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時候,大概是幼兒園,或者是再小一點,老師會教我們要對別人好好的說再見。
「再見。」
「明天見。」
那個時候的我們總是會揚起大大的笑臉,相信著這一句再見就是是明天再見,明天和老師和小朋友們再次相見。
1
隨著年齡的增大,漸漸覺得很多問題與其說是沒有答案,不如說是根本沒有人會問這個問題。究竟是因為問這個問題會顯得我們比較蠢,還是因為這個問題是不被允許問的?
這時候我就會想,我們為什麼要念舊呢?
「有一天你會發現,現在的一切不會是你的一場夢,你從夢裡醒來,窗外晴空萬裡,身邊是你的高中同學,一切還是那麼的乾淨,不曾改變。」這句話不論是人人網(校內網)的時代還是微博傳播的時代都被許多人轉發,曾看見過它很多次,卻始終不明白大家念念不忘高中生活的原因。
真的是因為高中生活乾淨明媚沒有一絲烏雲,讓人總是嚮往,還是因為我們隨波逐流的活到了現在,卻沒有好好的和過去告別?
大概正因為有一部分停留在過去,我們才會想要回到過去。
像是初戀、像是第一次得老師的表揚、像是滿足某個重要的人的期待。有一部分確確實實地留在那裡了,而我們還沒能成長到和它好好說一聲再見。
所以生活到底是什麼?
《百年酒館》
2
每次說到去大城市,我們用的詞語都是去,然後再在春運來臨時鋪天蓋地地渲染著「回家」。
為什麼我們執著於回去?而又為什麼我們還是要選擇離開?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家,還是一個可以只屬於我們自己的地方,能讓我們看看過去的自己的地方?
在家裡,有一部分是我們不會帶到社會上去的,我不知道那是什麼,但我確定有那種東西。那種每個人未必能好好說出口的,屬於自己的,也屬於回憶裡的東西。懷念也好、情懷也好、過去也好,那是一個只屬於個人的東西,使每個人成為自己的東西。
可成長之後,我們還是要學會去放下它,走出家門、離開親人、揮別曾經的朋友和自己,去努力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人。即使如此在心裡的小小角落又不想完全和它分開,所以需要「回去」。
正因為說了再見。
所以想要再回去見面。
3
「法國人有一種說法可以形容這種感覺。那幫雜種對什麼都有個說法,而且說得總是那麼貼切。說一聲再見,就是死去一點點。」
看到《漫長的告別》裡的這句話的時候,我才想明白了一些事情。
因為我們不想讓自己的一點點死去,儘管我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雖然這本書寫的東西其實還蠻多的)
看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才明白,說再見也是很難的,不僅艱難還會遺憾。而且很多事當你相信什麼便製造出了與現實不同的那個現實。
所以,我們沒辦法好好的說一聲再見。
因為我們還沒有成長到可以好好面對每一次離別,面對自己心裡每次說下再見時死掉的那一點點。
不過為什麼一定要面對呢?
4
商業上總是會使用集體懷舊這種方法讓我們勾起共同記憶,讓我們乖乖地為商品掏錢。問題是,我們買的到底是什麼?
我們喜歡的不一定是初戀,而可能是是青澀初戀時惴惴不安顫抖的手;我們想回到的不是過去,而也許是過去那個會因為運動會獲得了第一名而自豪很久的那個自己;我們沒能帶走的,也就說不定是成長之前曾經在某個階段的那個自己。
我們不想和自己說再見,因為還不願意讓心裡的那一點點死去;因為我們還有某些部分,並不想成為大人。
6
說一聲再見,就是死去一點點。
那如果永遠都不說再見,如果不做出選擇,是不是真的就如猜火車開頭的臺詞所言能保存所有的可能呢?其實我們是有答案的,所有的可能同時存在,選擇不選擇這件事情,是不能持續下去的。
你還記得小時候老師教你什麼嘛?
要好好和別人打招呼,認真地說再見。
「再見。」
「再見。」
小時候的我們相信明天就會相見。
可是後來,畢業儀式上的再見、離鄉前的再見、離開公司的再見。都就不再有再見了。
那一聲聲再見,變成了無法回頭的選擇。
所以再後來,連再見都不想說了。
但可能,我們只是來不及好好說再見吧。
「再見。」
「再見。」
但和你說下這句再見的時候,還是想要和你再見。
就好像是「我想吃掉你的胰臟。」那句話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