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如何擴大社交圈」這個問題,我一直有一個觀點是,不管處在什麼樣的城市,做什麼工作,自身條件如何的女生,幾乎都覺得自己的社交圈小,朋友不夠多。
但事實上,社交圈到底要有多少人,才能算「大」?
大概20年前,進化心理學家羅賓·鄧巴就提出過一個觀點,一個人能夠同時擁有的實質社交關係——包括家人,戀人,朋友,同事等等,很難超過150個人。
1也就是說,算上泛泛之交,你能夠同時擁有的「朋友」,最多也就150人,再要認識更多的人,基本就不會有精力再去維繫和他們的關係了。
150人,這個數字也就被稱為「鄧巴數字」。
這個背後的科學依據比較複雜,說是和人類大腦對於關係的承載能力有關。
可以簡單地理解成,如果你的大腦是一臺CPU,輸入的好友數量超過150這個數字,大腦可能就要燒壞死機了。
我們可以試著拿這個數字到生活中驗證一下。
你現在打開微信或者電話簿,看一下最近一個月,你和多少人產生了有實際意義的聯繫——群發,簡單粗暴的工作交接,求砍價求投票這些不算。
我數了一下我自己,57個人。
我又問了幾個性格比較外向的朋友,得到的答案分別是87人,102人和110人。
都沒有超過「鄧巴數字」。
算一筆時間的帳也就明白了。
我們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工作,留給自己的私人時間最多也就四五個小時,和一個人進行有效溝通,至少得花10分鐘吧?
那麼,你即使把所有的私人時間都拿來和朋友聊天,一天也最多就能聊30個人,一個月下來,怎麼都超不過150人。
其實這完全可以說明,我們所期待的「擴大社交圈」,絕不是把微信的5000好友上限加滿,因為沒有意義,我們普通人都沒學過時間管理,就算你加得過來,也聊不過來。
能真正稱得上屬於你「社交圈」裡的,最多也就一百來號人。
如果照這樣判斷,「擴大社交圈」好像就成了一個偽概念。
既然我們每個人能夠同時維繫的社交圈最多也就150人,我相信絕大多數同學打開微信聯繫人,你的列表人數都能超過這個數字,最次也不會差得太遠。
這就已經足夠證明,你的社交圈並不「小」,它已經達到了你能夠經營的上限。
那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總覺得自己沒朋友,很孤獨,圈子小?
很多女生所說的「沒有社交圈」,真實的含義是,沒有「有效」的社交圈。
打開微信聯繫人,幾百個好友,沒有一個能約出來玩的,沒有一個能好好傾訴心事的,或者說,加了幾百個異性,沒有一個有心動的感覺,能試著發展成男女朋友的。
加了這麼多人,沒有一個能「用上」。
這個時候,我們才會感覺圈子太小,沒有朋友。
這不是社交圈「人數」的問題,而是「質量」的問題。
我們要做的,也不是一味地「擴大」社交圈,而是先「優化」他。
所以我有一個建議是,如果你的聯繫人超過了150人,但你還是覺得自己圈子小,沒朋友,那麼在你試圖「擴大」社交圈之前,可能要先做一件事,是「清除」現在的社交圈。
不是說你非得把不常聯繫的人都刪了——畢竟裡面可能有老闆同事和甲方,而是梳理一下,目前你這幾百上千個聯繫人裡面,誰能夠被納入你的「鄧巴數字」,成為你「圈子」的一部分?
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無效社交」佔據了我們多少時間和精力。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我現在的微信有好幾千人,包括好幾年前的同事和客戶,很多年沒聊過天,甚至名字和人都不一定對得上號。
但我刷朋友圈會經常刷到他們的信息,我需要一段時間來回憶這個人是誰,他發的朋友圈是在說什麼。
這不是我刻意為之,而是朋友圈刷到他了,下意識地就會花時間和精力去想。
坦白說,幾年不聯繫的前同事肯定不在我當下的「鄧巴數字」裡面,但他依然會一定程度上瓜分我的注意力和社交精力。
這還只是刷個朋友圈,沒談到他找你拼多多砍個價,給他家小孩投個票點個讚。
我不介意做這種舉手之勞,但對陌生人做了太多這樣的「舉手之勞」之後,難免會覺得,社交真累。
發現問題了嗎?
「鄧巴數字」之外的人佔據了我們太多精力,讓我們感覺到社交很「累」,從而影響了我們去進行真正高質量社交,尋找自己的「150人」的進度。
這就形成了現在很多年輕人在社交上的一個困局:
一方面很孤獨,想交朋友,另一方面又總覺得交朋友,維繫友誼是一件很麻煩,很耗費心力的事情。
看似矛盾,但根源就在這裡——你需要把「無效社交」上花掉的時間和精力,重新分配給「鄧巴數字」內的100來人。
其實如果再細分一點,「鄧巴數字」同樣親疏有別。
我看了一張圖是這樣的。
大概是說,150個朋友,也會被劃分為10個親密無間的,類似於親人和愛人的角色,20個非常要好的朋友,40個普通朋友,和60個點頭之交。
我們現在可以不用分這麼複雜,先從幾百上千的聯繫人裡面,把這150人找出來。
怎麼判斷誰是你的「150人」?
我提供三條標準供參考:
他可以是能給你帶來資源的。
這比較偏向現實層面,也就是肉眼可見的,這個朋友能幫到你。
最直觀的,比你會賺錢,還願意帶著你一起賺錢的人,二者缺一不可——比如你所在的行業內,能給你介紹工作和人脈的大佬。
毫無疑問,遇到這樣的人,當然應該竭盡所能把他拉到自己「150人」的範疇內,他絕對會是你的有效社交對象。
他也可以是能幫助你成長進步的。
類似於你人生路上的「師長」角色,和他做朋友,你可能暫時得不到什麼立竿見影的好處,但你能增長知識,拓寬視野,學到東西。
這樣的朋友和人脈,也是值得結交的。
他還可以是能讓你情緒變好,得到正向鼓勵的。
如果說前面兩種朋友都稍微有一點功利,最後這一種就相對單純一些,也最符合大多數人定義中的「朋友」。
你和他在一起,你會變得開心,得到安慰,你們在情緒層面互相理解,彼此能「懂得」和支持對方。
這也是應該珍惜的人。
總結歸納一下就是,一個值得被你放進「鄧巴數字」裡,好好經營和維繫關係,把最多的精力投入給他的朋友,一定是能讓你至少在某一個方面變得更好的。
這也是我們不管出於什麼目的,去社交,去認識更多人的意義。
交朋友也好,談戀愛也好,甚至合作愉快的關係,都是為了大家一起走得更遠更快,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