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上有一個提問:為什麼越來越多的老年婦女,寧願單身過,也不找一個老伴兒?
在人們的認知裡,人老了,兒女都成家立業,離開了自己,找一個老伴兒,有個說話作伴的人,最起碼不孤單,有個小病小災,還能有個照應。
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女人喪偶或者離婚之後,不再選擇再婚。再婚比頭昏牽扯的事情太多,各自的子女、雙方的經濟狀況、百年之後的埋葬等等問題,一個處理不好,就會使後半輩子不得安寧。
說一個我身邊的真實故事:
一個鄰居,前夫酗酒成性,兩個人吵鬧不停,後來發展到互毆,四十多歲的時候離婚改嫁,自己的一雙兒女都沒有帶走。
嫁給的這個男人,老婆得病死的,留下兩兒一女,鄰居進門之後,就是保姆+長工。先後給兩個兒子蓋了房子,娶了媳婦,閨女嫁人沒有花家裡錢,但是,兒子結婚的欠債,都是老兩口自己還的。
三個孩子相繼結婚生子,她一刻沒停,又看大了兩個孫子,兩個孫女。
如今,嫁給現在的丈夫二十多年了,兒孫滿堂,按說應該享福了。但是,兒子媳婦開始嫌棄她。
這些年,她只顧著照顧現在丈夫的兒女,自己的兒女沒盡到一點責任。親閨女恨她,二十多年也沒和她來往。兒子雖然時常和她聯繫,但是,一點也不親近。自己的親孫子,她一次都沒有見過。
如今,她老了,孩子們也用不著她了,在家裡成了多餘的人。
丈夫一家人出去旅遊,只留下她一個人,說得有一個人看家。
前些日子,她胸悶氣短,喘不上氣來,村上的大夫,讓去大醫院檢查一下,兒媳婦開始念風涼話,一把年紀的,得了不好的病,連治都不用治,白花錢。
幸虧,檢查之後,不是啥大病,應該是心情鬱悶導致的氣於。
現在的丈夫也老了,農村人沒有退休金,指著兒女給錢花。子女給點錢,老頭都攥在手裡,鄰居花一分錢,都得伸手要。快70歲的鄰居,自己在家做手工,一天能掙10-20塊錢。
鄰居知道,這一家人是擠兌她走。
促使鄰居決心離婚,是因為她熬夜辛苦做手工掙的2000塊錢,在家裡被偷了。她心痛的差點昏過去,家裡沒有外人來,也沒有丟其他的東西,她知道是家賊,但,只能打碎牙齒和血吞。
她知道,前夫這些年沒有再娶,兒女結婚後都在市裡住,老頭一個人在老家。她就和自己的兒子流露了,想回去的心思。
兒子和她姐商量這件事,姐姐這個暴脾氣,一頓臭罵,她從來沒管過我們,我倆從小過得啥日子,你忘了?老了想讓我們養著了,哪有那麼好的事。
兒子比女兒考慮問題更長遠,他勸姐姐說,咱爸這些年也沒娶,現在快七十歲了,還能活多少年?他死了以後,得有併骨的吧,我們也不能給說陰親,就是你想找,也不好找啊。回來,不就是多張嘴吃飯嗎,養著就養著吧。
鄰居的女兒也已經四十多歲了,這些道理都懂,就是一時無法接受。
鄰居的侄子出面,把她從現在的家接出來。先和兒子、閨女見了個面,姐倆又和他爸溝通一下,前夫很歡迎她回來。
上周,鄰居回到了離開二十多年的家。她對自己的孩子心存愧疚,直說不如不走這一步(改嫁)。
1、找老伴兒,就是給人家當免費的保姆,自己辛苦大半輩子了,不想再侍候人了。
2、找老伴兒,不是找了一個老頭兒,還有老頭兒背後的一家子,人家子女對霸佔他們母親位置的女人,心懷芥蒂,不好相處。老了,還要去受氣,誰願意?
3、走出這一步之後,很有可能就和自己原來的家庭斷裂了。如果,生活的不好,就沒有了退路。
就像我的鄰居,嫁給現在的老頭兒二十多年了,沒有感情也有親情了吧,可是,也沒能善終。更何況,老了突然融入一個新的家庭,很難。
1、有的老年婦女,特別是農村的老人,沒有收入,老伴兒去世後,生活困難,想找一個老伴兒,能保證基本的生活所需。
2、有的老人,老頭兒去世了,兒女不孝,特別是,很多老人和兒媳婦關係不好,家裡沒有容身之地,不得不,再找一個老伴兒,有個棲身之地。
3、也有的老人,子女不在身邊,漫漫長夜的孤獨感,吞噬整個身心,想找個作伴兒的。
不管是哪一種情況,老年婦女再找老伴兒,都不能草率。老年人再婚,不比年輕人,沒有容錯的時間和條件。
1、要考慮與對方在個性、情趣、生活習慣、飲食、愛好等方面,是否相投相合
要綜合考慮到性格、文化修養、勞動愛好等諸多方面。兩個性格不合的人,雙方人品都不錯,但就是家庭生活不融洽,原因往往就在於情趣愛好,以及處理日常生活小事的衝突上。
老年人半輩子的性格、習慣都已經是身體的一部分,不能輕易改變。再婚之前,一定要多方面、多渠道進行了解和溝通。
2、要有正確的再婚動機
老人再婚原因或為孤獨冷寂,或為料理生活,或為改善條件等等,孰是孰非,因各人情況不同,很難評說。但是,思想感情的一致,應當是重要條件。
當然,對婚後的家務勞動、經濟關係、住房等實際問題,也應慎重考慮。
但如果單純考慮經濟、住房家務,就有失偏頗,本末倒置了。個別老人為解決子女的結婚用房,不惜犧牲自己的晚年幸福,草率地與他人結合,更不可取。
3、應充分考慮對方的經濟條件
家庭生活離不開經濟。老人在擇偶再婚時,不僅要了解對方的經濟收入情況,還要了解對方的經濟收入情況的安排,全面分析衡量。
現實生活也證實:了解清楚對方的經濟情況,如實地告知自己的經濟情況,是牢固地建立、維繫家庭關係的基礎之一。
各方麵條件都匹配,生活幸福的再婚婦女,也有很多。
同學的姐夫前幾年癌症病逝,得病的幾年,花光了家裡所有的積蓄,還欠了十來萬快錢的外債。
姐夫得病的幾年,姐姐也熬得心力憔悴,姐夫走了,她深受打擊,好像一下子沒有了寄託。三個女兒都已經出嫁,抽空回娘家來陪著媽媽,但是,有的孩子需要照顧,有的也需要出去打工掙錢。不可能,天天回來。
同學跟姐姐和外甥女商量,決定給姐姐找一個老伴兒,有退休金、品行好、沒有家庭負擔的。
她讓同學們給留心一下,正好有個同學哥哥的戰友,喪偶,從水利局退休,一兒一女都已經結婚,老人有樓房自己單住。雙方也算知根知底,兩個人談了不到半年,決定結婚。
現在,姐姐從農村住到了城市,不再為生活發愁。看她每天在快手上發的小視頻,就能看出她現在心情很舒暢。
有時是新買了一盆花,從視頻中可以看出來,屋子收拾的窗明几淨,很溫馨;有時是老兩口在公園遊玩;有時是跳廣場舞的視頻;時不時還有兒女、孫子孫女過來看望他們的畫面。
同學都說姐姐現在精神頭兒足了,好像年輕了幾歲。
其實,生活中個人道路的選擇沒有對錯,只在於是否適合自己。不管是選擇再婚還是一個人生活,只要自己覺得舒心,順心隨意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