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中,衛小娘是個聰慧的女子。
在小蝶被污衊貪主家東西,要被拖出去打死時,她先是求大娘子和盛紘查探清楚,未果後,她抓住盛紘愛面子的弱點,提出報官。
本來事情已經有所緩和,無耐大娘子這個烏龍聖手,又幫林小娘掰回了局勢。
最後無耐之下,她又用了最後一招,放下身段,跪求盛紘,看在老太太的身體和華蘭的親事不宜打殺份上,饒了小蝶性命。
她在短短的時間內,變幻各種策略,在最壞的局勢中抓住最好的結果,保住小蝶。這也為日後明蘭順利復仇埋下隱線。
她不僅有才,有貌,還智商在線,但最後為何卻依然慘死一屍兩命?
究其原因,跟她的清高分不開關係。
她看得清現實,卻不入凡塵
明蘭替哥哥投壺,贏回了大姐姐的聘雁。
看到興高彩烈的明蘭,衛小娘告戒她,不要拔尖冒頭,一針見血的指出,有些事於大姐姐是皮毛之痛,而於明蘭卻是骨血之痛。
她對自己的現狀如此清楚,卻也僅停留在看清的狀態。
她的處境就真的一點點都無法改變嗎?
衛小娘在盛府本應有兩個依靠。
一個是盛紘。
盛紘就不必說了,雖然從來沒有責任心,畢竟是枕邊人。雖然不會像對林小娘一樣寵愛有加,但至少不至於過得缺衣少食吧。
另一個是大娘子。
衛小娘本是大娘子買來分林小娘寵的。但人進了盛府後,大娘子對衛小娘不聞不問,而衛小娘對大娘子也是從未親近。
雖然大娘子這個憨憨經常雙商不在線,但衛小娘智商在線呀,利用這層關係得到照顧,雖然依然無法和林小娘抗衡,但生活得到改善應該是很容易的事吧。
但她深深的把自己藏在院子裡,一味的隱忍,只想著不拔尖冒頭就能過安穩的日子。
就像盛紘說的:「你來我家這些時日了,我竟不知你投得一手好壺。」
是呀,孩子都八歲了,她竟然從未讓他去了解她,認識她。
她在盛府使用的生存策略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何償不是她自己的內心對此種事的不屑呢。
無論是現代,還是古代,只有展示了自己的才華,一路打怪才能升級。而一味的藏拙,則註定是個邊緣的可有可無的人,而可有可無的人最後基本上都不會有太好的結果。
生活中,工作中經常會碰到很多人,像衛小娘一樣,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過自己的小日子。
但人畢竟是群體性的,生活在群體中,卻過得像是在與世隔絕,完全封閉自己,與外界音信不通,這樣的生活註定是不能順隧的。
因為人只有通過獲得、識別不同的信息,來區別不同人和事物。從而掌握周圍的動向,做出對自己有利的判斷,進而得以改變自己的生活。
而信息的來源非深入人群而不可得。
她心志高遠,卻不掃門前雪
衛小娘給明蘭留下了一幅自己繡的李娘子鎮守娘子關的刺繡。
從這幅圖可以看出,衛小娘對李娘子巾幗不讓鬚眉的欽佩,和對那種不依靠任何人而過得挺天立地的生活的嚮往。是個胸懷大志的人。
明蘭和顧廷燁幾次聊到衛小娘熟悉兵法,說明她應該是熟讀兵書的。
父親教給了她淵博的知識,肯定也有對美好未來的期許,一朝父親去世,賣身為妾,叫她怎堪忍受這屈辱。
她清醒的看清了現狀,心一直奔向了詩和遠方。
自己院子裡的事卻好像從不過問。
小蝶為了爭取自己院裡應得的碳,跟廚房的人大動幹戈,而事後她卻對小蝶的做法未做任何約束,只是拿出鐲子讓小蝶去賣了換錢。
既然你的策略是守拙,為何不約束好下人,讓下人也一併的不要出頭?
而小蝶和小明蘭兩人就決定了不能取暖的碳的去向:賣了,換能取暖的碳。
更可怕的是自己院裡被人放了那麼多東西,竟然也只是等到人家來搜了才知道。
若甄嬛是這種無所作為的方式,估計早死了幾百回了,哪裡還有後來的鈕祜祿·甄嬛 。
從頭到尾,感覺衛小娘在屋子裡就是個擺設。
無論什麼樣的生活都會充滿雞毛蒜皮的瑣碎,而她卻不屑於這些瑣碎,或者說她不屑的是她做妾的身份。
《禮記·大學》中說:古之欲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自己的小家都治理不好,一個下人都沒約束好,空有一身學問,一腔傲骨又如何。
做事終要從大處著眼,但更要從小事著手,不然終究不過是眼高於頂罷了。
就像她臨死之前叮囑明蘭的話:活著最大。
是呀,她明白沒有什麼比活著重要,但她卻沒有明白,只有自己努力去爭取,在那個吃人的地方才有可能活下來。
有句話說,生而為人,無論我們怎樣全力以赴都不為過。
但她是認命的人,她對明蘭說:我不一樣,我是家裡人拿了換藥的。
所以她的性格註定讓她放棄了自己生存下去的權利。
董卿曾對砥礪前行做過這樣的解讀:砥礪兩個字,在漢語詞典裡,就是磨刀石,你舍不捨得下,你最寶貴的東西,比如說:你的時間,你的自由,放在這個磨刀石上,去磨,如果你敢,那你就有進步的可能,那你就是在挑戰不可能。
希望那些沒有傘的孩子,能放下一些不必要的東西,努力奔跑,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