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做事有三種境界:
第一種境界:為了生活,做了很多不喜歡的事;
第二種境界:有了資本,只去做那些喜歡的事;
第三種境界:為了進步,主動去做不喜歡的事。
讓你痛苦的人,往往是你的貴人;
讓你痛苦的事,往往是你最需要提升的地方。
最近,我經常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究竟是什麼東西,讓一個人功成名就?
我想了無數答案,包括:奮發向上,行善積德,努力刻苦等等。
但我都覺得是虛無縹緲,直到有一天,我悟到了這樣一句話:
「主動去做那些讓自己痛苦的事。」
當這句話從我內心傳出,我終於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我終於找到了答案。
美國名校芝加哥大學的一位教授到訪北大時曾提到:
「芝加哥大學對學生的基本要求是:做困難的事,因為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做那些困難的事。」
真正看透這個世界的人,都是在用苦難修行。
古代有一種修行的方式叫做」苦行僧「。
這些僧人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總是主動去忍受常人認為最痛苦的事,如長期斷食,甚至斷水、躺在布滿釘子的床上、行走在火熱的木炭上、忍受酷熱嚴寒等事情。
他們讓自己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樣就可以更快地獲得精神自由和靈魂解脫。
苦行僧被認為是修行的一條捷徑。就是因為和其他修行的人相比,他們在同樣的時間內吃的苦更多、更深。
這些年來,我一直都有一種潛意識,我所能享受的每一份幸福,都是平時修行出來的,是我平時積攢的福報。
一個人是不能平白無故享福的,也就是無功是不能受祿的,否則就是在損自己的福報。
這是我強烈的意識,以至於我每當有一點小成績,都會用同種程度的痛苦抵消掉那種快感。
比如做更加艱苦的身體鍛鍊,逼自己讀更多的書。
我還總結了一個苦難守恆定律:
苦難,是人生的基本特徵。
每一個人一輩子吃苦的總量是恆定的,它既不會憑空消失,也不會無故產生,它只會從一個階段轉移到另一個階段,或者從一種形式轉化成另外一種形式。
你越是選擇現在逃避它,越不得不在未來付出更大代價對付它。
如今這個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都想過上一種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生活,動不動就想環遊世界,動不動就想尋找自由。
其實現在人最大的問題,不是我們越來越浮躁了,而是越來越不願意直面痛苦了。
上帝作為整個宇宙的設計師,他最精巧、最公平的一個設計,莫過於給人類設計了一個這樣的枷鎖:
凡是能讓你「爽」的東西,一定也能讓你「痛苦」;
同樣,凡是讓你痛苦的東西,最後一定能成全你。
比如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寒門出貴子等等。
人生,先苦就後甜,先甜就後苦。
這也是世界的平衡法則。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享樂主義的盛行,人們越來越不願意面對痛苦了。
所有東西都可以送到你家門口,所有服務都可以直接上門,科技發展就是以無限滿足人的享受和欲望為核心邏輯。
如今人們享福太容易了。
吃飯有外賣,購物有網購,這不就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嗎?
出門有約車司機主動來接;長途有高鐵;約會有各種軟體;無聊看抖音裡的表演。
人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各種欲望都被填滿,想嘗試生活的艱辛?
真的沒那麼容易了。
吃苦,正在變成一件奢侈的事情。
在之前那個物質匱乏的時代,窮和苦是連在一起的,沒錢的人就得吃苦。
而現在這個物資過剩的時代,社會已經有足夠能力圈養所有的人了。
即便是沒多少錢的人,也不需要吃苦了,反而會過得更安逸舒適。
天天刷刷短視頻,看看直播和娛樂節目,玩玩遊戲,去拼多多上買買東西,反正也消費得起。
恰恰相反,這個時代卻輪到成功人士開始吃苦了。
因為一個有錢人要想實現財富的保值或增長,必須得主動嘗試很多東西,主動改變自己的很多習慣,甚至主動革自己的命。
要保持進化,日日精進,這就是一種苦,有錢人得付出N倍的努力才能創造和守住自己打下的江山。
過去說的是貧困人家,吃的都是缺衣少糧的苦,而現在即便是最底層的人,也不會為溫飽而發愁了。
而且網際網路時代各種精神產品那麼豐富,遊戲啊,直播啊,娛樂節目啊,應有盡有,可以儘管沉迷,隨便放縱。
未來社會,吃苦不再和物質有關,而是和精神有關。
吃苦的本質是收斂自己人性深處的各種欲望。
長時間為了一件事聚焦和專注,並且放棄的娛樂,放棄的虛榮,放棄的享受,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所忍受的不被理解和孤獨。
其本質是自製和自律的能力,是延長耐性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這些都是精神上的苦。
在未來,成功的人比普通人更需要吃苦。
普通人要想改變命運,唯一的路徑就是「主動去吃苦」。
那麼為什麼很多明知道自己窮困,卻又不想通過吃苦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呢?
最關鍵的原因是:有錢人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不允許他們吃苦。
看看我們身邊吧,各種短視頻、娛樂節目、遊戲等等,讓大家沉浸在各種淺層的刺激裡。
一個個碎片化的滿足讓我們上癮,沉溺其中不可自拔。
由於人性的原因,一個是眼前伸手可得的歡愉和快感,一個是需要用痛苦磨鍊自己的精進過程。
絕大多數人寧可躺在底層的舒適區麻醉自己,也不願意去磨礪自己。
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娛樂圈、遊戲短視頻那麼發達的原因,因為必須讓大多數人把自己多餘的精力消耗掉。
沉醉於各種短暫而刺激的快樂,是消耗一個人精力的最好方式。
知乎上曾有一個問題:
「為什麼大多數人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
有兩個回答獲得了很高人氣。
第一個回答是:
學習的苦需要主動去吃,生活的苦卻不一樣,你躺著不動它自己就來了。
第二個回答是這樣的:
生活的苦難可以被疲勞麻痺,被娛樂轉移,無論如何只要還生存著,行屍走肉也可以得過且過,最終習以為常,可以稱之為鈍化。
學習的痛苦在於,你始終要保持敏銳的觸感,保持清醒的認知和豐沛的感情,這不妨叫銳化。
學習的苦,是枯燥的苦,是短期沒有回報的苦。這種苦看得見,摸得著,誰都不願吃。
生活的苦,是絕望的苦,是長期沒有出路的苦。這種苦看不見,摸不著。
人性使然,我們都選擇吃生活的苦,而避開學習成長的苦,於是最後變得麻木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