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覺醒》:你的大多數焦慮,都和沒有耐心有關

2020-09-30 我是吳呱呱

文/吳呱呱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句話:「你賺到的錢都是認知變現,你虧掉的錢都是認知缺陷。」後,深感頗有幾分道理。

隨後,又看到作家霧滿攔江說的這一段話:

「人類的認知,好似一個巨大的天坑,呈漏鬥態勢排布。越往下,所見越少,機會越少,越是感受到社會不公,憤怒無比。越往上,所見越多,機會越多,越是感覺世界美麗,風光無限。下愚莫揣上智,泥陷於認知漏鬥底部的人士,看不到上層認知的風景,根本聽不懂認知更豁達的人在說些什麼。」

更是覺得人有沒有認知能力,真的非常重要。

這不,前段時間,拿到作者周嶺的新書《認知覺醒》後,認認真真讀完整本書後,發現人生在世,如果把自己的人生比作一輛長期奔跑的汽車,那麼毫無疑問認知能力是唯一不可缺少的配件。

書中的這句話,我特別喜歡:

「我發現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

難怪此書一經上市,很快就斷貨,並且得到很多書評人的強推力薦。

01 別不承認,大多數人,都存在焦慮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網上衝浪,一看到好的乾貨,就收藏,等有時間再看。

長此以往,你就會發現自己的收藏夾堆砌著一大堆雜亂無章的乾貨,而自己似乎什麼都沒有學到。

此時,你開始變得焦慮,開始覺得自己什麼也不會。

書中作者提出這樣的觀點,我們之所以會焦慮皆因我們,想同時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但大多事情無法同時做好,而且也恰好需要時間。

如此說來,大多數人都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焦慮。

書中作者是這樣說的:

「無論是個體還是群體,人類的安全感都源於自己在某一方面擁有的獨特優勢:或能力,或財富,或權力,或影響力。」

確實如此,倘若你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仍然發現自己在任何方面,都沒有什麼獨特的優勢後,此時,你可能會開始焦慮了。

就像作家王小波所說的:

「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那麼面對焦慮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克制欲望,不要讓自己同時做很多事;

·面對現實,看清自己真實的能力水平;

·要事優先,想辦法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接受環境,在局限中做力所能及的事;

·直面核心,狠狠逼自己一把去突破它。」

道理我們都懂,但我們卻無法過好下半生,只因很多東西,我們看過就忘了,並不會落實到生活中去,然後就會產生不該有的焦慮。

此時,與其焦慮,不如試著靜下心來,多讀幾本書。

02 而大多數焦慮,都和沒有耐心有關

我認識一個一直想寫作的人,每一次我有稿子上稿了,他就會來問我,我是怎麼做到的。

出於禮貌,每一次,我都有問必答。

但每一次,我都能從他的語氣中感受到他撲面而來的焦慮,我曾經問他,你為什麼不和我一樣,堅持每天寫一篇呢?也許寫著寫著感覺就來了。

他告訴我,時間不夠用,等等。

聽完,我心想也許時間不夠用,但我身邊那些通過寫作投稿變現的朋友,他們也有自己的正職工作,而寫作是他們利用早起的時間寫作,或者利用午休時間寫的稿子。


說到底,這個想寫作的男性朋友就是不夠有耐心去做一件目前看起來沒辦法馬上成功的事情。

其實,也不能責怪這位男性朋友,因為缺乏耐心,是人類的天性,既然是天性,就不能判讀對錯。

書中作者通過實踐得出這樣一個我無比贊同的觀點:

「社會中的精英通常是那些能更好地克服天性的人,他們的耐心水平更高,延遲滿足的能力更強。」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的能力並不比那些精英弱,只不過我們缺乏耐心,一旦做某件事,做了幾天,甚至幾個小時,發現沒有任何成果時,就會沒有耐心,而後選擇放棄。

所以,不妨試試作者說的,面對天性,要學會放下心理包袱,坦然接納自己,其次,面對誘惑,學會延遲滿足,變對抗為溝通,最後,面對困難,主動改變視角,賦予行動意義。


03 要相信自己的潛意識

說到要相信自己的潛意識,你肯定會說,潛意識有什麼好相信的,相信潛意識的人,不就非常感性嗎?

很多致用書不是都在抑制不理性嗎?不是都在提倡我們要做一個理性的人嗎?

確實如此,但有時候潛意識往往就是對的。

前段時間,我認識一個新的朋友,她也對我異常的熱情,可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對她就是熱情不起來,甚至對她還有點反感,哪怕她一直誇我,還和我說很多關於別人的八卦,就是對她沒辦法有好感。

後來,才得知她經常挑撥離間,人前一套,人後又是一套。

現在想來,如果當初不聽從自己的潛意識,去相信她說的,和她敞開心扉說心裡話,現在的我可能會後悔不已。

當年,林肯的朋友給他介紹一位閣員,但是林肯一見到他,還沒了解他的情況,馬上就拒絕了。

原來,林肯是覺得,一個人到了30歲,就要對自己的外表負責。

也就是說,林肯憑藉自己的潛意識,意識到眼前這位推薦的閣員無法重用。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對待自己的潛意識?完全聽從,不再認真思考任何問題嗎?

並不是的。

書中作者是這樣教我們:

「先用感性能力幫助自己選擇,再用理性能力幫助自己思考。」

這樣不僅能遵從自己的潛意識,還可以避免錯誤的決定。

合上手上這本《認識覺醒》,細細回味作者為我們講述的每個知識點,發現無論是我們腦子的結構還是學習力、專注力,都對我們未來的發展非常有幫助。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告別焦慮,擁有耐心,相信自己的潛意識,遇到最好的自己。

與你共勉。

現在這本書只要35.9元一杯咖啡的價格,就能讓你更快速的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和讓你快速成為精英中的一員。喜歡的話,點去看看即可下單。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

原創首發,侵權必究。

我是吳呱呱,多平臺原創作者,我在為了遇到更好的自己而努力著。如果你喜歡我,可以關注我,和我一起為遇到更好的自己而努力。

#今天看了一本好書#

相關焦點

  • 《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
    在一節英語課上,老師說,迷茫是好事,它說明了你正在通往改變的路上,因為你迷茫了就代表了你正在認知到自己的不足或缺點,那麼下一步最重要的就是要覺醒,並在覺醒之後,做出改變。當你認知覺醒,何懼焦慮迷茫;看清規律真相,知道方法途徑。
  • 認知覺醒:破除越學越焦慮,越焦慮越學的惡性循環,人生從此不同
    今天看來是來不及了,明天一定加倍努力,把今天浪費的時間補上這些話是不是很熟悉,大多數人都沿著學習、工作、結婚、生子的人生軌跡一直往前,曾經我們有著夢想,以為自己的人生會與眾不同,美好的生活必定在遠方等待。
  • 你是否還在迷茫,停滯不前?《認知覺醒》帶你破局
    也就是說,當我們沒有足夠清晰的指令或者目標時,就很容易選擇享樂,放棄那些本該堅持但比較燒腦的選項。因此,在現代生活中,要想讓自己更勝一籌,就必須學會花費更多的腦力和心力去思考如何擁有足夠清晰的目標。我們要把目標和過程細化、具體化,在諸多可能性中建立一條單行通道,讓自己始終處於「沒得選」的狀態。」這是《認知覺醒》中提到的一個觀點。
  • 《認知覺醒》如果你還沒過上你想要的人生,請先消除自身盲目焦慮
    不對啊,我的人生不僅僅如此啊,我堅信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這個時候讓我遇到了周嶺的這本《認知覺醒》,之前看到一半的時候就想分享這本書。看到作者也從一個曾經迷茫混沌的生活狀態,轉變成如今的清晰堅定並且作品頻出的狀態,我更加確定的要把這本書分享給面前的你。
  • 只有內心覺醒,改變認知,才能不做認知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即使你沒有去打卡,但是否每天下班都是葛優躺,刷著抖音,看著段子,時間就這樣溜走了。有時就會陷入焦慮狀態,自己想要改變,想睡前讀幾本書、看幾篇英文文獻,或者跑多少公裡的步,但最終仍然重複自己之前的老路,絲毫沒有改變。
  • 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認知覺醒》給他當頭棒喝
    ,助你徹底走出焦慮和迷茫,擁有清醒的認知、清楚的目標,清晰的路徑、清爽的情緒。醒著的人就是那種認知覺醒,走向成功的人;睡著的人就是渾渾噩噩,一生平庸的人;醒著的睡著的人就是認知雖然覺醒,但不願意付諸以行動,這和五十步笑百步的人一樣,始終徘徊在成功大門之外,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卻止步不前,這種人最可悲。
  • 《認知覺醒》:靈魂想要走得遠,身體必須在路上
    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可能我們大家都聽過一句話叫做:「你永遠都賺不到你認知範圍之外的錢,除非靠運氣」。那麼,這裡的認知到底是什麼呢?網上的解釋是:指通過思維活動(如形成概念、知覺、判斷或想像)獲取知識。
  • 認知覺醒: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助力自我成長
    全書概括總結為7個底層概念、20個成長相關關鍵詞, 作者結合自身和眾多讀者的實踐和驗證後,得出來的一份詳細的個人認知體系。就像作者在自序中說的,這本書適合所有希望得到成長的人閱讀,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年齡、處於什麼社會角色,它都能給到你啟發。
  • 《認知覺醒》:了解認知的底層邏輯,喚醒孩子的「元認知」能力
    周嶺提出了「元認知」這個概念。元認知的「元」,和國家元首的「元」一樣,都是最高、最大的意思。因此,元認知,顧名思義,就是最高級別的認知。元認與普通認知的區別在於,它能夠對自己的思考過程進行認知和理解。除了元認知以外,《認知覺醒》中所提及的很多概念,比如深度學習、觸動碎片、心智帶寬、增強迴路、學習閉環等等,都能給人以深刻的啟迪。「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從《認知覺醒》中,看到了育兒的方法,優秀的你也一定能從中獲得更多的啟發。
  • 《認知覺醒》時刻保持在舒適區邊緣
    前段時間和一個在自主創業的朋友見了一面,聊天的時候她說到這樣一句話「一個人永遠也賺不到她認知以外的錢」,雖然那時候對這句話理解的還不夠透徹,但是認知一詞卻深深的被我記住了。 跟朋友相比,我的工作簡單而枯燥,生活也是如此,雖然內心也會安慰自己其實日常自己就是比較喜歡安逸的生活,也會時不時被雞血一下,內心有種想要改變的衝動。
  • 道理都懂,就是不做,《認知覺醒》賦予你新的生命
    80歲的摩西奶奶用她的經歷告訴你: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 學習是好事情,但打卡最後變成了攀比,學習的動機轉移,心裡變得扭曲,你浪費的何止是金錢和時間?02、認知規律,耐心的倍增路遙在《平凡的世界》裡寫過一段經典的話:「每個人都有一個覺醒期,但覺醒的早晚決定個人的命運。」
  • 《認知覺醒》:從現在開始別再裝睡了,重啟人生需要自我覺醒
    就像那句話:一個為夢想打拼的人,是沒有時間概念的。如果你想徹底改變自己,我強烈推薦這本《認知覺醒》,這不只是一本工具書,也不是一本雞湯文,但能讓你醍醐灌頂,受益匪淺。有人說,又套路了,這樣的書看的多了,也沒見自己有所改變,生活還是照舊,日子還是照舊。那麼對照下自己,你是不是還習慣性熬夜?
  • 《認知覺醒》:提高思維認知,不再迷茫惶恐,重新定義你我的人生
    哪怕偶爾會有修正的時候,但從來沒有轉換過賽道。但大多數人沒有這樣的本事。我們就像那隻被蝴蝶迷下山的小猴子,看到桃子就摘桃子,看到玉米就掰玉米,看到小兔子就想和兔子玩,最後兩手空空地回了家。之所以會以三心二意的態度對待生活,無非是我們認為總有更好的東西在前面等著我們。可是前面的真的更好嗎?我們真的能得到嗎?我們對自己的能力總有迷之自信。
  • 《認知覺醒》:高手和普通人的根本差異在於認知能力上的差異
    最近看了一本好書《認知覺醒》,讓我很受啟發。書中談到「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想要改變自己命運,成為某領域高手的朋友一定不要錯過這本書。
  • 《認知覺醒》:人有兩次生命,一次是出生,一次是覺醒
    而這本《認知覺醒》,我花了3個小時便通讀完畢,可以說在閱讀的體驗感上非常流暢——這一點至關重要,尤其是對於很多沒有閱讀習慣的人來說,如果不能有閱讀的快感,即使再好的書,也難以發揮它的價值。 第二,內容價值增量強大。
  • 《認知覺醒》:擺脫「假裝很努力」的人生,你只要記住這三點
    於是一種強烈的焦慮感充斥了他的內心,他發現「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覺醒,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覺醒」,於是,他開始尋求改變:他廣泛涉獵知識,從腦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行為科學到社會學中,不斷尋找,反覆探究,努力揭開「願望覺醒」和「方法覺醒」的秘密,探索如何激發和保持自我提升的內在動力
  • 從這本書開始改變自我,做一個百分百擁有學習力的人《認知覺醒》
    如果你想學習,卻總是缺乏耐心、急於求成?如果你想努力,卻總是拼搏毅力、咬牙死撐?如果你想精進,卻總是頻頻受阻、迷茫無助?若你也位列其中,這本書《認知覺醒》可以幫助你擺脫困境,實現從這一刻開始改變自我,做一個100%擁有學習力的人!
  • 覺醒前和覺醒後的活在當下
    於是你的拼命地努力工作,為了得到家人的認可和社會的認可,但是仔細想想這些是你真正要的嗎?你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是你自己的真實想法嗎?當你不能做到家人所期望的那樣,你就感覺到恐懼和焦慮,它們或許來自你的同事、你的家人、你的伴侶的思想投射。仔細想想這種觀念來自哪裡呢?
  • 時代沒有好壞,只和個人的認知有關
    不論是好的時代還是不好的時代,每個人當然都可以表達自己的意見,但意見歸意見,當所有人的生活都在一個日益緊密的整體中時,誰都無法逃離。什麼是一個整體的生活?沒有什麼地方是可以一生堅守,永不厭倦的,一個人心裡最完美的生活,永遠在別處,一個人最自由的靈魂,永遠在路上。不用在意我是不是在曲解,因為我們確實無法解釋我們自己的心思。在我們心裡,最美的除了愛情以外,就是鄉愁,可如此惆悵婉轉的鄉愁之下,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逃離呢?都在說人要活在當下,為什麼那麼多人心裡還是放不下遠方呢?
  • 為什麼你會越努力,越焦慮?多半是陷入了這個誤區
    當人開始焦慮的時候,會想辦法改變現狀,按理說這樣可以緩解焦慮,可是為什麼會越努力,越焦慮呢?周嶺在《認知覺醒》中說:「焦慮的原因有兩條:想同時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焦慮就是因為欲望與能力之間差距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