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識10年,結婚6年,我跟老公卻已經分居5年了。想到小小的孩子對父親充滿渴望,我真的不忍心打碎他的期盼,告訴他「爸爸媽媽要離婚了」。可是為了孩子不離婚,對嗎?
思慮很久,我覺得「為了孩子不離婚」,是不對的。
晚上孩子問我:「媽媽,爸爸恨你嗎?」
我驚訝的看著他,想了想說:「他不恨我呀。你怎麼這麼問?」
兒子好像很疑惑:「他不恨你,為什麼不回家呢?」
我說:「你為什麼覺得爸爸恨媽媽呢?」
他說:「我還記得你們倆吵架……爸爸好久不回來了,我有點想他。」
我說:「寶貝,爸爸和媽媽吵架是因為我們的意見不一致,就像你想玩而媽媽想讓你學習一樣,只是大家的想法不一樣,不是誰恨誰了。」
兒子似懂非懂的問:「那爸爸為什麼不回來呢?」
我哽住,半天才回答:「因為他要去賺錢呀……賺了錢我們才有能買好吃的、買玩具……」
兒子果然被轉移了注意力,可我的心情卻難以平復了。
高考結束了,不出意外的,各地的離婚率又創新高。很多父母都是撐到了孩子高考後才選擇離婚,為的就是不影響孩子的學習。
《奇葩說》有一期辯題是:「決意離婚的夫妻,要堅持到孩子高考結束嗎?」正方毫無疑問的大獲全勝。
不是因為反方的辯論不夠精彩,而是因為場上有五十位家長,把票都投給了正方。所以正方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
反方表示:「拉不動家長們的票。」因為家長們都鐵了心的認為,一定要「為了孩子」,不能在高考之前離婚。
我很理解他們的選擇,不是因為他們選的就是對的,而是一旦成為了家長,一旦面對著要高考的孩子,家長什麼都可以放下,包括夫妻之間的爭執,甚至兩人可以化身最好的演員,只為扮演恩愛的父母。
為人父母,都有自己的責任。有責任心的父母自然不願意因為自己的原因影響孩子的成長,甚至影響孩子的未來。
但這種選擇是需要條件的。既然有了離婚的想法,那一定是因為兩人有了矛盾。有的矛盾不是原則性問題,也不涉及底線,那兩個人好好商量著,日子還能過。
但有的矛盾無法調和,這時候還想「為了孩子」努力一把的夫妻應該怎麼辦呢?
首先,雙方一定要意見一致。孩子是兩個人的,只有一個人付出是沒有任何效果的。想要維持家庭的和睦,夫妻雙方的目標必須是一致的。
其次,雙方要共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夫妻雙方有了矛盾,想要靠「假裝」來維持婚姻生活,是非常困難的。而且「假裝」也是一種逃避,家長要教會孩子解決問題,而不是讓他學會逃避問題。
最後,雙方都要做出改變。婚姻出現了危機,兩個人都有責任。找到了問題所在,就要做出改變。不要說「我也沒辦法」,如果不改,延續婚姻也不過是延續痛苦而已。只有真正把改變落實在行動上,婚姻才有重獲幸福的可能,孩子才有體驗家庭幸福的可能。
為了孩子決定不離婚,不止是給孩子一個在幸福家庭中成長的機會,更是夫妻雙方給對方一個改正錯誤的機會,也給自己一個獲得幸福的機會。
人生的不確定性在於,你有你的計劃,但是生活自有變化。
每一對夫妻結婚的時候都沒想過離婚,但是人生往往事與願違。感情是很難「將就」的,誰也不是天生的「演員」,感情破裂了,兩人不是一條心了,婚姻難以為繼,怎麼辦?
不用猶豫,這時候我們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離婚。
很多人都說:父母離婚了孩子多可憐吶!可是沒人說,父母不離婚但是關係惡劣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可憐。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不離婚但是經常發生衝突所帶來的傷害,比離婚本身大得多。
如果父母之間關係很差甚至非常惡劣,那果斷離婚才是能讓全家人開啟新生活的最優選擇。
有這樣一份調查,顯示了4種不同家庭狀況的青少年,出現負面心理症狀的頻率的長期變化。其中負面心理症狀包括感到孤單、情緒低落、不想與別人交往、會做惡夢等十種症狀。大家可以看出兩點:
1. 初中時期,父母感情不好的青少年,出現負面心理症狀的頻率高於父母感情好的青少年。這正是很多父母為了孩子不願意離婚的原因。
2. 父母感情不好且四年沒有變化的青少年,出現負面心理症狀的頻率依然是最高的。而父母感情不好但父母選擇離婚的青少年,出現負面心理症狀的頻率是最低的!
也就是說,父母感情不好確實會對孩子產生影響,但是父母離婚,卻沒有家長想像的那麼可怕,孩子因為離開了父母營造的負面環境,他們的心理狀況反而更好了。而很多類似的研究都證實了這一觀點。
孩子需要的從來不是一個看似完整的家,而是需要來自父母的真切關愛,和父母營造的溫馨舒適的家庭環境。
孩子稚嫩的心靈需要來自家庭的保護,而冷漠的父母、爭吵的父母、甚至大打出手的父母,非但不能保護孩子的心靈,反而會讓孩子受到來自最親近之人的傷害。
只有父母有愛,孩子才能感受到愛,才能學會去愛。即使父母離婚,只要他們還能為孩子付出同樣的愛,只要他們對孩子的愛沒有減少、沒有消失,孩子一樣可以健康成長。
經過了上面的思考,我也決心要改變目前的現狀了,首先是跟老公好好談談,看他是不是有心為了孩子做出改變,如果婚姻還能繼續,我願意為了孩子再努力一次,也為了自己努力一次。
如果矛盾不可調和,那我也願意果斷放手,告訴孩子,「爸爸媽媽都很愛你,我們只是決定分開住了。」我相信真誠的實話比猶豫的謊言更能得到孩子的諒解,也更能讓孩子接受。
畢竟,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幸福的權利。我們每一個選擇,也都應該以幸福為目的。
到底要不要為了孩子離婚,你知道怎麼做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