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琢磨君(助力個人成長,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國學智慧)
曾國藩是29歲(道光二十年)去京城的,他剛開始只是一個從七品的翰林院檢討。
讀曾國藩的日記,我們會發現:在去京城的頭兩年,他每天基本上都是與朋友交際應酬,不是有朋友來家中交談,自己請朋友吃飯;就是自己去朋友家,讓朋友請客吃飯;時不時他有所悔悟,也會拿起書本來讀一讀。
總體來說,曾國藩早年在京城過得渾渾噩噩,整天都是沒有什么正事,荒廢了大好時光,還因為疲憊於應酬,把身體搞垮了。他在道光20年6月份的時候,得了一場大病,在床上躺了幾個月,好不容易治癒了。
但是身體好了後,他不長記性,一如既往地頻繁交際應酬,經常是與朋友長談半天,或者徹夜長談。因此,在道光二十一年(30歲的時候),他的身體有感覺不舒服了。父親曾經來京城和曾國藩相處過一段時間,旁觀者清,深知兒子的問題所在,於是在家信中告誡曾國藩要「節勞、節慾、節飲食」。
萬幸的是,曾國藩身邊有不少醫生朋友,於是在道光二十一年12月12日,他去找名叫「竹如」的朋友看病。竹如告訴曾國藩說:「你可以嘗試用『靜坐』來養生,這種效果或許比吃藥更好。」
曾國藩從諫如流,當天下午就嘗試第一次「靜坐」。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這次抱著養生目的地靜坐,後面成為了曾國藩修身,乃至是強大內心的秘訣。或許,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淡中交耐久,靜裡壽延長」,而且靜能生慧,靜能悟道。
道光二十一年12月13日,曾國藩早起靜坐,上午看完書後又靜坐。值得一提的是早起靜坐效果好,正如處世奇書《菜根譚》中所寫:清晨起床時即審視反省自己,此時心氣尚未萌動,性情未萌發,更能顯現自己的內在本性。
12月16日,曾國藩又靜坐兩次,其中一次是晚上靜坐。之後的17日、18日、19日,曾國藩都說早起靜坐,或者中午靜坐。萬事開頭難,靜坐剛加上的效果雖然不是很好,但是堅持下去,持之以恆,就會對人身心受益頗多,就如曾國藩在家書中所寫:「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
沒多久,曾國藩就在日記中發誓「不為聖賢,便為禽獸」,立志要學做聖賢,還專門給自己制定了一個「修身十二條款」,其中第二款就是「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半時,體驗靜極生陽來復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上一篇專欄文章,我和大家講了曾國藩修身第一款「主敬」,因此這裡不多說)。
曾國藩認為每天再忙,都要抽時間靜坐半個小時,從靜中去養生,從靜中去修身,從靜中悟道,從靜中去練就一顆強大內心。
正如曾國藩總結「靜」的好處時所說:靜坐的時候,仔細想一想,從古到今億百年來沒有盡頭,人生在其中,僅是短短幾十年。 大地有數萬裡遠,不能走到盡頭,人在地上睡覺生活,白天只用一個屋子,夜裡只用一張床。古人的書籍,近現代人的論著訴說,非常之多;人生的目光所能看到的,不過是九牛一毛而已,所以應該多讀書學習。 世事變化無常,好的聲名也有很多,人生的才華力量所能辦到的,不過是整座糧倉裡的一粒糧食而已,所以應該想得到努力勤奮去爭取啊!
《大學》裡面更是用一段話精闢總結了「靜」對於人的作用:「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這句話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人要知道自己應該達到的境地,才能志向堅定不動搖;志向堅定了,做事才能沉靜不急躁;做事沉靜不躁,心態才能安定平和;心態安定,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最終才能有所收穫。
曾國藩後面當上湘軍統帥,要統領千軍萬馬,一個決定的失誤,就會影響著無數將士們的生死。因此,但凡遇到大事難事,處於關鍵時刻,曾國藩都儘量讓自己冷靜下來,先去內屋靜坐一炷香的時候,然後再泰然處之,不帶任何情緒地做抉擇,往往八九不離十。正如他的一句名言所說:「先靜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靜坐「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修煉內心浮躁之氣,讓身體內的陰陽之氣達到平衡,一則可以養生,二則可以悟道,正如《易經》所說:「一陰一陽之謂道」。所以說,我們也可以向曾國藩學習,學習他強大內心的秘訣之一——每日抽點時間靜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