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一兩年來,我對電影的選擇偏好從歐美大片逐漸轉移到了印度三哥的身上。像三哥的《三傻大鬧寶萊塢》、《額滴個神啊》、《天才槍手》、《摔跤吧爸爸》等等,這些電影作品質量越出越好,立意越來越深刻,電影場景越來越貼近生活,讓我看完之後回味無窮。
而且有些電影還能讓我特意跑去電影院看一遍,甚至是有的印度好片真的會讓我去網上二刷三刷,達到了百看不厭的境界。可見,印度三哥的電影真真是讓我著迷了。
這不,我昨天又看了一部印度電影,名叫《印式英語》。別說,嘿!這電影是真真地又賺走了我的眼淚,讓我哭得眼淚一把鼻涕一把的,直到現在,我回想起來依舊覺得格外地激蕩我心。
電影的情節大致講的是,莎希是一名喜歡做印度傳統甜點--拉杜球的家庭主婦,自從結婚之後就把照顧家庭作為自己生活的全部重心和生命存在的意義,由此和時代脫節。而不懂英語的她在生活裡還受到了來自丈夫和女兒的嘲諷。嚴重的時候,女兒甚至不讓自己去參加她的家長會,覺得自己不懂英文給她丟臉了。
這讓她感覺到不被尊重和重視,從而引發了莎希的人生危機與家庭危機。
一次意外的機會來臨,遠在美國的親人邀請莎希去幫他們打理結婚事宜。
為了促進和家人的溝通,重新贏得他們的尊重和關注,莎希決定在紐約的四個星期裡,報名參加英語培訓班來克服自己不懂英語、不會說英語的障礙。
同時在這個培訓班裡,莎希也告別了以往只以家人為中心、失去自我的生活,結交了來自五湖四海、不同膚色、不同工種的朋友們,而且在學習英語這件事情上,大家相互鼓勵、相互扶持、共同進步。
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日夜苦學英語的莎希從一句英文都聽不懂、也不會說,到在婚宴上用流利的英語為一對新人獻上她誠摯的祝福,把她人生所經歷過的波折化為人生的智慧獻給所有人,這個舉動不僅為她贏得了眾人的刮目相看,更是讓她重新贏得了家人的愛和尊重。
其實這部電影在情節上來說,算不上是特別出彩,但是它打動人心的地方就在於,從一個全職家庭主婦的角度出發,重新定義家庭主婦這一角色:身為女性的我們,哪怕回歸到了家庭當中,也不應該只為了別人而活,而是照樣可以活出自我,活出精彩,只有懂得愛自己,才能讓別人愛你;只有自己有自信,才會讓別人離不開你;只有懂得自愛,才會讓原本死氣沉沉的生活重新煥發生機。
而近些年來,我國家庭離婚率激增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很多人結婚之後,感覺到兩個人之間能溝通的東西越來越少,能有共同語言的話題也越來越少,或者是一方付出了很多卻得不到重視、得不到尊重,也不能夠被另一方「看見」。久而久之,本來可白頭偕老的兩人,最終分道揚鑣,感情與家庭走向了衰亡。
所以,我把這部觸動我心的電影推薦給你們,希望這部電影,不僅僅是能夠被女同胞們看到,同時,這部電影更應該被廣大男同志們所熟知,能觸動男同志們的心靈。讓男同志們知道,多一點對老婆/女朋友的尊重與愛護,能讓家庭和生活過得更美好。
女同胞們也要知道,尊重,是自己拿的,自信,是自己給的,多一點獨立的能力,多一點奮進學習的能力,將是我們未來人生路上最強的底氣!也只有這樣的我們,才能擁有最好的鮮花與掌聲,而不是苦兮兮、令人心疼與心酸的淚水和汗水。
最後,讓我們學會愛自己,學會對自己有信心,這樣,未來的生活才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