機基本是擺設。比如她認為微波爐是有輻射的,所以,堅決不準他買微波爐……
朋友過得很壓抑,特別憋屈,他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搬家。
另一方面,父母遷就子女也不輕鬆。
我老公因為上班的地方比較遠,每天回到家都是8點左右,為了等他吃晚飯,公婆會一直餓著肚子等他回家,實在餓得不行,就拿一塊小蛋糕先充充飢。經常會出現,等了老半天,突然公司臨時有事,說不回家吃飯了,把公婆氣得不行。
還好,最後我們搬出來了,兩老口的生活節奏終於恢復了正常,身體都好了很多。
有人說,其實子女應多為老人著想,住在一起,儘可能讓老人過得舒心一點。
可說實在的,現在真能跟老人住一起,還能讓老人舒心的子女真不多。
這需要子女有一定要的經濟實力,你掙錢能力強,父母更有安全感,不用總為你擔心。
還需要你有比較寬裕的時間,工作不是996,也不是早出晚歸,上行政班最好,可以有時間陪著父母逛逛街,聊聊天。只是這樣的工作,收入高的真不多。
如果讓老人同住,卻讓他們更加孤獨、壓抑和不開心,那還是別住一起了。
就讓老人安心地做自己吧。
若他們在外地,就常帶著孩子回家看看他們;在本地的,平時多走動;若有經濟條件的,可以在本小區,或是附近小區買一套房或租一套房,住得近,可以方便隨時照應著。
年輕人,最好的盡孝就是不跟老人住一起。
你覺得呢?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