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婆媳關係一直在領著情感領域的重頭話題,自古以來,婆媳關係就難相處。從前敞開式的生活環境中,我們常常會聽到婆媳之間相互抱怨,現如今雖然高樓聳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加深,但仍然會聽到如此的碎碎念。
婆媳關係無疑是脆弱的,需要小心翼翼的維護的,有的婆婆對兒媳的態度,從言語和他的表情上就可以看得出來,可有些婆婆喜怒不形於色,就很難分辨出她對兒媳究竟是持何種態度的。
有一個朋友小秋,剛結婚的時候,她曾經和我們炫耀自己命好,遇到了一個三觀很正,懂得為她考慮的婆婆。
當時訂婚宴上,婆婆主動承諾:小秋嫁到我們家,我一定待她比親女兒還親,你們都放心吧。可婚後沒多久,事實就給了小秋迎頭一棒,甚至萌生了「在婆家呆不下去」的感覺。
首先是婆家無論大事小情,都不會去問小秋的意見,即使當時小秋在場,她的意見也總是被無視的。小秋覺得自己初來乍到,本想著多參與一些,和婆家的關係就能更緊密,可是事與願違,她便勸自己要有一些分寸感。
接下來小秋竟然發現,同住一個屋簷下的公婆,在表面上和她客客氣氣,卻在背後議論她,還去小秋老公面前告狀。有時還好似不經意的說出,「能嫁給我兒子是你的福氣」此類的論調。
最後小秋發現,即使是自己懷孕期間老公多關心一些,婆婆也會和老公講:女人都是要生孩子的,每個人都是這樣過來的,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太嬌氣了反而不好。
婆婆不與小秋正面衝突,但這樣「軟刀子磨人」 ,小秋承認自己更是無法接受。
其實,女人最慘的就是在婆家被當做外人,在娘家被當做客人。在婆家你究竟是被當做自己人,還是被當做外人,其實在兩個細節下就很能說明問題。
02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雙面膠》中李亞平的媽媽,甚至在飯桌上還要數著兒媳胡麗娟吃了幾塊紅燒肉;兒子不回家的時候,兒媳就只能吃剩飯。
這便不再是節約的範圍了,而是標誌著這個婆婆根本不捨得「為兒媳花錢,為兒媳投資」,她一切以兒子為中心,不想在兒媳身上浪費一絲一毫,甚至還幹預兒媳花自己的工資。
還有的家庭中,婆婆見不得兒子幹一點家務,卻要兒媳承包所有的家務瑣事。同為女人,卻這樣沒有同理心,至少此時婆婆是沒有把你當成自己人的。
生活中這類不平等的細節很多,只要你用心觀察,就會知道你的公婆是否把你當成了自己人。當然要讓婆婆完全的一碗水端平,確實有些強人所難,但至少在大方向上不要將兒子和兒媳區別對待。
毫無原則的婆婆,教育出來的兒子,多半是沒有責任心,是非觀的,她們最常善於說的話是「男人不都是這樣嗎?」
當兒子家暴了,出軌了,不做家務了或是犯了某種錯誤時,便以此句話一言蔽之。這就是典型的區別對待。
其實很多時候幫助兒媳,就是幫助你的兒子,幫助這個小家庭本身。而雙標,則是溫水煮青蛙般,在逐步將這個小家庭推入深淵。
俗話說「床頭吵架床尾和」,夫妻之間哪有舌頭不碰牙的?如果婆婆插手了小夫妻之間的爭吵,想要化解矛盾,所要做的便是站在中立的角度分析事情或是站在情感的角度上袒護兒媳。
而一味向著自己兒子,不論對錯都偏袒兒子的婆婆,你很難想像到,如果真的遇到了重大的事情,她究竟會有多偏心,兒媳要受到多大的委屈。
當然,夫妻吵架最好的方式就是婆婆選擇迴避,不要過多摻和,不要偏袒自己的兒子,將矛盾積累,如果婆婆能做到主持公道、就事論事,也會促使子女更加包容理智的對待婚姻。
但凡把兒媳當做一家人的婆婆,也會尊重並聽取兒媳的意見,家中的大事小情並不會瞞著、背著兒媳,需要採取主動交流溝通的方式。
很多感情都是日積月累的,不要一有困難時才想到兒媳,這樣就成了一種變相的利用,而不是將兒媳當做一家人。
有一個鄰居,她家有三套拆遷房,但她都告訴自己的兒子,這些都要瞞著兒媳。而據我們所知,這個兒媳並不是有什麼揮霍的惡習,可見這個婆婆只是沒有把兒媳當成自己人,僅僅是出於防備心理而做出的選擇。
有一句話是這樣形容婚姻的,其實也很通透的,表明了婆媳關係:情感上不能說明的問題,在經濟上就很容易看到真相。
03
以上的兩個生活細節,最能表露出婆婆對待兒媳的態度,是不是真心把你當做一家人,一目了然。
婆媳之間的相處,更多的是在於情分,沒有人規定婆婆要如何對待兒媳,兒媳又要如何孝敬婆婆。婆媳之間的情感很特殊,也很微妙,但卻是一個家庭成敗的關鍵。
兒媳和婆婆相處,還是要理智一些,先要明確婆婆對待你的態度,並不是一開始就要和婆婆站在對立面,或是對婆婆的期望值過高。
對於婆婆,作為兒媳要拎清一點關係:
倘若你和婆婆的性格很難融合,就不要強融,也不要對婆婆抱有過高的期待,更不要把婆婆對你的幫助當做理所當然。
想要婚姻幸福,最重要的是讓你的老公參與到婚姻中來,做好自己角色應盡的義務。
-END-
世界那麼大,感謝你,可以看到我!
【本文由 唯唯安 原創出品,抄襲必究/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