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10年,終於明白,年輕人最好的孝道就是不跟父母一起住

2020-10-17 蟲兒媽媽育兒

正文共2344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

中國人是非常講孝道的,正所謂,你養我長大,我陪你到老,都想歲月靜好,盡享天倫。在舊時,四世同堂是一種非常大的福氣,兒孫繞膝,曾是老人們晚年最嚮往的生活畫面。

但現實是,跟兒女住在一起的老人,大多過得不幸福。

我剛結婚那會兒,因為公公大病了一場,老公提出搬回去跟他父母同住,想著平時可以照應,可等我們搬回去住以後,我發現,哪裡是我們在照應他們,而是他們在照應我們,每天買菜做飯,打掃房間,收洗衣服,原本退休了,可以安度晚年,旅旅遊,跳跳舞,結果卻被兒女繼續拖累。

在生娃後,因為跟公婆在帶娃方式上的分歧太大,為了避免矛盾擴大,我們從公婆家搬了出去,偶爾帶著娃回去看他們,陪他們吃個飯,聊聊天,我發現,他們的氣色明顯好了很多,公公滿面紅光,婆婆笑容也多了。

因為不住一起,他們才活出了自己原本的樣子。

這就是我結婚10年最大的體會:盡孝,就不要和父母一起住。



父母會更加孤獨。


央視著名節目主持人撒貝寧曾說,自己特別後悔的一件事,就是把父母從老家武漢接到北京。撒貝寧的父母退休後,一直牽掛著兄妹倆,撒貝寧想著,自己有這個能力把父母接過來,可以讓父母跟孩子們在一起,自己也能多陪伴父母。

撒貝寧把父母接到北京以後,他和妹妹因為平時都特別忙,並沒有很多時間陪伴父母。而他們的父母也因為到了北京,失去了在老家熟悉的生活環境,遠離了老同事、老朋友和親人,每天老兩口窩在家裡,四目相對,特別寂寞和孤獨。

其實,即便是同一屋簷下住著,很多父母跟子女話都說不到兩句,早上,子女出門上班,父母最多說一句"路上注意安全",晚上,子女回家,飯桌上,父母沒話找話說"今天工作順利嗎",子女只會說"還行",之後再沒別的話。飯一吃完,轉身就回了房,把父母晾在客廳大眼對小眼。

子女有自己的焦慮和煩惱,有些話跟父母聊,父母也未必能理解,可能還會讓父母擔心,所以,他們寧可少說話,一整天下來,跟父母說的話,不超過十句。

父母的孤獨可想而知。



父母會更加勞累。


現在父母給孩子帶娃是一種極普遍的現象。

在《2015年家庭發展報告》中,有一組數據:全國0-2歲兒童中,主要由祖輩照顧的比例高達60-70%,其中,有30%完全交給祖輩照顧。而3歲以後兒童上幼兒園,由祖輩直接撫養的比例也有40%。

這還只是帶娃。

如果老人是跟子女同住的,那除了要幫帶娃,還要順帶照顧子女的生活,買菜做飯,洗衣打掃衛生,不僅出錢,還要出力,遇上懂事的子女,會主動給一些生活費,會表示感激,若是遇到理直氣壯啃老的子女,那就悲催了,勞累不說,可能還得不到一個好臉色。



父母會更不開心。


若子女結婚了,父母與子女同住,就必然要陷入子女的家庭矛盾中。

比如婆媳矛盾。這一直是個千古難題。若是處於中間的那個丈夫不會處理,那家裡最後會變成兩個女人的戰場,最後可能會導致家庭的破裂。做父母的能開心嗎?

其實不止婆媳矛盾,其實嶽父嶽母跟女婿之間也並非就能相處愉快,只是嶽父嶽母更能隱忍一些,但看到女婿做得不好的地方,看到自己女兒受氣受累,怎麼可能心裡不難受?

我有個女性朋友,她的父母在她生了孩子以後就從老家上來幫她帶娃,結果他們發現,女婿特別懶,每天下班回家啥也不做,看著自己從小寵到大的女兒要收拾房間,要輔導孩子學習,還要洗老公的臭襪子,他們心裡特別不開心。

其實,我的朋友對此無所謂的,但在她的父母看來,這就像刀子一樣刺痛了他們的心。



父母的心理負擔更重。


現代人的生活工作壓力都很大,在外忙累了一天,回到家就不想再端著藏著,會把自己最真實,最負面的情緒在家裡展現出來。

就像我的一個做銷售經理的朋友,他帶了個30多人的銷售團隊,每個月從月初忙到月末,為了完成業績目標,經常加班到10點過,偶爾早下班,他回到家也不喜歡說話,就悶坐在餐桌邊抽菸想事情,或是眉頭緊皺著盯著手機回復各種信息。家裡氣氛特別沉悶。

他父母也整天長籲短嘆,跟老朋友最常說的一句就是:現在年輕人太累了!

其實,他父母退休金有近一萬,這種水平,在二三線城市,老兩口可以過得很輕鬆滋潤,但因為跟兒子住一起,免不了要受兒子情緒的影響,過得特別焦慮。



兩代人的生活方式很難融合。


不同年代的人,生活方式相差是蠻大的,若要和睦地同處,就得相互遷就,不是你遷就我,就是我遷就你。被迫遷就對方,是一件特別讓人崩潰的事。

經常聽各種吐槽父母的,有個朋友的媽媽特別強勢和固執,比如她認為洗衣服一定要手洗,否則就洗不乾淨,所以,家裡的洗衣機基本是擺設。比如她認為微波爐是有輻射的,所以,堅決不準他買微波爐……

朋友過得很壓抑,特別憋屈,他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搬家。

另一方面,父母遷就子女也不輕鬆。

我老公因為上班的地方比較遠,每天回到家都是8點左右,為了等他吃晚飯,公婆會一直餓著肚子等他回家,實在餓得不行,就拿一塊小蛋糕先充充飢。經常會出現,等了老半天,突然公司臨時有事,說不回家吃飯了,把公婆氣得不行。

還好,最後我們搬出來了,兩老口的生活節奏終於恢復了正常,身體都好了很多。



蟲兒媽媽說:


有人說,其實子女應多為老人著想,住在一起,儘可能讓老人過得舒心一點。

可說實在的,現在真能跟老人住一起,還能讓老人舒心的子女真不多。

這需要子女有一定要的經濟實力,你掙錢能力強,父母更有安全感,不用總為你擔心。

還需要你有比較寬裕的時間,工作不是996,也不是早出晚歸,上行政班最好,可以有時間陪著父母逛逛街,聊聊天。只是這樣的工作,收入高的真不多。

如果讓老人同住,卻讓他們更加孤獨、壓抑和不開心,那還是別住一起了。

就讓老人安心地做自己吧。

若他們在外地,就常帶著孩子回家看看他們;在本地的,平時多走動;若有經濟條件的,可以在本小區,或是附近小區買一套房或租一套房,住得近,可以方便隨時照應著。

年輕人,最好的盡孝就是不跟老人住一起。

你覺得呢?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結婚10年才懂,最好的"孝順"是不跟父母住一起,年輕人不明白
    結婚10年才懂,最好的&34;是不跟父母住一起,年輕人不明白眾所周知,我們中國人都是非常講孝道的,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話,這句話是&34;,說的就是子女和父母的關係,有很多父母在生了孩子之後,都會幻想著自己兒孫滿堂的樣子,都想著要歲月靜好,共享天倫之樂。
  • 別說和婆婆住一起,就是和親媽住一起都要內傷,不想跟父母一起住
    現代社會,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和老年人的不一樣,特別是生活習慣不一樣,父母畢竟是從以前的社會走過來的人,有很多過去的習慣很難改掉,可以說改不了了,和現在年輕人的都不一樣,所以很容易產生矛盾,而且老人看年輕的生活狀態不習慣,那就更加接受不了,他們就會說個不停,而且還不是說一次就完了而是會說好幾天沒完沒了,年輕人自然會煩,這樣兩代人就會產生矛盾。
  • 5年終於存夠首付,公婆說要來一起住,老公說完這話,我全明白了
    ,但是日常生活是綽綽有餘的,我們夫妻二人從來不指望拿公婆的錢,我也明白他們辛苦了一輩子,確實很辛苦,我也可以孝順他們,關心他們,但是按照目前得條件,如果我不同意接公婆來一起住,跟老公得關係肯定是受影響。
  • 「人老了,千萬別跟兒女住一起」:步入晚年的父母,要懂得靠邊站
    ,鮮少再有爺爺奶奶一起居住,從前三代同堂的生活模式,在高壓的物質生活背景下變得脆弱不堪,大城市中拼命打拼的父母一輩甚至自己生病了都不敢請假,因為車貸、房貸、教育兒女這些都是白花花的銀子,流水的帳目。「人活著就要吃飯,人不吃飯就會死,只要能吃飽,就不存在不開心和壓力」老一輩人的觀念與現在年輕人生活的觀念差異很大,所以才會造成種種方面的不理解,造成生活中的針鋒相對。
  • 陪父母變老是最好的孝道
    「父母在,不遠遊。」可是現代社會,每個人成年後,都要離家去闖蕩。父母在,家就在。無論我們離家多遠,多久,心裡想的一件事就是:回家!回到父母身邊,就像回到了生命的起點 ,莫名的有一種安全感。所有的一切都可以釋懷,都可以放下。
  • 應該跟父母一起住嗎
    我和老公結婚三年,我老公是屬於經常在外面駐場上班的,我家是瀋陽的,老公家是鐵嶺的,結婚之前婆婆就已經在鐵嶺給老公買了房子,跟婆婆家有半小時的車程,這三年的時間我住在新房子裡的時間比老公多,他一年也回不了幾回家,房子基本是我一個人在住,結婚之後我想過回自己家回瀋陽找工作,想一想跟沒結婚有什麼區別,結婚了還能一直在父母身邊嗎,公婆有時間也偶爾來看看我,做過飯吃完飯就走了,也為了老公不兩地為難有時間放假回家就能看見自己的父母妻子
  • 「當你老了,會和子女一起住嗎?」老人的回答,既現實又無奈
    而孩子們也很爭氣,1用了10年時間,將生意穩定下來,於是,他們的精力放在了照顧孫女上。,而且也不準備和兒子他們一起住。這話雖然聽起來很動人,但也會令人傷感,因為每一位老人都需要明白,孩子將擁有自己的生活,最好的方式就是放手去過自己的老年生活。
  • 我並不是不孝順,就是不想和婆婆一起住
    老公比較孝順,結婚前跟我商量,為了不讓自己父母繼續在農村操勞,想結婚以後把他們接過來一起住。我這人比較愛熱鬧,覺得一大家子人其樂融融才有家的氛圍,所以就同意了。結婚第一年,有公婆在,確實讓我們省了不少心,無論什麼時候下班都有熱乎乎的飯菜在等著我們。家裡也給我們收拾的乾乾淨淨,公公還在陽臺養了很多花,讓這個家很溫馨。
  • 老年人想跟兒女住一起,如果你做不到這4點,那麼最好還是自己住
    ,這個很簡單的問題,做起來卻非常的難,老年人想跟兒女住在一起,需要做好充足的準備,不然最好還是分開住。對於老年人,想要跟兒女住在一起,假如不能這幾點,那麼還是不要住一起的好。同時,一些老年人認為自己一輩子太辛苦了,年老時就應該享受幸福,他們不願意做任何事情。 首先是年輕人一般都比較講究衛生,並且他們中的大多數會特別注意衛生。現在很多年輕人面臨沉重的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如果他們遇到不注意衛生且特別懶惰的老人,沒有孩子願意和這樣的老人住在一起。
  • 婚後不和父母住一起,就是不孝順嗎?明事理的父母不會說孩子壞話
    1、年輕人有年輕人的生活,老人家也有他們獨立的人生 張先生是獨生子,他是在父母的建議之下才搬出去住的,當時的他甚至還沒有結婚。因為他的父母都酷愛跳廣場舞,也不願意天天圍著兒子轉,於是在兒子25歲那一年便讓他自己出去住了。
  • 陪伴是最好的孝道
    最美夕陽紅、老年夫婦、孝心兒女、企業登山隊員等5000餘人,相約來到現場參加2016第四屆傳承家風·金秋敬老節活動,共同見證傳統孝道文化在莞邑大地生根發芽。據悉,第四屆傳承家風·金秋敬老節活動由信息時報社與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聯合主辦。當日上午9:30,一段腰鼓舞《好日子》拉開了本屆敬老節序幕。
  • 享受歲月靜好,勿忘父母孝道
    但我婆婆就是那種比較單純,思想不會考慮長遠的人。如果你和她講道理,她通常是聽進去的;然而這些年和她獨處久了,會發現她骨子裡覺得,老一輩人的話就是道理。我從結婚就一直和婆婆同住,算下來,朝夕相處了近十六年了。
  • 兒女結婚後,父母是跟兒女一起住好,還是自己住的好?(原創)
    兒女結婚了,父母年齡也大了,從某種程度上說,對孩子既不放心,也有依賴心,總覺得不照看一下,不安心。首先,看睡懶覺年輕人喜歡睡懶覺,老年人是要早睡早起的,所以,早晨起來,動動筋骨,打掃一下衛生,每個房間弄過來,看到有個房間的人還在睡覺,難免心裡不舒服,這也是常情。但是,這種情況還分為兩種,一種是自己孩子睡覺,還好接受,上班嘛,多辛苦,多睡睡應該的。可是,女婿或者媳婦還在睡,那在老年人眼裡就是懶的問題了,一般都不能接受。
  • 「父母老了,沒有用了」:最好的孝道,是讓父母覺得自己被需要
    原以為,結婚是美好的。沒成想,結婚的第一天,老人就發現自己和丈夫根本合不來。年老的父母,在養孩子長大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不成,他們會失望。當孩子成才出國在外幹大事了,父母老了,孩子又不能時刻陪伴,跟他們說話在身邊孝敬,他們更失望。
  • 非洲工作10年,相親相了5年,異國戀談了3年,終於結婚了
    昨晚跟辰星聊天聊到很晚,他說在非洲工作10年了,相親就相了5年,異國戀談了3年,終於結婚了;想起他的第一任相親對象,算起來他們兩人見面時長加起來不到半年,也曾轟轟烈烈見過家長訂過婚,也曾星空大海你儂我儂海誓山盟;可惜遺憾最後步入婚姻殿堂的不是她;總有人問為什麼沒有在一起?難道是因為兩人不愛了嗎?他說因為守不住了,守不住了......
  • 結婚後和父母住一起是什麼感受?
    先說說我的經歷,我剛結婚跟老公的父母一起住了幾年,那真的是不堪回首啊。我婆婆是個很強勢的人,家裡什麼事都由她做主,並且又很護犢子。在她的心目中,家裡的家務活都應該是兒媳婦做的,兒子根本就該天天什麼也不幹當甩手掌柜。並且兒子怎麼做都是對的,兒媳的話就一天到晚拿著放大鏡來找你的錯。
  • 婚姻心理學:結婚後,要不要和父母一起住,讀懂這三點你就明白了
    最開始兩人的美好生活只有兩個人互相折騰,後來參雜了太多父母長輩的幹預之後,婚姻逐漸積累了很多不滿,最終兩人分道揚鑣。現實中很多年輕人都和父母有著不同的生活理念,跟長輩住在一起,就是兩種不同生活方式的碰撞。
  • 跟公婆住一起後,我跟老公準備離婚
    微信添加:cnjstx633   羌溪論壇網友「甜言蜜語」發帖:我跟老公是「校園戀愛」,我們自由戀愛三年後步入了婚姻。我從小性格比較獨立,就算是跟自己爸媽住一起的時候,他們的想法也不能左右我。所以我在婚前就明確了婚後不跟公婆一起住的態度。
  • 新時代能不能堅持舊式孝道,如何實踐新的孝道?
    有極力呼籲堅持傳統孝道的,有說媳婦無義務贍養公婆的,有主張一起住的,有說應該分開住的,不一而足。對此,我亦有所感,欲一吐為快。今天常有人說是百年未有的大變局,用於指人的思想,生活,亦未嘗不可。今天物質生活,並所未有的豐富,生活水平提高很快,人們的生活有了更多的選擇,許多年輕人更願意選擇不與父母一起居住,過二人世界,減少矛盾,活得輕鬆。
  • 為什麼說兒子結婚後,老人不要跟兒子媳婦一起住,這並不是不孝
    女博士跟初中男談戀愛,雖說戀愛沒有階級之分,可是婚姻卻有門第之分,赤裸裸的現實擺在眼前。女博士出於生活習慣、思想觀念各方面的考慮,拒絕婚後跟公婆同住,是合理的要求,問題就出在初中男是個懦弱愚孝的男人,根本不會溝通表達,不會跟父母說明原因,造成父母認為兒子娶了媳婦就忘了娘。兒子結婚了也要跟兒子媳婦居住在一起,才叫孝順,才叫給父母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