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蜜禪
01
人常說「寬恕別人,就是放過自己」原諒那些你曾經在乎的並且給你造成過傷害的人,你才能夠真正地從慍怒、憤恨、自我價值感低中走出來,獲得平靜。
寬恕他人,說起來容易,可想要做到卻很難。
為什麼我們很難原諒那些曾經給過我們傷害的人?
著名心理學博士弗雷德·羅斯金在《學會寬恕》一書中說:不滿和怨恨的根源在於不可執行的原則。
02
什麼是「不可執行的原則」呢?
在我們的生活裡,各種各樣的規格構建出我們的社會。在這些林林總總的規則裡邊,有一些規則是可以執行的,而有一些則是不可執行的。
例如「你一定不能騙我」、「男女必須平等」、「伴侶一定忠於彼此」、「父母必須愛孩子」這些都是一些不可執行的原則。
這些原則聽起來很動聽,但是卻難以執行。誠實是做人的基本原則,但是我們沒有辦法要求所有人都對自己誠實;伴侶忠誠是感情的基準,但是我們同樣沒有辦法要求伴侶一輩子都只愛自己一個。
當我們認為事情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可現實卻不是按照我們認為的樣子發生的時候,你便會感到不滿,甚至是憤怒。
03
「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這條原則我們曾經無比地篤定。可是,越長大,你越會發現,父母對孩子的愛也是有前置條件的。
有的孩子想要獲得父母的愛,必須成績好,就如《隱秘的角落》裡的周朝陽;有的孩子因為是女孩,從小就得不到母親的愛,就如《都挺好》裡的蘇明玉。
當你看到其他人的父母都在按照原則愛著自己的孩子,而自己想要得到父母的愛卻需要先付出,或者是付出了也不得到的時候,我們便無法原諒那些破壞原則的父母。由愛生怨,由愛生恨。
04
蘇明玉從小就聰明漂亮,但是她的母親卻對她很冷漠。有好吃先給兩個哥哥,甚至覺得女孩沒有必要上大學,不給蘇明玉買課外輔導,不給她交學費。
一開始蘇明玉覺得是因為自己成績不夠好,自己不夠乖,所以才不討母親喜歡。可最後她發現不管自己怎麼努力,成績有多好,她都無法改變母親對女孩的偏見的時候,最後她放棄了去得到母親的愛。
當你身邊最在乎的人傷害了你,一開始你會像蘇明玉一樣,不會懷疑父母有什麼錯,而是會在自己的身上找問題。先是自我懷疑,然後改變自己主動去迎合對方。
05
如果自己的改變和迎合都無法改變對方的態度,那你便會懷疑是「原則」出了問題。這些原則之所以是不可執行的,是因為他們都沒有體現我們自身的能動性,而把改變的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
所以,弗雷德·羅斯金在《學會寬恕》這本書中告訴我們」寬恕最終需要做的,便是挑戰這些不可執行的原則。「
他告訴我們治癒傷痛的四個寬恕技巧:
1.轉換頻道
2.」感恩「呼吸法
3.內心專注法
4.重新關注積極情感技巧
當你知道自己的感受,知道什麼是錯的,以及向一些值得信任的人去訴說發生的事情,那便是治癒傷痛的開始。
06
如何原諒那個傷害自己的人?先要學會寬恕自己。
寬恕是一種選擇,你可以選擇活在過去的恨裡,也可以選擇原諒過去,原諒自己,勇敢無畏地向前進。
在現實裡,許多遭遇了生活的變故,被傷害、被拋棄的人,之所以無法原諒那個傷害自己的人,其實在我們的內心深處更無法寬恕的是自己。
記得電視劇《香蜜》旭鳳陰差陽錯和錦覓拜了堂,錦覓問旭鳳」你還是不能原諒我嗎?「
旭鳳說」我不能原諒的是我自己,直到今時今日我還一直愛著你。「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談戀愛的時候也是一樣的。當兩個人感情破裂,總會有一個人先放手,而對於被甩的那個人來說,分手說出口的那一刻便是傷害。
明明對方已經不愛了,可是自己卻依然情不自禁地想要去挽回,即便卑微到了塵埃裡。我們恨對方的絕情,更恨自己的不爭氣。
然後陷入回憶裡,尋找自己」不值得被愛「的證據,無法原諒那個不完美的自己。所以,真正的放下,都是從接納那個不完美的自己開始。
07
那麼,如何寬恕自己呢?
《學會寬恕》這本書中將自我寬恕的人群分為四類:
第一類人群:那些未能完成生命中重要的任務,並因此而跟自己生氣的人。
第二類人群:那些認為有必要卻沒有採取行動的人。
第三類人群:那些因傷害了他人而自責的人。
第四類人群:因自我摧殘行為而自責的人。
自我寬恕的具體操作分為九個步驟:
1.確切知道你對自己行為的感受。
2.明白你的目標。
3.認識到每個人包括你自己都會犯錯誤,認識通過彌補過錯和培養出更好的行為方式,可以消除責備和羞愧。認識到你可以改變和放下自己的不滿故事。
4.認識到你的主要痛苦來自你痛苦感情、思想和你現在正體驗到的身體上的不適,而不是你兩分鐘以前或10年前做過的事。
5.當你要求自己一直討人喜歡和能幹時,要認識到這是你的不可知性原則。
6.每當你心煩意亂時,練習放鬆壓力的技巧。
7.如果你傷害了他人或你自己,不要去回顧那個傷害。而是尋找道歉、彌補的方法。
8.欣賞自己的優點。
9.修正你的不滿故事。
08
弗雷德·羅斯金說」寬恕並不意味著忘卻或者否定痛苦的事情曾經發生過。寬恕是一種堅定的確信,即壞的事情再也不會毀掉你今天的生活,儘管它們可能曾經毀掉了你的過去。「
寬恕首先是一種選擇。在我們的心靈遭受了傷害之後,選擇沉湎於過去的痛苦和挫折
會讓我們一直生活在痛苦中,無法自拔。選擇寬恕,則會讓我們的內心獲得寧靜,更快樂更健康地生活。願我們每個人都有勇氣選擇寬恕,寬恕自己,寬恕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