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工商時報消息:年輕人中間現在流行著一首《半糖主義》。印象中,通俗歌曲大都是些聲嘶力竭的「情」與「愛」,聽上去很刺激,而《半糖主義》同樣是有關情愛的,吸引我的則是那叫人感到有些似懂非懂的題目。
琢磨琢磨它的歌詞,一下子明白了什麼是「半糖主義」:我要對愛堅持半糖主義,永遠讓你覺得意猶未盡,若有似無的甜才不會覺得膩;我要對愛堅持半糖主義,真心不用天天黏在一起,愛得來不易要留一點空隙,彼此才能呼吸,愛得來不易不要讓我不能呼吸,有多少溫柔何必一次就用盡……也許每天形影不離你反而會沒有興趣,愛的秘訣就是保持剛剛好的距離,真的愛放開了手也不會隨風去,真的愛心意相通,何必太多甜言和蜜語。
一直以為,「愛得死去活來」、「讓我一次愛個夠」、「過把癮就死」那種,是青年男女們的最愛,不知道他們也與時俱進,現在已步入了「半糖主義」的新境界。
其實,「半糖主義」在日常生活中早已深入人心,許多人語言表達的慣常方式就是,說一半,留一半;而祖輩的諄諄教導乃是,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不知道是祖訓的魔力,還是環境的壓力,有些人說話在當事人面前可能是虛偽的一半:啊呀,你的這身打扮真年輕、漂亮;在當事人背後則是真實的另一半:她已是半老徐娘,還裝什麼嫩……不僅如此,某些人在領導面前往往是虛偽的一半,在同事面前則是真實的另一半;在同事面前可能是虛偽的一半,在家人、朋友面前則是真實的另一半;在臺上往往是虛偽的一半,在臺下可能是真實的另一半;在職時往往是虛偽的一半,退位後卻開始是真實的另一半……我謂之「半句話主義」。
「半句話主義」也出現在廣告裡。商場的大字醒目標語上寫的是,買500送400。你看了能不動心嗎?可是人家還留了一半,以小字註明:解釋權歸本商場。他怎麼解釋呢?送的400是4張100元的抵用券,分屬服裝、鞋帽、化妝品和日用百貨等四個櫃檯,抵用券一月之內使用有效,而且不可找零———這不明擺著引誘你再去消費嗎?但是人家絕不一語道破他們促銷的本義,不留下那半句,你還能被忽悠嗎?
「半句話主義」更出現在報告裡。中國式的報告,開頭的套路一般是:「在××的領導下,在××的關心下,在××的直接支持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報告者其實心裡想說的可能是,「主要是本人(本部門)的辛苦努力」,可是你在公開
場合不那麼「幾下子」,別人會樂意嗎?以後還想不想做事了?報告的正文部分,成績的歸納往往添加了一半,而問題的總結卻常常隱藏了一半。欲知真實、客觀的情況,惟有臺下、背後可以聽到完整的分解。
「半句話主義」還出現在新聞裡。一些報導往往只不過是事實的片段,記者、編導們有時迴避、捨棄、刪減了某些真實的細節與觀點,字裡行間每每有弦外之音、潛在之詞,給人太多想像的空間。電視界一位當紅的記者,在追蹤報導某一重大舊聞事件時,我從她參與製作的一檔節目裡,從她接受某個平面媒體記者的獨家專訪裡,從她個人博客的率真文字裡,看到了3個不同的「她」,3個真實程度不同的「她」。
距離產生美,空隙產生愛,不僅是男女之情需要「半糖主義」,同事、朋友、鄰居之間的人際交往也需要「半糖主義」,有時不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半句話主義」,聽上去很美,它往往表現為「藏而不露」、「猶抱琵琶半遮面」、「顧左右而言他」,從表達方式上看,可能有含蓄美、朦朧感、神秘性、陌生化,但是,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在大是大非、大善大惡、大真大假面前,「半句話主義」卻有可能貽害無窮,會葬送誠信、踐踏原則、誤導視聽。
在一個健康、寬鬆、和諧的社會環境裡,「半句話主義」可以允許它有存在的空間,但是,它不應當成為集體無意識的表達技巧,也不應當上升為一種處世哲學、生存智慧。(周雲龍)
責編:薛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