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1月10日,周杰倫發了一首新歌。
大家千萬不要誤會,並不是周杰倫自己唱了首新歌。
而是周杰倫監製的一部電影《叱吒風雲》,由周杰倫作曲,範逸臣等人演唱的同名主題曲MV完整版在首映禮上曝光。
可能由於不是周杰倫演唱,雖然粉絲激動了下但是在中文網際網路的擴散有限。
這首《叱吒風雲》裡面副歌有句歌詞:老子不低頭怕皇冠它會掉!
這讓伯光君想到2020年周杰倫出道20周年的日子,當時他在個人社交平臺發布了一個「無敵是多麼寂寞」的內容。
當時不少周杰倫粉絲和網友們都紛紛贊同,並表示無比期待他的新歌。
結果證明,周杰倫現在是除了拍電影捧媳婦兒,再到興趣來了發一發歌曲,真正「務正業」的情況只怕不太可能。
這個我們暫且不論,根據目前網友分析這首《叱吒風雲》的水平。
由於周杰倫粉絲太多,影響又太大了。很多人明著說不好又怕被攻擊,只能委婉表達說作為商業歌曲還可以了。
但是和周杰倫巔峰時代歌曲相比,它自然就差了一大截之類的。
這些年,周杰倫在音樂上早就開始「不務正業」了,但是斷斷續續也發過好幾首新歌。
比如《MOJITO》《說好不哭》等等。
當然不能說差,但和巔峰時代的歌曲相比確實有差距。
這樣的情況絕大多數聽眾都能夠理解,甚至覺得周杰倫能發一首是一首,只要不特別拉垮就行了。
畢竟,周杰倫2000年出道的。
開始每一年一張專輯,而且張張專輯都是神專。
這種創作才華放在華語樂壇已經是一個奇蹟中的奇蹟。
我們總不能要求周杰倫是頭「天才牛」吧!
一直辛辛苦苦地耕耘,還要永遠都能保持巔峰的創作水平。
周杰倫還能出歌就是一種幸福了,現在的音樂不如巔峰時期完全可以理解。
但是,中國聽眾確實也應該放下「周杰倫」了。
中國聽眾為何懷念「周杰倫」?
表面上看都是談到2010年後的華語音樂。
它嚴重不行了。
答案可能恰恰相反。
雖然2010年到2020年時代有些混亂。
但從歷史發展來看,它可能就只是屬於華語音樂轉型的一個時代。
這個時代過後,華語樂壇或許將迎來新的繁榮期。
不信?
我們看吧。
華語樂壇更早時代,70、80和90年代不提。
2000年左右,隨著周杰倫,陶喆,王力宏和林俊傑等臺灣音樂人的崛起。
好像當時的華語樂壇非常的繁榮,實際上它是衰退前的餘暉。
主要原因是前個十年那樣來自香港樂壇的質量大幅衰落。
BEYONG的「消失」、四大天王的退出。
香港樂壇幾乎是直接就不行了似的。
00年初還有謝霆鋒,陳奕迅之類的,但也挽救不了頹勢;
同時臺灣老一輩也差不多退了。
「小虎隊」沒了,新接班的"S'H.E" 也非常短暫。
其它像劉若英、孫燕姿、梁靜茹,蕭亞軒之類的也從巔峰慢慢地「隱退」。
雖然同時代出現了周杰倫、陶喆、王力宏和林俊傑,後來又出現五月天,蘇打綠等等臺灣音樂人。
但整體上它是一個走頹的趨勢,周杰倫等人的出現像是港臺樂壇「迴光返照」的餘暉。
這種港臺樂壇集體衰落的局面。
導致了港臺樂壇整體上無論是來源地,還是音樂風格都呈現重挫的下降狀態。
這個時期,音樂傳播渠道除了變得次要,且加速變頹變弱。
唱片時代早已經進入歷史塵埃。
電視、電影、廣播,主要傳播渠道,則變成MP3、MP4、再到網絡數位音樂。
這個時期從網絡音樂,日韓傳播進來的「偶像音樂」,再到短視頻平臺的崛起。
這些對於華語樂壇產生了強烈的衝擊。
文化傳播渠道和方式,這讓聽習慣了唱片,再到mp3到早期網絡音樂的聽眾。
瞬間就覺得在華語樂壇好像沒有歌聽了。
除了周杰倫那一批臺灣音樂人,與8090年代兩岸三地的音樂人。
他們感覺2010年過後的華語音樂和音樂人,居然是如此的拉垮。
所以,大家開始集體的懷念「周杰倫」。
他們不止是懷念的是青春,懷念那個天王天后輩出的時代。
更是懷念那個一首歌曲火遍大江南北的時代。
華語樂壇已經不再需要「周杰倫」
我們再沒有「周杰倫」這樣的天王天后了。
現在的華語樂壇也不會再出現90年代「四大天王」,周杰倫等那種天王天后頭部通吃的景象了。
因為音樂乃至中國文藝作品的傳播渠道,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以前收音機、唱片時代渠道壟斷,傳播渠道賦能決定了讓誰紅。
所有優質的資源,集中配給到幾位頭部的精英。
現在的自媒體網絡平臺,音樂人自由創作隨意發表。
年輕一代的創造力被大大開發,各種各樣的獨立音樂火遍華語區。
一開始伯光君也覺得現在的音樂,與90年代00年時的港臺音樂差距很大。
但慢慢感覺音樂人的水準並不比那個時代差多少。只是有太多好的音樂人和好音樂,因為網絡資訊時代分散到各個受眾圈子裡。
不像8090年代,全國就幾盤磁帶能選;00年代,mp3和網絡音樂排行榜就代表了絕大部分歌曲。
相反,現在的華語樂壇才呈現出一種更加多元化的狀態。
港臺音樂統治華語音樂時期,其實是內地的經濟沒有發展起來,與音樂產業鏈沒有建立起來的狀態。
內地龐大的精英人才的潛力,各種深厚文化都沒有激發出來。
2010年至今,內地終於接過「華語音樂中心」的位置。
但是由於「流量明星」和音樂版權等等問題,導致這十年音樂群魔亂舞。
這個時代內地音樂產業對於華語音樂的貢獻,則基本是通過各種各樣的音樂綜藝,將90年代後半期,與00年代,一直處在「地下發展」的各種內地獨立音樂給挖出來了。
原因是當初內地音樂產業鏈不成熟,包裝,宣傳和推廣都不行。
他們在市場上沒有能競爭過「周杰倫」代表的港臺流行樂。
大陸新民謠、嘻哈說唱、搖滾樂隊、電子樂、國風和acg音樂都是如此。
時間越過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進入了2021年的新個十年。
隨著內地信息、平臺和音樂節的越來越多;中國年輕聽眾接受教育的程度越來越高,那些玩音樂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眾多內陸新生代音樂人(包括新樂隊),各種音樂風格的突破和建立,正在如雨後春筍般快速湧出。
華語樂壇其實是出現了止頹,並且重新崛起的一個局面。
特別是各大音樂平臺的獨立音樂圈的興起,對於頹勢的華語樂壇。
無論是音樂類型、曲風、探索和挖掘都是一個大大的進步。
這或許就是華語音樂的未來。
我們是時候放下「周杰倫」了
隨著文化傳播方式與平臺渠道的改變。
現在樂壇不是缺好歌,是缺新進的現象級的歌手。
這些年,其實有太多「歌紅人不紅」的情況。
當然,因為網絡資訊時代歌手發歌,聽眾聽歌都太過方便,很多非常火爆的歌曲都是那種「口水」歌曲。
實際上,網絡時代不乏水平很高的新歌和厲害的音樂人,只是沒有發現。
不管如何,這個時代真的很難出天王級的人物了。
周杰倫、陶喆、林俊傑、王力宏拉高聽眾對於天王級歌手的要求。
周深、華晨宇、霍尊、梁博、毛不易、鄧紫棋、陳粒等等。都有成大眾流行意義代表音樂人的潛質。
其實才氣和水平有差距,但沒有很多人嘲諷的那麼遠。
但比起周杰倫等音樂人,他們更偏向新時代偶像化的追捧;再到音樂風格受眾面相對窄的風格,這是他們接不了棒的主要原因。
這一時期,特別需要注意和值得慶幸的。
實際上,是2010年代後5年後開始,內地樂壇各種各樣的獨立音樂人,與各種各樣的音樂圈子變得越來越多。
他們個別水平遠遠不如「周杰倫」,但每個圈子頂尖水平著實不低。
當然,因為我們現在才冒出頭來,音樂產業探索、挖掘、建立和積累的程度。不但泥沙俱下有好有壞,水平也遠遠不如日韓,更不用提歐美樂壇了。
但是當下的內地樂壇已經暫時壓過港臺樂壇一頭了。
這個新時代不但使得華語樂壇在音樂風格、曲風、不同音樂類型大大的加強了。
還讓華語樂壇走向了更多元和更繁盛的前期。
說到這裡,很多人可能表示不信?
原因是中國年輕人接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對於不同文化的接受度也越來越高。
那些從事音樂的年輕音樂人也是一樣,他們的音樂風格更加的多種多樣,這也讓華語樂壇的未來有了更廣闊的前影。
現在各種各樣的音樂圈子,華語音樂反而是一種增量。
熱門主流的類型乃至傳播渠道也一直在變革,如果跟不上時代主流或者聽歌面接受面窄。
自然就會覺得樂壇在下降。
我們真的是時候放下「周杰倫」了。
尾聲
伯光君以前也是只聽港臺流行,一直覺得內地音樂就不行。
後來也是《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等音樂綜藝的挖掘和推動,才引起對於內地「獨立音樂」的興趣。
先去聽了大陸新民謠,幾年前開始聽地下樂隊。
開始只是聽內地老樂隊和「地下十年」的各類搖滾歌曲。
比如謝天笑、痛仰樂隊、腰樂隊、二手玫瑰、新褲子樂隊、萬能青年旅店,聲音玩具、五條人等等。
這些音樂人是2000年左右出道,與周杰倫等音樂人屬於同一輩。
這幾年,又開始聽內地獨立音樂與內地新樂隊。
結果發現現在內地新樂隊和獨立音樂人,真的像雨後春筍般地湧出。
各種音樂風格、各種音樂實驗、各種融合和探索——
除了上過《樂隊的夏天》推出的九連真人、福祿壽FloruitShow、超級斬、白皮書、mandarin等等。
其它像海朋森、對角巷、蛙池、荒事樂隊、動物園釘子戶、白百EndlessWhite等等。
最近,還聽到很多網絡上根本都搜不出來的內地新樂隊,但他們做的音樂水平卻並不低,各種音樂風格都有。
這些不比偏流行、重嗓音,風格類型較為禁錮的港臺新樂隊強嗎?
(港臺新樂隊伯光君也聽過很多,香港樂隊不用多提。實話說臺灣新樂隊不如內地新樂隊,只是包裝宣傳比較好。)
這些內地新樂隊不知名,背後就是包裝、宣傳和推廣的問題。
現在想要迅速火爆,只能上音樂綜藝。
內地樂隊和獨立音樂人基本上都是在「地下」,和以前港臺有公司宣傳力度和包裝差太遠了,跟外國那些籤大公司的樂隊更是沒法比。
所以,影響力整體來講範圍還是太小了.......
好在現在有了網際網路,有了音樂節,livehouse,有了各種各樣的音樂平臺。
如果用心找好歌,總能找到的。
這個時代不需要「周杰倫」,也只能放下「周杰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