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胡同到法國巴黎,不論嫁給哪國人,婚姻幸福的秘訣都一樣

2020-11-11 童書媽媽三川玲


童書媽媽寫在前面:

四年前,亞星嫁給了相識十二年的法國老公,如今一家三口在巴黎生活。

「法國人浪漫吧?!」「文化差異會導致很多衝突吧?」……

聽說她嫁給了法國人,身邊的朋友總是好奇地打探。

然而,在她看來,異國婚姻並沒有多少不同,維繫好家庭和婚姻的「秘訣」其實都是相通的。

今天的文章中,遠嫁法國的亞星,分享了她異國婚姻中的故事與相處之道。


撰文/亞凡


十二年前,我交往了一個法國男朋友,四年前我和他正式領了結婚證,兩年前我們帶著女兒從北京移居巴黎。

我的很多朋友對異國婚姻充滿好奇,覺得文化差異那麼大,會不會存在很多分歧呀?

其實,我們的婚姻生活跟大多數家庭一樣,簡單平凡,沒經歷過什麼大風大浪。

我一直認為,維繫好家庭和婚姻的「秘訣」都是相通的,和國籍、地域沒太大關係。只不過文化差異越大,越需要彼此的包容和體諒。

在這幾年平平無奇的家庭生活中,我倒也總結出一些夫妻的相處之道,希望和大家共勉。

可以沒婚禮沒鑽戒

但不能沒有細水長流的「浪漫」

人們都說法國人很浪漫,但其實我們結婚,既沒有感人的求婚場面,也沒有婚禮鑽戒、更沒買車買房,連雙方家長都沒正式見面談過婚事。

整個結婚過程可以說是「赤裸裸」的裸婚了。最有儀式感的事,也就是我們領完結婚證,在家附近的什剎海邊,迎著落日、舉著結婚證自拍一張合影。

照片裡的我,挺著圓圓的肚子,裡面是快要出生的女兒。我們把這張「三人」合影分別發給了中國和法國的家人,就算是「完婚」了。

我覺得結婚最重要的是要讓兩個人感到輕鬆快樂,我從小也沒有那種一定要穿婚紗嫁王子的少女夢,所以「一切從簡」反而是我和先生一致的決定。

但在我看來,我先生還是非常懂 「浪漫」的人。我覺得大部分的法國人都是這樣,「浪漫」是他們細水長流的日常,是一件不必在外人面前炫耀的私事。

▲疫情居家隔離,爸爸種花,女兒玩兒泥巴。

在我們異地戀的時候,他會每天寫很長的郵件講述當天的生活;在我們結婚後,他仍會在工作間隙對我噓寒問暖;我想和他聊天時,他不管多忙都會停下來,認真聽我說話。這樣微小的「浪漫」,相戀的十幾年都沒變過。

我先生從沒在情人節送過花,因為他覺得那只是個商業的節日,他會在任何想表達愛意的時候送我花。

比如,他去市場買菜,看到當日的玫瑰很美,就買回來送我,還順便說一句:「親愛的,謝謝你今天又給我做好吃的午飯。」

法國人的「小情話」是說來就來的,我覺得這在婚姻中尤其受用,感覺每天都是被感謝、被讚美的。

而且據我觀察,身邊的法國夫妻也都會經常對配偶說「謝謝你」之類的話,對他們來說,愛人對你的照顧和愛不是理所應當的,應該時常心存感激。這應該也是我們中國傳統中理想的「相敬如賓」的夫妻關係吧。

另外,我們還會刻意在生活中安排一些小儀式感。

比如,我很喜歡早餐吃法國的牛角麵包,但由於熱量太高每天吃又怕長胖,所以我們就規定每周一是「牛角麵包日「,這天的早餐我會按酒店規格準備,有種為迎來新一周慶賀的感覺。

我們也會偶爾把孩子送到爺爺奶奶家,然後精心打扮一番「逃」出去約會,儘管有時就是吃個晚飯,沿著塞納河散個步,但每次都像是重溫戀愛時光。

▲塞納河散步時拍的,隨處可見的戀人們。

我覺得夫妻間的浪漫,有華麗的形式固然也好,但最重要的還是要走心,保持那種細水長流的溫情。

兩個人互相扶持、互相掩護

才能打好「家庭保衛戰」

很多男人不會照顧孩子,也是因為妻子不放心把孩子交給他。而我覺得,一個人過度承擔家庭責任,就會造成很多隱藏的矛盾。夫妻本應該共同分擔家務,這樣也有助於互相體諒。

在照顧孩子方面,我家的分工合作就挺默契的。女兒出生後的前三個月,我主要就是餵奶,其他時候幾乎都是我先生在照顧孩子。

由於他在大家庭長大,以前就經常幫忙照顧他哥哥姐姐的孩子們,所以面對小寶寶的時候,他完全沒有我那麼慌張。

看他「全能奶爸」的樣子,我還逗他說:「你是不是已經養了好幾個孩子藏在法國,沒告訴我?」

女兒兩個月大的時候,由於腸絞痛半夜總是哭,我先生就抱著她在客廳一邊聽音樂一邊轉著圈跳舞,經常一跳就是兩三個小時,寶寶只有這樣躺在他懷裡才會安靜,而我也可以好好補充睡眠。

現在女兒四歲了,特別擅長芭蕾舞那樣的一直旋轉跳,還說長大要當芭蕾舞演員。我先生總是很自豪地說:「這都是當年我抱著她熬夜訓練出來的!」

但是我的脾氣比他溫和很多,也更有耐心。有時他會把女兒訓得嚎啕大哭,我聽到形勢不妙,就會立刻出面援救,把正在氣頭上的孩兒她爸「替換下場」,由我來一邊安撫孩子的情緒,一邊繼續給她講明道理。

用這樣的方法,往往沒幾分鐘,孩子和她爸就都冷靜下來了,然後又重新抱在一起,父慈子孝一片祥和。

有一次女兒還畫了一幅好多愛心的畫,送給她爸爸說:「爸爸,我把這幅畫掛在你的床頭,下次你再生氣,就回臥室看看我送你的畫,想想我有多愛你,然後自己冷靜一下。」

▲女兒送給爸爸的「愛心」畫。

其實在法國,男人照顧孩子也非常普遍。周末在公園裡,我經常會看到一半以上是爸爸帶孩子在玩。這可能也是因為法國人一般都是多子女家庭,平時妻子照顧幾個孩子很辛苦,丈夫不工作時就會多分擔一些。

我覺得家庭分工就是誰勝任什麼就幹什麼,如果遇到兩個人都不會的事,要麼就勞務外包,要麼就兩個人一起學。

比如這次疫情隔離期間,我和先生一起跟著視頻學包餃子。我們還特別約定,他學揉面,我學擀皮、和餡兒,最後我們倆一起包。我開玩笑說:「以後必須有你在,我才能吃到餃子了!「

▲疫情期間,一家人學包餃子

現在很多夫妻開始互稱「隊友」,我覺得就特別貼切,兩個人互相扶持、互相掩護,才能打好「家庭保衛戰」。

別總想改變或控制對方

要找到雙方都舒服的平衡點

記得我剛懷孕的時候,曾和先生大吵了一架。僅僅是因為我那時候開始養身體,周圍朋友也不敢晚上約我出去聚會了,而我先生卻還跟平常一樣,周末瀟灑地和朋友吃吃喝喝。

一天晚上他又聚會回來有點兒晚,我就突然火冒三丈:「以後你十點前必須回家,周末不能和朋友聚會!」

其實我當時也很委屈,為什么女人懷孕了就要困在家裡,而男人完全不受影響,繼續逍遙自在?

我先生見我發火,也絲毫沒有要哄我的意思:「我又不是小孩兒,你為什麼要限制我?你要覺得在家無聊,也可以出去找朋友呀!」

也許是孕期荷爾蒙作祟,我們平時很少吵架,那次算是很激烈的一次。

最後,還是我先生讓我冷靜下來,心平氣和地幫我尋找解決辦法:

「首先,不是懷孕了就沒有自己的生活,你還是可以約朋友出去散心;其次,如果你覺得劇烈的活動不適合現在做了,那你就約寫書法的朋友去練練字,約會瑜伽的朋友做做孕期瑜伽;再有,不要讓孩子過度幹擾我們正常的生活,我們需要慢慢調整和適應。」

我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那次爭吵以後,我開始調整自己的心態,周末他出去見朋友也會帶上我,最後整個孕期過得非常順心。

其實,「總想改變對方」是我們很正常的反應,從戀愛開始我們就總愛說「你愛我就得聽我的!」,甚至擇偶標準也是」找個對我百依百順的人」。

但這都是很自私的想法,有人能哄你一時,卻沒有人能哄你一世,婚姻這場馬拉松,我們得找到讓彼此都覺得舒服的平衡狀態。

又比如,當年我家法國人就非常執著地要住老北京胡同裡的小平房,覺得那才是真正的北京。我不同意,他就自己騎著小摩託車走街串巷地找中介。

有一次帶我們看房的中介小哥,還偷偷問過我:「你怎麼不跟老公回法國住大城堡去呢,還在這破胡同裡租房子?」問得我哭笑不得,也是一肚子的苦水呀。

最後終於找到了一個翻新過的平房小複式,我才勉強妥協,反正讓他體驗一下胡同生活,大不了一年後再搬回樓房去。

但最讓我崩潰的是,剛搬進去的時候,家裡的廁所沒有完全改造好,我們還是要去胡同裡的公用廁所。我也只能想著,當年我的女神王菲不是還為了愛情住過胡同、去過公用廁所嘛。自我安慰後,我也勉強接受現實了。

而我先生非常熱愛胡同裡的生活,沒過多久我就發現,胡同裡很多鄰居都和他挺熟絡,見面總和他打招呼,而且我先生還知道他們各自的職業和家庭狀況。

我很好奇地問他,「什麼時候你認識這麼多鄰居?」他就特得意地說:「在公用廁所聊天認識的呀!男廁所裡可熱鬧了,有聊天的,有看報紙的,還有聽廣播的!」

今年春節回北京時,我們故地重遊,去了曾經生活過的胡同。

漸漸地,我也發現住胡同的各種樂趣。比如街坊四鄰關係特別親,經常互相送點兒自家種的菜,有空就串串門兒,彼此之間像親人一樣,我也似乎找回了在胡同長大的童年生活。

胡同裡的鄰居們,除了老北京人,還有很多外來打工的合租戶。我家旁邊的一戶鄰居就是幾位在市場賣魚的小商販,每周我去市場買菜都要光顧他們的生意。

有一次我在胡同裡正巧遇到了同樣要出門的「賣魚哥」,在他無比熱情地邀請下,我搭上了他運魚的三輪車一起去市場。

一路上,「賣魚哥」操著極其濃重的鄉音,和我聊著他在大城市的苦悶,我連猜帶蒙地了解到,他是跟著表哥剛來北京打工的,他並不喜歡這裡人那麼多、物價那麼貴,還總是有霧霾,等賺到了錢他還是想回老家蓋大房子娶媳婦兒。

至今我還記得,他那輛電三輪車開得比旁邊堵著的轎車都快,迎著風能聞到陣陣的魚腥味兒。那一刻我似乎能理解他背井離鄉的那份惆悵。

很神奇的是,自從我們來法國後,每每回憶起在國內的生活,這段住胡同的時光反而是我們倆都認為「最浪漫」的生活。我也總是告訴女兒,她出生在北京的胡同裡,給她講那些熱情善良的鄰居們,女兒總會聽得很入迷。

夫妻一起生活,適當的妥協是必要的,不能成為彼此的牽絆。我先生就經常說:「我希望你和我在一起,能不留遺憾,一直做自己喜歡的事。」我當然也希望我能讓他的生活不留遺憾。

不怕吵架

但拒絕不溝通的冷暴力

在我的記憶裡,我的父母很少溝通,總是各忙各的。他們從不在我面前吵架,但也沒有任何親密舉動。

直到我大學畢業離開家,他們徹底辦理了離婚。所以在兩性關係方面,我就像我父母一樣,很有主見卻很不會溝通,一遇到矛盾就冷戰,把氣都憋在肚子裡。

但我先生卻完全相反,他家有五個兄弟姐妹,一家七口經常坐在一起,什麼事情都可以拿出來聊,甚至有時候會爭得面紅耳赤,但整個家庭關係非常和睦。

我們從談戀愛開始,他就經常「教育」我:遇到問題一定要溝通,只有說清楚了,問題才能徹底解決。

以前我在英國,他在中國,有時候一吵架我就不接電話,而他就鍥而不捨地要和我吵清楚,甚至有一次他充了兩張高額的國際電話卡,拉著我吵了一宿,直到把各自的負面情緒都宣洩乾淨才掛電話。

我覺得之所以最終我和他能結婚,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教會了我如何處理親密關係,讓我學會和他保持溝通,在遇到每個問題時都能一起努力把答案及時找出來,雙方心裡都不會積存任何委屈和怨念。

孩子今年放暑假的時候,關於度假問題,我和先生曾爭執過一次。他覺得帶孩子去外地旅遊開闊視野很重要,我反駁說:「法國疫情越來越嚴重了,還出去旅遊不是找死?!」

▲榮軍院前的草坪,疫情隔離大家還是喜歡在草坪上曬太陽。

關於度假,我真的佩服法國人那種自由至上的精神,每天增長的疫情數據完全不會嚇到他們。我先生堅持說「可以找個偏僻人少的城市度假」,我卻覺得「出門就有風險,萬一疫情突然加劇,我們想返回巴黎都難」。

最後越爭嗓門越大,吵得女兒趕忙跑過來大叫著說:「你們是在吵架嗎?你們生氣了嗎?」

我先生也不迴避她,直接向她解釋:「我們不是在吵架,只是想法不同正在溝通。」我們把事情也和女兒講清楚,讓她提提意見。

最後三個人一起討論決定:留在巴黎也可以旅遊,畢竟這裡也有很多我們都沒去過的地方,而且今年沒有外國遊客,難得可以清淨地遊覽很多著名景點。

▲女兒在海邊。

問題解決了,女兒也開心地說:「我們來一個全家的抱抱吧!」這是她發明的一個表達快樂的方式,就是全家用力抱在一起十秒鐘,好像給愛充電一樣。

我們也總是教育女兒:「溝通」是讓別人了解自己需求的最好方式,遇到事情大哭大鬧是沒用的,必須要冷靜下來把自己的想法講清楚。

自從有了女兒,我也總會反觀自己的原生家庭、反思自己在童年時的感受。我希望把那些好的回憶和經歷也帶入女兒的成長中,同時在我這個新的家庭中彌補自己原生家庭的缺憾。

無論關係多麼親密

也要留一釐米的距離

韓愈有首描寫春色的詩: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我覺得形容夫妻關係也很合適,遠看和和美美,近看卻還是留有距離,這個距離就是一些不能觸及的原則性矛盾。

在我們家,原則性的矛盾幾乎都是政治話題。是不是聽起來很可笑?夫妻之間還有政治性矛盾?而我是認真的!我們屈指可數的幾次嚴重的爭吵一半都是政治話題引起的。

記得大概十年前,我們因為一個政治話題,甚至連絕交的話都說出來了。

可事後冷靜想想,歷史多半是為政治服務的,中西方的觀點難免有衝突之處,我們也不是政治家,何必要為了這種話題傷害自己的感情。

從那以後,我們規定再遇到政治性衝突的話題,一定避而不談,以免傷害各自的「愛國之情」。這就是我們的原則性問題。

有人說:最舒服的距離,是熟不逾矩。我深以為然。在我們夫妻之間,就留了這一釐米的距離,留給我們自己保持原則的空間。

結語:

其實對於跨國婚姻,最不容易的是總有一方要遠離故鄉和親人。

當時我剛辦完去法國的籤證,從大使館打車回家,出租司機和我聊天說:「你嫁到那麼遠,父母能放心嗎?我也有女兒,要是我閨女嫁到外地,我可得心疼死!」

當時我突然感到很心酸。這麼多年來,我家人從沒阻攔過我的戀愛和婚姻,所以我也並沒有想過他們的感受。兒行千裡母擔憂,更何況是要飛到地球的另一端呢!

現在,在巴黎我也認識了很多同我一樣嫁到法國的朋友,每當我們聊起未來,都會不禁感慨:「萬一以後父母年紀大了,需要人照顧了該怎麼辦。中國是家,法國也是家,真的不敢多想!」

也有很多高知媽媽,曾經在國內有很好的職業發展,但因為選擇了遠嫁國外,就必須做出很多妥協。

我們從新學習一門語言,重新結交朋友,重新適應社會,而且因為我們還帶著孩子,生活根本不會給我們偷懶和逃避的時間,必須迎難而上。

這就是生活的課題,每個人都要面對。我嫁了個成長背景完全不同的外國人,也許你嫁了個從小青梅竹馬的本地人,但婚姻家庭中的問題還是一樣的。

我是個來闖巴黎的北京姑娘,也許你是個在北上廣拼搏的小鎮青年,但低頭思故鄉的惆悵,和離開舒適圈的考驗也還是一樣的。

我前兩年一直在法國做藝術品經紀人,把中國藝術家的作品推薦到法國來辦展覽, 屬於自由職業的身份。

今年由於歐洲的疫情,原本的展覽計劃都被取消了。但慶幸的是,我在居家隔離時有了更多閱讀和寫作的時間,反而讓我發展出自由撰稿的副業。我現在甚至覺得寫作比做藝術還能給我帶來快樂。

我很享受這種走出舒適圈後,不斷發掘自己潛力的過程。希望我們都能在每一個人生的挑戰中,找到幸福的彼岸。

END


撰文:亞星, 一心嚮往自由生活的雙子座,生了個混血萌娃後,便一心嚮往"自由養娃"的生活。2018年舉家搬到巴黎定居,一邊在歐洲藝術圈闖事業,一邊在巴黎媽媽群聊育兒。

編輯:曉理

相關焦點

  • 從貴族小姐到胡同媳婦:我的北京愛情故事
    範·霍亨多普·米拉(楊米拉) 口述 肖榕 整理自從楊米拉嫁到北京後,在東四四條41號院一住就是近半個世紀。她操一口京味十足、略帶點外國腔的普通話,如果不是因為銀髮碧眼的長相,乍一看和胡同裡的北京老太別無二致。而她和楊寶祿的「北京愛情故事」,幾十年來則在東四四條的這條胡同裡一直被傳為佳話。
  • 3次婚姻都要嫁給外國人,揚言死都不嫁國人的中國女星,現狀如何
    有些人喜歡長的好看的,有些人喜歡性格好的,有些人喜歡高的,每個人對另一半的要求都不一樣,而現在國家開放了,不僅僅是國內人的選擇,還有一些國外留學的也會在留學的過程中受到國外文化的影響,喜歡上外國人。跟外國人結婚,成家。
  • 別傻了,哪有什麼幸福婚姻的秘訣
    你所看到的幸福婚姻,都是別人演給你看的,如果揭開每個家庭的蓋子,都有不能言說的殤。看完《三十而已》,友人如此評價。 錢鍾書老先生曾有高論,大意是如果想看一個人合不合適結婚,可以來一段長途旅行,路上的時間久了,在疲勞和解決問題中,更容易看清對方,清楚的知道對方是不是想遇見的那個人。 婚姻就是一場長途旅行。
  • 話說北京的八大胡同,不僅僅是風月場所
    郭德綱的相聲裡,最喜歡砸掛過去有錢人住的地方非前門外八大胡同莫屬。在北京多如牛毛的胡同裡,八大胡同的標籤只有一個,風月場所。也可以理解為那個時候的紅燈區。所謂的八大胡同是指西珠市口大街以北的百順胡同、胭脂胡同、韓家胡同、陝西巷、石頭胡同、王廣福斜街(現在叫做棕樹斜街)、朱家胡同、李紗帽胡同(現在叫做小力胡同)。
  • 法國成為世界上第14個認可同性婚姻國家(圖)
    4月23日,人們在巴黎市政廳前慶祝議會通過同性婚姻法案。法國政府18日宣布,總統奧朗德已經籤署通過同性婚姻的法律。自此,法國成為歐洲第9個,世界上第14個認可同性婚姻的國家。這項同性戀婚姻法案在法國頗受爭議。4月23日,法國議會通過同性戀婚姻法,但反對這一法律的議員認為,法律中某些條款涉嫌違憲,所以提請法國憲法委員會做出最終裁決。17日,法國憲法委員會宣布,同性戀婚姻法沒有違背法國憲法原則,具有法律有效性。當天,大量抗議者走上巴黎街頭,抗議法國憲法委員會的決定。法國憲法委員會開了綠燈之後,奧朗德在同性戀婚姻法上簽了字。
  • 就在今天,成都IFS交了個法國巴黎「女朋友」
    記者了解到,雙方攜手,將正式共建「國際友好街區」。據悉,這將讓紅星路成為中西部地區首條建立「國際友好街區」戰略關係的街道。巴黎,是世界聞名的浪漫之都,成都,是全國文明的休閒之都。成都與巴黎的牽手,將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 德國佔領下的巴黎,法國女人和德國人搞曖昧,戰後她們下場都很慘
    德國佔領下的法國街頭德國裝甲部隊進入法國德軍跨過凱旋門 凱旋門是拿破崙為紀念1805年打敗俄奧聯軍而修建的,如今卻是德國軍隊跨過凱旋門進入法國,不得不說是極大的諷刺。凱旋門前的德國士兵 二戰前法國修築有強大的防禦工事,耗費數十年投入幾十億法郎修建的馬奇諾防線,號稱不可攻破的防禦工事,沒想到僅僅幾周時間德國就佔領法國,法國軍隊潰不成軍。1940年6月23日,希特勒的軍隊佔領巴黎後,希特勒和阿爾伯特·斯佩爾一同參觀巴黎 德國和法國的仇恨,普魯士統一德國後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稱帝,法國人也多次驅趕日耳曼人。
  • 聊一部老電視劇《洋妞在北京》
    女一號露易絲,有點像法國女演員蘇菲瑪索今天,憑藉記憶回憶一部兒時的電視劇,因為關於這部電視劇的資料在網上能查詢到的也不多。這部電視劇的名字叫做《洋妞在北京》,我記得播出時間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也就是95或者96年左右。電視劇的大概內容是講述了一群來自歐美、日本等多個國家的女孩子在北京留學、工作、生活、戀愛的經歷。
  • 法國同性婚姻法生效一周年 巴黎千餘對夫妻結婚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法國《歐洲時報》4月24日報導,法國同性婚姻法22日已通過一周年,有媒體對這項法律生效後的相關數據做出了一些統計數字,顯示一年間法國同性婚姻狀況呈「繁榮」態勢。2013年4月22日,同性婚姻法被以331票對225票通過,該法律允許同一性別的人結婚。
  • 北京東城區府學胡同小學校長馬丁一
    中國網3月6日訊(記者 閆景臻)由中國網主辦的2014女性教育家論壇今日在北京舉行。此次論壇主題為「用愛孕育未來」。特別邀請有代表性的女性教育家,通過對話的方式,闡述她們在母親和教育工作者雙重身份條件下,如何撐起家庭教育、人才培養、教育改革發展的「半邊天」。弘揚新時代下的女教育家魅力,展示她們在家庭生活、子女教育中的新觀點,呈現當代女教育家在職場中的領袖風採。
  • 北京胡同裡的愛情,荷蘭女孩嫁給了中國工人,年老依舊青梅竹馬
    ,二人都心照不宣,兩個人的愛情就這樣在北京的胡同裡度過了深秋。而米拉與他有一樣的思想,她希望自己能夠賺錢回到中國,與楊寶祿一起幸福生活,於是她除了在本來的郵電局上班外,還找了餐廳的工作,晚上在那裡打工賺外快。
  • 婚姻幸福的秘訣:輪流做天使!
    她和他都是影片的主角。年輕的他們有許多共同的語言:戲裡的角色、青春、生活,喜歡吃的食品、喜歡聽的音樂……在電影中,他們一次次演繹著令觀眾潸然淚下的曠世奇戀,短短的幾年之間,她就成了國際巨星。明星都想著怎麼能讓自己更紅,火的時間更長,大多都選擇晚婚。然而她卻在自己紅得發紫而且才20歲出頭的時候選擇了結婚,嫁給了他——三浦友和,並宣布退出演藝圈,甘心在家做一個家庭主婦。
  • 舊北京的「八大胡同」:富人眼中的天堂,少女口中的地獄
    相信有不少讀者朋友在看民國歷史文獻的時候,都會見到「八大胡同」這個地方。可是,關於舊北京的「八大胡同」,其實有好幾種說法。但比較普遍的,還是王廣福斜街(今棕樹斜街)、陝西巷、皮條營(今東、西壁營胡同)、韓家潭、石頭胡同、胭脂胡同、百順胡同和紗帽胡同(今大力胡同)這八條胡同。而這八條胡同,以我們現在的說法,就是叫「紅燈區」。
  • 暗訪老北京「天上人間」 八大胡同前世今生(三)
    舉報 老北京的八大胡同
  • 易中天談婚姻:為什么九成多的國人都對自己的婚姻不滿意?
    調查結果讓人震驚,數據顯示國人對婚姻表示不滿意的人佔比達到91.1%。知名教授易中天先生做客一檔節目談婚姻,為什么九成多的國人都對自己的婚姻不滿意?他給出這樣的答案:婚姻的本質跟愛情無關!男生的體貼入微讓她決定嫁給他。
  • ...浪漫·成都與巴黎詩歌雙城會 | 法國詩人伊馮-勒芒:視杜甫為知己
    談起成都的歷史文化,以及自己喜歡的中國詩人,勒芒聊性大發,在他眼裡,成都和巴黎有許多共同之處,「兩座城市都有深厚歷史底蘊,也都誕生了不少享譽國際的文學家,而且成都人和巴黎人的飲食文化都很發達。」1953年,伊馮-勒芒生於法國布列塔尼,1974年出版第一本詩集《生命》之後,全身心投入到詩歌事業當中,寫作和朗誦幾乎成了他的「職業」。
  • 巴黎這家頂級餐廳的後廚全講粵語,背後有怎樣的故事?
    探秘巴黎香宮餐廳:「巴黎燒味王子」傳承的是廣州手藝在巴黎香格裡拉酒店三樓,一扇紅色中式屏風格外喜氣,那就是香宮餐廳的前臺。年僅38歲的李森是這家世界頂級粵菜餐廳的「掌門人」,他看起來年輕帥氣,充滿活力,少了點傳統大廚的煙火氣,卻充滿了銳意創新的活力。他出身普通家庭,從廚師學校畢業後,曾被派到香港迪斯尼煮義大利麵,差一點去賣熱狗,後來輾轉在香港、崑山、天津、北京工作。
  • 法國檢察官調查一對男同性戀者婚姻的合法性
    新華網巴黎6月8日電 據此間媒體8日報導,法國西南部波爾多市貝格勒鎮長為一對男同性戀者舉行婚禮後僅兩天,波爾多地方檢察官7日便開始對這一婚姻的合法性展開調查。  檢察官貝特朗·洛澤表示,法庭將傳喚31歲的貝特朗·沙爾龐捷和34歲的斯特凡·沙潘出庭參加聽證會。這對新人的律師卡羅琳·馬卡裡說:「我不感到驚訝。
  • 與這些北京胡同有關,一起來看看
    拉皮條這個詞彙大家可能都知道是什麼意思,通常是貶義的。從過去的介紹不正當男女關係引申為指依靠不正當手段和關係,暗中拉攏,從事見不得光的交易。但這個詞彙是怎麼來的?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它與這條胡同有關。東壁營胡同和西壁營胡同在明、清的時候叫做皮條營胡同。
  • 北京東城婚姻介紹所大全
    1.北京家邦禮儀服務中心(北京市東城區和平裡東街十一號410室)  2.北京情人島婚介服務有限公司(北京市東城區東四三條65號)  3.北京相約你我婚姻介紹中心(北京市東城區和平裡東街交林夾道5號201室)  4.北京宇喬婚姻服務中心(北京市東城區沙灘北街甲31號)  5.北京今遇良緣婚姻介紹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