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啊,你總說後臺有人跟你發消息,我還在想真的有那麼多人給你發消息嗎?結果今天晚上我也想好好跟你說說心裡話……」
前段時間,一個平常的工作日夜晚,有位女生朋友向熊袒露了她的脆弱和孤獨。
她說,兩個月前她堅定地離開家,想著去重慶能闖出一片新天地,但發現:
外面的世界和她想像中完全不同,沒有認識的人,什麼都要靠自己,沒有歸屬感。
「本以為的自由,更多的卻是孤獨。失眠,想回家。」
或許是因為在外打拼的人越來越多,「歸屬感」這個詞,在熊後臺留言裡出現的頻率也越來越高。
有初入社會的小白說,匆匆忙忙、人來人往,沒有歸屬感,就是在人群中孤獨;
也有經驗尚可的前輩說,即使已經待了七八年,仍舊感覺自己「不屬於這裡」,找不到歸屬感……
所以今天呢,熊也想統一回復一下,熊對於「歸屬感」這個問題的看法。
首先熊覺得,在外打拼沒有歸屬感、孤獨,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產生的情緒;
但真正成熟、內心強大的人,或許會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方法去創造歸屬感。
因此熊今天呢,就想給大家分享一本,能幫大家找到歸屬感的書:
《我們都是一樣的孤獨:接納自我,給心找個立足之處》。
書的作者,水島廣子,是日本一位有名的精神科醫生,也是日本研究「人際關係療法」的第一人。
她認為,「歸屬感」的關鍵詞是「自我接納」,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憑藉自身的力量,為自己創造歸屬感。
「歸屬感並不是別人給予的,而是要自己創造的。比起等待奇蹟出現和依靠他人給予的歸屬感,還是自己創造條件更加容易。」
熊覺得,能為自己創造歸屬感這一跡象,也表明了一個人的內心開始漸漸強大。
書中,水島女士就向我們列舉了如何為自己創造歸屬感的一些方法與觀點;
熊呢,也從中選出了熊認為最重要的6點,分享給大家。
希望大家內心都能慢慢變強大,獲得由內而外的歸屬感~
不論如何,
先別急著否定自己。
「我不在這裡或許大家會更開心吧。」
「大家都不接納我,不喜歡我。」
「我實在是太差勁了……」
當我們進入一個集體,沒有融入大家時,或許就會如上述這般開始否定自己。
對此,水島女士就要提醒我們了哦:歸屬感,往往就是從否定自己開始的。
越是否定自己,就越會使我們自我封閉,也就更加難以融入。
所以,無論如何,先別急著否定自己~
在熊看來,即使我們在某個聚會上格格不入,也並不代表自己不受歡迎,或許只是不熟悉大家交談的那個話題而已。
所以啊,與其躲在角落自怨自艾,不如坦然一些,放鬆心態。
能夠不被打擾地獨自吃吃吃吃吃吃喝喝,不也是愉快又放鬆的嘛。
嗝~
不用逼自己強融到每個集體。
當在集體活動中看到別人相談甚歡,只有自己在角落裡默默無言時,我們往往會產生這樣的念頭:
「我必須提高我的社交能力。」
「我要學會適應環境。」
「不行,我必須要融入進去。」
於是,我們會努力地參與話題,假裝自己很感興趣;
但這樣做,往往會讓自己更心累,不能在集體相處中獲得快樂。
水島女士也認為,我們越是自我指責,暗示自己「必須融入其中」,這種歸屬感缺失的感覺就會越強烈。
要知道,並不是一定要做到侃侃而談,才能代表自己適應了環境,獲得了歸屬感;
「內心的安定」才是歸屬感到來的唯一標識。
就像水島女士說的,只要自己的內心是安定的,無論外在形勢如何,都可以說自己已經適應了這個環境。
熊覺得,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自己與眾不同的興趣愛好。
所以,那些融不進去的圈子,就不要逼自己強融啦;
試著關注自己的內心,然後找到最舒適的交際圈。
創造歸屬感,
其實是打開內心的過程。
「這群人真是一點也不友好。」
「他們根本不懂得考慮別人的感受。」
「以前相處的朋友多好哇。」
當歸屬感缺失時,我們除了否定自己,有時還會否定這個環境或身邊人。
對此,水島女士說啊,有時並非環境或身邊人不好,而是我們自己將心門上了鎖。
我們心裡不相信身邊人是友好的,那麼眼裡看到的,便也都是他們不友好的模樣;
我們心裡認為以前的朋友更好,那麼就會一直覺得現在的朋友不夠好。
因此水島女士說,創造歸屬感,其實是打開內心的過程,而這當然就需要時間。
或許,最初我們難以融入,或者難以接受其他人的行事作風和態度;
但是啊,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對環境、對他人都有了更深的了解,一切自然就會發生變化。
所以,即使短期無法融入集體,也要給自己、也給對方足夠的耐心。
總有一天,也總有一兩件事,會讓我們相互治癒,建立良好的友情噠~
不要為了歸屬感,
去刻意追求好人緣。
面對新的人際環境時,我們總會產生各式各樣的期待:
期待自己可以受歡迎、贏得好人緣、獲得名聲、交到好朋友……
若是這些期待實現了,自然會歡天喜地,感覺自己順利融入了新環境;
而若是沒有實現,我們就會懷疑自己:「是我人緣不好嗎?」「我是不是不多數人喜歡啊?」
就這樣,在集體裡的歸屬感便逐漸缺失……
而水島女士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始終希望從「外部」尋求某樣東西來獲取歸屬感,那我們就會永遠處在一個焦慮狀態。
所以她希望我們不要因為想要從他人那獲得歸屬感,而刻意去追求好人緣。
「從『內在』出發,尋求『內心的平和』,那麼歸屬感就會不約而至。」
水島女士解釋說,所謂內心的平和,就是一種自我接納、自我肯定的狀態。
不要再糾結於「如何才能讓自己更討人喜歡」,也不要再去在意「別人到底是怎麼看待我的」。
自己認可自己,自己接納自己,自己在心中為自己提供一個容身之地;
這樣一來,無論我們走到哪裡,「歸屬感」都會緊緊跟隨我們啦。
客觀理性地看待問題,
才能在職場中創造歸屬感。
作者說,職場中也是有歸屬感這一說的。
而職場中缺乏歸屬感,主要表現為:
當公司來新人時,開始焦慮:「他剛來公司,表現就這麼出色。」
犯錯時,開始擔心:「犯了個錯誤,以後都難以得到老闆的重用了吧……」
水島女士指出,像這樣在職場中缺乏歸屬感的人,往往是因為:
他們會習慣性地對事物進行主觀判斷,並且將不好的事情過分誇大了。
而避免過分誇大的方法就是,客觀理性地看待自己,比如:
新人剛來公司表現很出色,但這不代表自己曾經的成績就被否定了;
雖然犯錯,但好在都及時糾錯彌補,這也算得上一種能力。
像這樣提醒自己,有些聲音只是當下自己做出的主觀論斷,決不能等同於實際情況。
看到自己的優點,也正視自己的不足,才能在職場上找到歸屬感噢。
白居易的七言小律《種桃杏》裡有一句:「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雖然偶爾會孤獨
但要記得
在我們的心中
永遠有一所溫暖又安定的
一(心)房一(心)室呀
各位,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