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媽媽寫在前面:
四年前,亞星嫁給了相識十二年的法國老公,如今一家三口在巴黎生活。
「法國人浪漫吧?!」「文化差異會導致很多衝突吧?」……
聽說她嫁給了法國人,身邊的朋友總是好奇地打探。
然而,在她看來,異國婚姻並沒有多少不同,維繫好家庭和婚姻的「秘訣」其實都是相通的。
今天的文章中,遠嫁法國的亞星,分享了她異國婚姻中的故事與相處之道。
撰文/亞凡
十二年前,我交往了一個法國男朋友,四年前我和他正式領了結婚證,兩年前我們帶著女兒從北京移居巴黎。
我的很多朋友對異國婚姻充滿好奇,覺得文化差異那麼大,會不會存在很多分歧呀?
其實,我們的婚姻生活跟大多數家庭一樣,簡單平凡,沒經歷過什麼大風大浪。
我一直認為,維繫好家庭和婚姻的「秘訣」都是相通的,和國籍、地域沒太大關係。只不過文化差異越大,越需要彼此的包容和體諒。
在這幾年平平無奇的家庭生活中,我倒也總結出一些夫妻的相處之道,希望和大家共勉。
可以沒婚禮沒鑽戒
但不能沒有細水長流的「浪漫」
人們都說法國人很浪漫,但其實我們結婚,既沒有感人的求婚場面,也沒有婚禮鑽戒、更沒買車買房,連雙方家長都沒正式見面談過婚事。
整個結婚過程可以說是「赤裸裸」的裸婚了。最有儀式感的事,也就是我們領完結婚證,在家附近的什剎海邊,迎著落日、舉著結婚證自拍一張合影。
照片裡的我,挺著圓圓的肚子,裡面是快要出生的女兒。我們把這張「三人」合影分別發給了中國和法國的家人,就算是「完婚」了。
我覺得結婚最重要的是要讓兩個人感到輕鬆快樂,我從小也沒有那種一定要穿婚紗嫁王子的少女夢,所以「一切從簡」反而是我和先生一致的決定。
但在我看來,我先生還是非常懂 「浪漫」的人。我覺得大部分的法國人都是這樣,「浪漫」是他們細水長流的日常,是一件不必在外人面前炫耀的私事。
▲疫情居家隔離,爸爸種花,女兒玩兒泥巴。
在我們異地戀的時候,他會每天寫很長的郵件講述當天的生活;在我們結婚後,他仍會在工作間隙對我噓寒問暖;我想和他聊天時,他不管多忙都會停下來,認真聽我說話。這樣微小的「浪漫」,相戀的十幾年都沒變過。
我先生從沒在情人節送過花,因為他覺得那只是個商業的節日,他會在任何想表達愛意的時候送我花。
比如,他去市場買菜,看到當日的玫瑰很美,就買回來送我,還順便說一句:「親愛的,謝謝你今天又給我做好吃的午飯。」
法國人的「小情話」是說來就來的,我覺得這在婚姻中尤其受用,感覺每天都是被感謝、被讚美的。
而且據我觀察,身邊的法國夫妻也都會經常對配偶說「謝謝你」之類的話,對他們來說,愛人對你的照顧和愛不是理所應當的,應該時常心存感激。這應該也是我們中國傳統中理想的「相敬如賓」的夫妻關係吧。
另外,我們還會刻意在生活中安排一些小儀式感。
比如,我很喜歡早餐吃法國的牛角麵包,但由於熱量太高每天吃又怕長胖,所以我們就規定每周一是「牛角麵包日「,這天的早餐我會按酒店規格準備,有種為迎來新一周慶賀的感覺。
我們也會偶爾把孩子送到爺爺奶奶家,然後精心打扮一番「逃」出去約會,儘管有時就是吃個晚飯,沿著塞納河散個步,但每次都像是重溫戀愛時光。
▲塞納河散步時拍的,隨處可見的戀人們。
我覺得夫妻間的浪漫,有華麗的形式固然也好,但最重要的還是要走心,保持那種細水長流的溫情。
兩個人互相扶持、互相掩護
才能打好「家庭保衛戰」
很多男人不會照顧孩子,也是因為妻子不放心把孩子交給他。而我覺得,一個人過度承擔家庭責任,就會造成很多隱藏的矛盾。夫妻本應該共同分擔家務,這樣也有助於互相體諒。
在照顧孩子方面,我家的分工合作就挺默契的。女兒出生後的前三個月,我主要就是餵奶,其他時候幾乎都是我先生在照顧孩子。
由於他在大家庭長大,以前就經常幫忙照顧他哥哥姐姐的孩子們,所以面對小寶寶的時候,他完全沒有我那麼慌張。
看他「全能奶爸」的樣子,我還逗他說:「你是不是已經養了好幾個孩子藏在法國,沒告訴我?」
女兒兩個月大的時候,由於腸絞痛半夜總是哭,我先生就抱著她在客廳一邊聽音樂一邊轉著圈跳舞,經常一跳就是兩三個小時,寶寶只有這樣躺在他懷裡才會安靜,而我也可以好好補充睡眠。
現在女兒四歲了,特別擅長芭蕾舞那樣的一直旋轉跳,還說長大要當芭蕾舞演員。我先生總是很自豪地說:「這都是當年我抱著她熬夜訓練出來的!」
但是我的脾氣比他溫和很多,也更有耐心。有時他會把女兒訓得嚎啕大哭,我聽到形勢不妙,就會立刻出面援救,把正在氣頭上的孩兒她爸「替換下場」,由我來一邊安撫孩子的情緒,一邊繼續給她講明道理。
用這樣的方法,往往沒幾分鐘,孩子和她爸就都冷靜下來了,然後又重新抱在一起,父慈子孝一片祥和。
有一次女兒還畫了一幅好多愛心的畫,送給她爸爸說:「爸爸,我把這幅畫掛在你的床頭,下次你再生氣,就回臥室看看我送你的畫,想想我有多愛你,然後自己冷靜一下。」
▲女兒送給爸爸的「愛心」畫。
其實在法國,男人照顧孩子也非常普遍。周末在公園裡,我經常會看到一半以上是爸爸帶孩子在玩。這可能也是因為法國人一般都是多子女家庭,平時妻子照顧幾個孩子很辛苦,丈夫不工作時就會多分擔一些。
我覺得家庭分工就是誰勝任什麼就幹什麼,如果遇到兩個人都不會的事,要麼就勞務外包,要麼就兩個人一起學。
比如這次疫情隔離期間,我和先生一起跟著視頻學包餃子。我們還特別約定,他學揉面,我學擀皮、和餡兒,最後我們倆一起包。我開玩笑說:「以後必須有你在,我才能吃到餃子了!「
▲疫情期間,一家人學包餃子。
現在很多夫妻開始互稱「隊友」,我覺得就特別貼切,兩個人互相扶持、互相掩護,才能打好「家庭保衛戰」。
別總想改變或控制對方
要找到雙方都舒服的平衡點
記得我剛懷孕的時候,曾和先生大吵了一架。僅僅是因為我那時候開始養身體,周圍朋友也不敢晚上約我出去聚會了,而我先生卻還跟平常一樣,周末瀟灑地和朋友吃吃喝喝。
一天晚上他又聚會回來有點兒晚,我就突然火冒三丈:「以後你十點前必須回家,周末不能和朋友聚會!」
其實我當時也很委屈,為什么女人懷孕了就要困在家裡,而男人完全不受影響,繼續逍遙自在?
我先生見我發火,也絲毫沒有要哄我的意思:「我又不是小孩兒,你為什麼要限制我?你要覺得在家無聊,也可以出去找朋友呀!」
也許是孕期荷爾蒙作祟,我們平時很少吵架,那次算是很激烈的一次。
最後,還是我先生讓我冷靜下來,心平氣和地幫我尋找解決辦法:
「首先,不是懷孕了就沒有自己的生活,你還是可以約朋友出去散心;其次,如果你覺得劇烈的活動不適合現在做了,那你就約寫書法的朋友去練練字,約會瑜伽的朋友做做孕期瑜伽;再有,不要讓孩子過度幹擾我們正常的生活,我們需要慢慢調整和適應。」
我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那次爭吵以後,我開始調整自己的心態,周末他出去見朋友也會帶上我,最後整個孕期過得非常順心。
其實,「總想改變對方」是我們很正常的反應,從戀愛開始我們就總愛說「你愛我就得聽我的!」,甚至擇偶標準也是」找個對我百依百順的人」。
但這都是很自私的想法,有人能哄你一時,卻沒有人能哄你一世,婚姻這場馬拉松,我們得找到讓彼此都覺得舒服的平衡狀態。
又比如,當年我家法國人就非常執著地要住老北京胡同裡的小平房,覺得那才是真正的北京。我不同意,他就自己騎著小摩託車走街串巷地找中介。
有一次帶我們看房的中介小哥,還偷偷問過我:「你怎麼不跟老公回法國住大城堡去呢,還在這破胡同裡租房子?」問得我哭笑不得,也是一肚子的苦水呀。
最後終於找到了一個翻新過的平房小複式,我才勉強妥協,反正讓他體驗一下胡同生活,大不了一年後再搬回樓房去。
但最讓我崩潰的是,剛搬進去的時候,家裡的廁所沒有完全改造好,我們還是要去胡同裡的公用廁所。我也只能想著,當年我的女神王菲不是還為了愛情住過胡同、去過公用廁所嘛。自我安慰後,我也勉強接受現實了。
而我先生非常熱愛胡同裡的生活,沒過多久我就發現,胡同裡很多鄰居都和他挺熟絡,見面總和他打招呼,而且我先生還知道他們各自的職業和家庭狀況。
我很好奇地問他,「什麼時候你認識這麼多鄰居?」他就特得意地說:「在公用廁所聊天認識的呀!男廁所裡可熱鬧了,有聊天的,有看報紙的,還有聽廣播的!」
▲今年春節回北京時,我們故地重遊,去了曾經生活過的胡同。
漸漸地,我也發現住胡同的各種樂趣。比如街坊四鄰關係特別親,經常互相送點兒自家種的菜,有空就串串門兒,彼此之間像親人一樣,我也似乎找回了在胡同長大的童年生活。
胡同裡的鄰居們,除了老北京人,還有很多外來打工的合租戶。我家旁邊的一戶鄰居就是幾位在市場賣魚的小商販,每周我去市場買菜都要光顧他們的生意。
有一次我在胡同裡正巧遇到了同樣要出門的「賣魚哥」,在他無比熱情地邀請下,我搭上了他運魚的三輪車一起去市場。
一路上,「賣魚哥」操著極其濃重的鄉音,和我聊著他在大城市的苦悶,我連猜帶蒙地了解到,他是跟著表哥剛來北京打工的,他並不喜歡這裡人那麼多、物價那麼貴,還總是有霧霾,等賺到了錢他還是想回老家蓋大房子娶媳婦兒。
至今我還記得,他那輛電三輪車開得比旁邊堵著的轎車都快,迎著風能聞到陣陣的魚腥味兒。那一刻我似乎能理解他背井離鄉的那份惆悵。
很神奇的是,自從我們來法國後,每每回憶起在國內的生活,這段住胡同的時光反而是我們倆都認為「最浪漫」的生活。我也總是告訴女兒,她出生在北京的胡同裡,給她講那些熱情善良的鄰居們,女兒總會聽得很入迷。
夫妻一起生活,適當的妥協是必要的,不能成為彼此的牽絆。我先生就經常說:「我希望你和我在一起,能不留遺憾,一直做自己喜歡的事。」我當然也希望我能讓他的生活不留遺憾。
不怕吵架
但拒絕不溝通的冷暴力
在我的記憶裡,我的父母很少溝通,總是各忙各的。他們從不在我面前吵架,但也沒有任何親密舉動。
直到我大學畢業離開家,他們徹底辦理了離婚。所以在兩性關係方面,我就像我父母一樣,很有主見卻很不會溝通,一遇到矛盾就冷戰,把氣都憋在肚子裡。
但我先生卻完全相反,他家有五個兄弟姐妹,一家七口經常坐在一起,什麼事情都可以拿出來聊,甚至有時候會爭得面紅耳赤,但整個家庭關係非常和睦。
我們從談戀愛開始,他就經常「教育」我:遇到問題一定要溝通,只有說清楚了,問題才能徹底解決。
以前我在英國,他在中國,有時候一吵架我就不接電話,而他就鍥而不捨地要和我吵清楚,甚至有一次他充了兩張高額的國際電話卡,拉著我吵了一宿,直到把各自的負面情緒都宣洩乾淨才掛電話。
我覺得之所以最終我和他能結婚,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教會了我如何處理親密關係,讓我學會和他保持溝通,在遇到每個問題時都能一起努力把答案及時找出來,雙方心裡都不會積存任何委屈和怨念。
孩子今年放暑假的時候,關於度假問題,我和先生曾爭執過一次。他覺得帶孩子去外地旅遊開闊視野很重要,我反駁說:「法國疫情越來越嚴重了,還出去旅遊不是找死?!」
▲榮軍院前的草坪,疫情隔離大家還是喜歡在草坪上曬太陽。
關於度假,我真的佩服法國人那種自由至上的精神,每天增長的疫情數據完全不會嚇到他們。我先生堅持說「可以找個偏僻人少的城市度假」,我卻覺得「出門就有風險,萬一疫情突然加劇,我們想返回巴黎都難」。
最後越爭嗓門越大,吵得女兒趕忙跑過來大叫著說:「你們是在吵架嗎?你們生氣了嗎?」
我先生也不迴避她,直接向她解釋:「我們不是在吵架,只是想法不同正在溝通。」我們把事情也和女兒講清楚,讓她提提意見。
最後三個人一起討論決定:留在巴黎也可以旅遊,畢竟這裡也有很多我們都沒去過的地方,而且今年沒有外國遊客,難得可以清淨地遊覽很多著名景點。
▲女兒在海邊。
問題解決了,女兒也開心地說:「我們來一個全家的抱抱吧!」這是她發明的一個表達快樂的方式,就是全家用力抱在一起十秒鐘,好像給愛充電一樣。
我們也總是教育女兒:「溝通」是讓別人了解自己需求的最好方式,遇到事情大哭大鬧是沒用的,必須要冷靜下來把自己的想法講清楚。
自從有了女兒,我也總會反觀自己的原生家庭、反思自己在童年時的感受。我希望把那些好的回憶和經歷也帶入女兒的成長中,同時在我這個新的家庭中彌補自己原生家庭的缺憾。
無論關係多麼親密
也要留一釐米的距離
韓愈有首描寫春色的詩: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我覺得形容夫妻關係也很合適,遠看和和美美,近看卻還是留有距離,這個距離就是一些不能觸及的原則性矛盾。
在我們家,原則性的矛盾幾乎都是政治話題。是不是聽起來很可笑?夫妻之間還有政治性矛盾?而我是認真的!我們屈指可數的幾次嚴重的爭吵一半都是政治話題引起的。
記得大概十年前,我們因為一個政治話題,甚至連絕交的話都說出來了。
可事後冷靜想想,歷史多半是為政治服務的,中西方的觀點難免有衝突之處,我們也不是政治家,何必要為了這種話題傷害自己的感情。
從那以後,我們規定再遇到政治性衝突的話題,一定避而不談,以免傷害各自的「愛國之情」。這就是我們的原則性問題。
有人說:最舒服的距離,是熟不逾矩。我深以為然。在我們夫妻之間,就留了這一釐米的距離,留給我們自己保持原則的空間。
結語:
其實對於跨國婚姻,最不容易的是總有一方要遠離故鄉和親人。
當時我剛辦完去法國的籤證,從大使館打車回家,出租司機和我聊天說:「你嫁到那麼遠,父母能放心嗎?我也有女兒,要是我閨女嫁到外地,我可得心疼死!」
當時我突然感到很心酸。這麼多年來,我家人從沒阻攔過我的戀愛和婚姻,所以我也並沒有想過他們的感受。兒行千裡母擔憂,更何況是要飛到地球的另一端呢!
現在,在巴黎我也認識了很多同我一樣嫁到法國的朋友,每當我們聊起未來,都會不禁感慨:「萬一以後父母年紀大了,需要人照顧了該怎麼辦。中國是家,法國也是家,真的不敢多想!」
也有很多高知媽媽,曾經在國內有很好的職業發展,但因為選擇了遠嫁國外,就必須做出很多妥協。
我們從新學習一門語言,重新結交朋友,重新適應社會,而且因為我們還帶著孩子,生活根本不會給我們偷懶和逃避的時間,必須迎難而上。
這就是生活的課題,每個人都要面對。我嫁了個成長背景完全不同的外國人,也許你嫁了個從小青梅竹馬的本地人,但婚姻家庭中的問題還是一樣的。
我是個來闖巴黎的北京姑娘,也許你是個在北上廣拼搏的小鎮青年,但低頭思故鄉的惆悵,和離開舒適圈的考驗也還是一樣的。
我前兩年一直在法國做藝術品經紀人,把中國藝術家的作品推薦到法國來辦展覽, 屬於自由職業的身份。
今年由於歐洲的疫情,原本的展覽計劃都被取消了。但慶幸的是,我在居家隔離時有了更多閱讀和寫作的時間,反而讓我發展出自由撰稿的副業。我現在甚至覺得寫作比做藝術還能給我帶來快樂。
我很享受這種走出舒適圈後,不斷發掘自己潛力的過程。希望我們都能在每一個人生的挑戰中,找到幸福的彼岸。
END
撰文:亞星, 一心嚮往自由生活的雙子座,生了個混血萌娃後,便一心嚮往"自由養娃"的生活。2018年舉家搬到巴黎定居,一邊在歐洲藝術圈闖事業,一邊在巴黎媽媽群聊育兒。
編輯: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