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皆禍害?家庭皆累贅?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有多大

2020-09-19 從心開始心理

每個人的一生中會擁有兩個家,一個在未成婚之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我們稱之為原生家庭;另一個則是婚後組成的家庭,由夫妻雙方構成。

不同家庭有不一樣的教育方式,不同的習慣和規則。顯而易見的來自不同家庭塑造的人格、行為方式、思維模式、認知是不一樣的。今天我們主要探討原生家庭對人格發展、婚姻家庭、人際關係這三個方面造成的影響。


01 原生家庭對人格發展的影響

在心理學上,人格是指個體在對人、對事、對己等方面的社會適應中,行為上的內部傾向性和心理特徵。表現為能力、氣質、性格、需要、動機、興趣、理想、價值觀和體質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性的自我,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心身組織。一個人的人格是在遺傳、環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

原生家庭是我們人格、性格形成的最原始的體驗,也是我們生命塑造最初的土壤。

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說到: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曾經有位媽媽帶著她的孩子過來諮詢,她說她的孩子總是不怎麼聽話,厭學、網癮,並且屢教不改,她想改掉孩子的習慣。而孩子當下的回覆是,「她總說我沒用,總罵我,在她眼裡我就是那樣的,所以既然她都認定了我就是這樣的,那我就按她說的做。」後來母親確實也承認了,她確實會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言語比較激烈一些,但是她都是為了孩子好,就像她的媽媽在她小時候也是這樣對她的。講到她的母親的時候,這位年輕的媽媽,明顯頓了一下,長久沉默後,她開始述說她和她母親之間的故事。原來她的母親在她小的時候總是對她言語攻擊,在母親強烈的攻勢下,她越來越叛逆,甚至後來為了逃離母親,她輟學,一個人到他鄉。在母親長期的言語攻擊下,她對自己越發沒有自信,甚至帶著點自卑,怯懦。只有在面對自己孩子的時候,她才有掌控權。很顯然,她也用了媽媽曾經的教育方法——她最反感的方法。

孩子的學習與模仿能力是天生的。孩子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模仿周圍人的一言一行,而在幼年,孩子的活動範圍幾乎局限於家,接觸最多的人便是父母,在長期的影響下,孩子與父母的習慣會逐漸變得越來越像。

再者,在孩子未有完全行為能力之前,大都一直受著父母的保護,與外界接觸不多,處事經驗也很少,自我重塑的意識不深,能力不足,而等到有機會完全接觸外界時,一個人的性格塑造也基本完成了。


02 原生家庭對婚姻情感的影響

先來看一組調查數據。

有機構曾調查過100個婚姻瀕臨崩潰的案例,其中受到原生家庭影響的佔53%。其中約有50%以上的人來自父母常年吵架、酗酒、有外遇、家暴等家庭。

調查中有一個非常漂亮、品學皆優的女孩子,找對象的時候總是找條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相處一段時間,又很難勉強自己,遂分手。

原來,在她六歲的時候父母離異,母親為了養家不得不做幾份工作。有一天晚上,母親還在工作,她一個人回家,看到漆黑的房間,冰箱裡什麼吃的也沒有。這種孤獨悽傷的感受如此刻骨銘心。從此她做了一個決定——絕不要被人拋棄。所以她找對象的時候不敢找和自己一樣優秀的男孩子。

這些潛意識中產生的「隱形的內在誓言」,常在當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際關係上造成決定性的影響。

這個影響一生的決定,並不見得一定是壞的。它曾在你人生中某一階段保護了你,對你有幫助。只是到後來,當你的人生環境改變時,過去這保護你的行為在新的環境裡,反而變成了阻礙。

而那些出生於原生家庭比較好的人又是怎麼樣的呢?

身邊有個朋友,從小就非常相信愛情。她經歷過漫長的異地戀,也遇到過暫時分手,但始終對婚姻抱有美好的期待,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將來的婚姻,一定會像我爸媽那樣!」

在坦然的愛裡長大的人很幸運,因為見過好的感情是什麼樣的,所以擁有對健康的愛的敏銳嗅覺;因為體會過真正的愛,也學會了如何去愛,所以很容易就往幸福的方向跑。


03 原生家庭對人際關係的影響

人與人的溝通,交流各方面,或多或少受原生家庭氛圍的影響。例如從小和父母之間溝通比較少,在家庭成員相處較為冷漠的環境中長大的人,步入社會後,會不知道怎麼去和其他人建立關係,往往處在一個比較被動的狀態。並且由於從小缺少父母的關愛,在長大之後,會因為害怕得罪人,漸漸地將自己塑造成好好先生的形象,不敢輕易說出自己的需求。因為內在的自卑,對自己缺乏自信,所以更想要得到關注。

長期處在和諧家庭環境下的孩子,父母教會了他怎麼和人溝通,讓他相信這個世界是充滿愛的,他會更加願意去相信別人,幫助他人。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人用一生在治癒童年。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但是我們不該把」原生家庭「當成我們一輩子的枷鎖,受困於其中。因為經受過原生家庭帶來的痛苦,我們更清楚絕對不能重蹈覆轍。我們可以自己創造一個幸福家庭,把幸福傳遞給我們的孩子,讓孩子不再受原生家庭負面影響的苦。

相關焦點

  • 父母皆禍害?原生家庭影響的兩面性
    原生家庭對人生的影響?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原生家庭?簡單來說它就是指我們未成婚前和爸媽在一起組成的家庭,也就是你的童年到成婚前所處的階段。知道了這個,是不是突然有一種恍然的感覺,那正是一個人最關鍵的成長階段,從呱呱落地,到性格養成,從牙牙學語到飽讀詩書,原生家庭絕對扮演了一個最重要的角色,不對,應該說是扮演了一個絕對最重要的角色。
  • 父母皆禍害|原生家庭的罪與罰。
    「父母皆禍害。」 原句出自英國作家尼克·霍恩比的小說《自殺俱樂部》,講述一名少女與父母間極度緊張的親情關係。2008年,在豆瓣上創建了一個小組叫:父母皆禍害在一個演講節目上,選手黃莉講到她的原生家庭,在她小時候,父親經常打她母親,而母親在受到委屈之後,就會打罵黃莉,把所有的怨恨都報復在黃莉身上。
  • |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有多大?
    一部分人有這種返鄉恐懼症可以追溯到潛意識層面。在潛意識層面上拒絕回家的人拒絕的不是家人本身,而是家庭對自己的影響以及家庭的互動關係——一種相處久了,就渾身不自在的奇怪的感覺。在此,我們想做一個調查,一探大家與父母關係的主觀感受。壹:風靡一時的原生家庭實際上,原生家庭這個概念有了挺久也火了挺久,更是受到爭議挺久了。
  • 原生家庭,無法逃離的「以愛為名」。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有多大
    原生家庭,無法逃離的「以愛為名」。帶話題談談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有多大吧?今天來聊聊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有多大但是我相信肯定也會有很多幸福的原生家庭。說起原生家庭,其實已經算是老話了,只不過很多人還是看不到原生家庭對自身的影響,有時候,你的行為處事,是什麼性格,往往都是在小時候被原生家庭影響的。因為,學校學到的東西只是表面,而家庭成員的「行為」是最直接的指引,所以,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性格,生活,情感等方面,有著你不可抗拒的影響,很難擺脫。
  • 「萬事賴童年,父母皆禍害」:埋怨父母,改變不了你糟心的命運
    導讀:最近幾年有一種很扭曲的觀點在網絡上蔓延:「萬事賴童年、父母皆禍害。」很多人認為自己之所以成年之後過得不幸福,都是因為原生家庭導致。然而生活中也有少數原生家庭惡劣,成年後卻依然活得好的人,他們又有什麼秘訣呢?
  • 親情殺,父母皆禍害
    我知道這在旁人看來又是一個被老爹寵成小公主的故事,但我這個姨夫其實一世風流,孩子長大的過程他是沒有參與過的,逍遙自在浪蕩江湖,直到退休才回歸家庭,像一個正常的老頭。旁人又會替他辯解,這是一個父親在彌補啊!雖然固執但是溫暖。也不知道這溫暖是給誰的,你完成了心靈的救贖,不管他人樂不樂意。
  •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
    什麼叫原生家庭?為什麼它對我們的人際關係乃至身心健康產生那麼大的影響?我們大部分人一生至少有兩個家庭,一個是從小到大,有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家庭,另一個是我們成人後,進入婚姻生活所建立的家。我們把自己從小到大成長的那個家庭叫做原生家庭。有的人可能從小在不同的家庭被不同的人照料,而擁有不只一個原生家庭。
  • 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有多大
    什麼是原生家庭?很多人或者對這個詞有些陌生或有些疑惑,其實很簡單,原生家庭指的是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家庭。那或者也有人會問,結婚之後的家庭是屬於原生家庭嗎,當然不是,結婚之後的家庭對於你本人來說是新生家庭,對於你的小孩來說才是原生家庭。那原生家庭重要嗎?我個人認為是真的很重要。
  • 怎樣與原生家庭和解?這篇文章全說清楚了
    原生家庭塑造人,爸爸媽媽對你的一舉一動,都深深塑造了你的性格。學校、社會、時代、自我都在塑造人,但這一切的塑造,的確不及爸爸媽媽的影響深遠。父母皆禍害,這句話是對的。但是不僅父母皆禍害,所有的關係都是禍害。夫妻、親子、同事、領導、客戶、陌生人,每段關係中都存在著對我們不同的傷害。
  • 天下父母皆禍害?我愛你至深,你恨我入骨
    12年多的小組,叫「父母皆禍害」,裡面的成員很多,各類帖子都是在罵自己爸媽的,看的我是毛骨悚然。有個北大的留美碩士,寫了萬字長文控訴父母,並且拉黑所有親人的朋友圈;有個匿名網友,對父母恨意滔天,希望來生永不再見;有個13歲的少年,在與母親發生爭吵後將母親殺害……這些事件下的家庭,就像是一場虐戀:我愛你至深,你恨我入骨!
  • 原生家庭對於戀愛情感的影響有多大?
    近年來,關於原生家庭的話題越來越備受關注。的確如此,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一生都起著至關重要的重要。可見,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有多大一段好的感情需要互相經營,但也離不開原生家庭的影子。同樣的,一段以分開結尾的感情,除了兩個人之間存在著一些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之外,與原生家庭也脫離不了關係。男孩4的時候,父母離婚了,男孩被判給了父親。
  • 年輕人怨婦化,從抱怨原生家庭開始
    內心自卑,不夠自信,怪小時候父母給的關愛不夠,錯在原生家庭;沒勇氣談戀愛,一直母胎單身,或者婚姻不幸,這要怪父母婚姻出問題,錯還在原生家庭;連長大以後混得差,也要怪小時候父母教育方法不對,反正還是原生家庭的錯。有半吊子的心理專家大聲疾呼:「你的原生家庭,就是你的命。」
  • 原生家庭的影響是否可逆?
    我的原生家庭:不知道父母感情怎麼樣,在我的記憶中,吵架成了他們和我生活中的一大部分,從最初的恐懼到後面的不耐煩。我感覺自己的內心是極其敏感和脆弱的,有討好性人格,固執又膽小。但身邊的親朋好友對我的印象是溫柔,好相處,性格好,懂事!
  •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原生家庭對我們個人成長有什麼影響?它塑造著我們的個性,讓我們擁有了獨一無二的性格、愛好、興趣。它影響著我們的人格,讓我們對人、對事、對己都有了自己的見解。它建立著我們的氣質,亦或溫和、知性;亦或典雅、高貴。
  • 面對原生家庭的傷害,你如何看待?
    讓原生家庭的創傷難以修復從而出現了"父母皆禍害"的言論,網絡上甚至出現類似貼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確實能解釋很多問題。但畢竟是一種原因決定論。似乎更符合因果律,更讓人們信服。但是同是心理學領域三巨頭之一的阿德勒卻不這樣認為。阿德勒的理論是目的論。
  • 原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原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原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孩子的父親跑滴滴回到家中吃晚飯,之後,他洗了孩子的衣服,陪孩子一起玩,孩子奶奶煮完奶瓶後對著孩子父親說:"娃兒,掙錢不好掙啊,你都奔三的人了,你不好好掙錢,用時一分都拿不出來"。接著又說:"家中所有開銷都是我們拿錢,父母也上了年紀,再掙不到錢,你有什麼用嘛!"
  • 《三十而已》: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
    01首先我們先來看看鐘曉芹和陳嶼兩個人的原生家庭,為什麼要分析他們的原生家庭呢?因為他們婚姻中出現的所有問題幾乎都是各自的原生家庭帶來的。就像他剛開始不想要這個孩子,並不是因為不喜歡孩子,而是比幼稚的鐘曉芹更明白,一個糟糕的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傷害有多大
    原生家庭對我們影響有多大,一個沒有愛的童年對我們的後來影響有多大?在我的工作中會接觸到很多因為原生家庭影響長大後自己的婚姻也是一團糟。比如父親家暴的男孩長大後,多半會家暴另一半,剩下的一半不是脾氣暴躁內向就是冷漠不負責任。如果是女孩,長大多半會嫁一個家暴的男人,並且認為男人就是這樣的。家裡有個特強勢的母親,男孩多半會是媽寶男。如果是女孩進入婚姻後也是強勢的,如果另一半不服從她的強勢,那日子是雞飛狗跳甚至過不下去的。
  •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我身上全是我媽的印記
    沒受過原生家庭的苦可能不能體會這種痛!糟糕的原生家庭不是指貧窮的物質生活,而是父母不懂得尊重愛護子女,精神上的虐待,子女被父母打擊,不被肯定,言語上的慢性折磨,父母經常當著孩子的面吵架,一個家庭四分五裂,這些才是摧毀一個人的炸彈!說說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 原生家庭的傷害有多大
    原生家庭的傷害有多大?其實對於這個話題,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理解,而對傷害的反應也是各有不同。人們常常說「快樂的人都相同的,不幸的人各有各不同」。就好比一個家庭,家庭和睦,父母恩愛,子女和諧,這些是一個原生家庭幸福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