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洞察人性》:改變自己,不評判他人,妄斷他人

2020-10-30 坤坤拆書

在未讀到這本書之前,一直理解的人性是一種模糊概念,無法用具體的語言表達出來。大腦有關於人性的認知就停留在所有人都有自己的取向,我們之所以做出某些的行為和動作時,應該是遵循於我們內心的選擇或者某種驅動力。本書的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告訴我們人性是人的根本訴求,是行為背後的動機。作者說要理解人性需要先了解下弗洛伊德的精神三大部分—本我、自我、超我。簡單來說,本我就是人底層的欲望和期盼,自我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而超我更類似於良知和道德判斷。比如,當別人對你頤指氣使、指指點點時,你第一反應就是憤怒,反擊對方,甚至有動手幹架的衝動,這種原始的衝動就是本我。當你想到如果你這麼做後會承擔相應的後果時候,阻止了你的衝動,這就是超我。而自我就是協調本我和超我,最終選擇壓制內心的怒火,採取更合理的方式應對。

一、人性是什麼?

人性不等於人的性格,人性是人的訴求,不同的訴求支配不同的行為。人的訴求分為表面訴求和根本訴求。表面訴求是停留在對行為的簡單解釋,而是行為背後的根本訴求才是人性。比如,我們總是很努力的工作,加班加點賺錢,這是我們的行為。那我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呢?我們可能是為了買房、買車、購買自己想要的東西等等,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但背後的根本訴求是我們希望為了讓自己獲得更多的幸福,比別人過的更有優越感。有一次我問我們家的鄰居,「你們家的新房子準備建多少層啊?」「建四層。」「我說你們家現在四口人家,建那麼多就有很多閒置的。」「你看,現在大家都建了三層或三層半的房子,我們家肯定不能比他們更低。」建四層房子,表面是提升自己住房品質,其實真實的訴求是想讓自己比別人更好,更有優越感。這種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根本訴求,就是人性。

二、洞察人性

當我們知道人性是內心深處根本訴求後,只有仔細地與人溝通,了解他行為背後的微觀的東西,才能洞察行為背後的真相。作者說行為習慣是洞察人性的一把鑰匙,通過觀察人的行為習慣,可以了解到人的根本訴求。那行為習慣又是什麼呢?習慣是一種行為,這種行為在一開始就是刻意思考後做出的選擇,隨後,就算是不再思考,這種行為仍然繼續,而且是無需特別的提醒。換言之,這是我們神經系統的自然反應。作者認為,行為習慣就是個人為實現根本訴求採取的方式和方法。我們微信朋友圈有那麼一兩個人喜歡發朋友圈的頻率堪比微商,吃飯前把菜拍一拍發朋友圈,吃飯時又來一波吃飯時的朋友圈,吃飯後有曬一曬吃飯後的感想,把發朋友圈變成了一種習慣。微信本身就是一種社交工具,人是群居動物,所以當看到自己的朋友圈在給我自己朋友圈留言和點讚尤其是點讚數量很多的話,內心總是說不出的欣喜若狂。發朋友圈根本的訴求是希望被他人認可,突出自己的存在感。三、性格是什麼?

作者指出性格的形成是受到成長環境和社會經歷的複雜影響,並且具有明確的目標。一帆風順的成長經歷與歷經磨難風雨的人的性格是完全不一樣,這是疑問每個人性格目標相似,但是追求目標的道路卻不一樣。

阿德勒把人的性格分為非攻擊型性格(社會型性格)和攻擊型性格(自私型性格)。社會型性格的人比較樂觀,沒有攻擊性,他們幫助別人,以此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但容易忽略自身的訴求。自私型性格的人考慮自己的利益,凡事皆以自己為中心。世界上本身不存在絕對的某種性格的人,每一個人都是在這兩種性格中找到平衡點。比如夫妻之間的矛盾就有可能是因為性格不合,或者一方過分自私,或者一方過分無私,雙方性格失去平衡,矛盾由此誕生。如何才能和平共處,我們需要讓自己保持性格平衡,用同理心換位思考,考慮自身利益時,兼顧他人利益。

四、改變自我

每個人人性本身內在根本訴求不一,由此反應出來的行為習慣也有差異,而人人都有不同的原生家庭環境,不一樣的成長環境和社會經歷等複雜的因素,也造就了不同的性格。我們去了解人性、洞察人性的方法,目的不是為給別人貼標籤、搞人設,其根本的目的是改善自己的行為習慣,進行自我性格的調節,讓自己的性格更加符合社會規則,讓自己變得更加樂觀。

基於人性,我們需要提升自身的認知格局,平衡自己性格,不評判他人,不妄下論斷。

相關焦點

  • 如何友善的改變他人?《人性的弱點》教你不動聲色的影響別人
    如何友善的改變他人?《人性的弱點》教你不動聲色的影響別人。相信很多朋友們聽說過這本書《人性的弱點》,很多朋友們都有這樣的想法:那就是怎麼樣才能得到他人好感,又怎麼才能在不動聲色中就讓別人被你影響。我們又如何才能友善的改變他人?
  • 《奇蹟男孩》人性並非只有愛與善良,改變不了他人,只能強大自己
    電影一開始,確實是他人在向奧吉展示善意,然而隨著故事的推進,會發現其實更多的是奧吉在向身邊的人展示他的善良和寬容,他有著強大的內心,這才是奧吉能夠成為奇蹟男孩的主要原因。這也是我們今天就要圍繞《奇蹟男孩》這部電影,來進行討論的一個話題:人性並非只有愛和善良,改變不了他人,只能強大自己。
  • 《一念無明》他人即地獄,他人是改變不了的!
    影片改編自香港真實新聞案件,以一個家庭悲劇描繪社會大眾對精神病患的漠視與不友善,講述一對懷著沉重愧疚的父子如何面對過去的故事。黃世東(餘文樂飾)罹患躁鬱症,日常就是戰場,在情緒裡反覆煎熬。大海在愧疚下決定接治療後出院的兒子阿東回到自己獨居的小室一起住,兩個心懷愧疚的大男人相擠在呼吸都嫌擁擠的鬥室中。阿東重投社會,卻遭到身邊的朋友歧視,唯讓他嘗試平復自己,同時阿東也想盡方法希望找回當天談到近乎訂婚的譚思慧Jenny(方皓玟飾),沒想到當找到Jenny時,卻有著另一番滋味。
  • 不要「定義」他人,不要評判他人的人生
    前段時間,有個新聞蠻火的,說的是楊麗萍發了個視頻,然後有網友在底下指指點點,把自己認為正確的價值觀宣揚了一番,最可笑的是,這評論居然得到了最高贊。可以見得廣大中國網友們的三觀。不能說誰對誰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只是當你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別人身上,還對別人評頭論足的時候,就有點問題了。「快30了吧,怎麼還不結婚呢?」「結婚快兩年了吧,咋還不生孩子呢?」「女孩子讀什麼研究生啊,早點畢業找個清閒點的工作,嫁個好人家才是正事兒!」
  •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洞察人性》:一本好書,值得收藏重讀
    「洞察人性」是一個很大的課題,自古以來就是我們的研究目標,但它並不是一門只允許少數專家研究的科學,其本質決定了人性必須由全人類共同探討,協力挖掘其蘊含的秘密。人性是個體對特定條件形成的價值觀為嚮導在對自己、家庭、社會交織的關係事件中的應激反應,是個體成長的學習和實踐的動態演化。安全感、認同感、幸福感大概是基本需要,意志、情緒、活力成為特質,不同緯度構成不同個體心理。靈魂是身體的操作界面,身體是靈魂的投影儀。
  • 教你三招與他人溝通技巧,改變直性子,2021做個嘴巴富貴的人
    第一,依據你過去的接觸或是根據他人了解,明確客戶的性情、喜好、及其他的痛點有哪些等等。鬼谷子曾說:錯其人勿與語,而更問所親,知其所安。鬼谷子說,想了解你不了解的人,你還可以找他最親近的人從側面了解他。二、洞察其心鬼谷子曰:夫說之難也,在知所說之心,能夠吾說當之。
  • 與其抱怨他人,不如改變自己
    其實,這世界哪有那麼多的煩惱,其根源不過是:大多數人總想去改變別人,很少有人會改變自己。人與人的相處,無非就是凡事不以自我為中心,學會換位思考。這樣,煩惱自然就會煙消雲散。所以,與其每天抱怨他人,不如學會改變自己。曾聽到過這樣一句話:「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每個人身上發生的故事也都是一個不可替代的案例。
  • 對他人宜主觀,對自己宜客觀
    「儘管每個人都想洞察他人的內心,但只有極少數人願意以那種方式來觀察自己。我們只是想知道是什麼使他人動怒,但我們又不願去分析是什麼讓我們自己坐立不安。……我們希望洞察他人的面目,可我們又不願讓他人看到我們的弱點和不足。」書中提出了一個理想化的解決方案,即克爾凱郭爾所說的:「對他人宜主觀,對自己宜客觀。」
  • 修身養性是為了讓自己心靈更潔淨,而不是為了映襯他人的不潔
    對於他不認同的人事物,多難聽的話都說得出口。但真正有道德的人,不是在大眾面前擺出高尚正派的樣子,顯得別人都修養不夠、道德不足。真正有道德的人,不會去指責他人不道德、不高尚。修身養性是為了讓自己心靈更潔淨,而不是為了映襯他人的不潔。否則就像是在炫耀自己罷了。真正的道德是,不做有損他人利益的事,更高層次者,會付出自己給予他人更多好處。
  • 洞察人性、利用人性、管理人性
    該平臺評論機制正是洞察了景區環境下的商家人性——本質是為了賺更多錢,但怕宰了顧客,該顧客在網上評論從而影響其他遊客選擇決策,所以不再隨便宰客了——這就是利用人性,管理人性;也不用刻意加強景區商家管控等措施,商家自然會改變」宰客「的行為。
  • 評判他人如何在我們心中形成?讚揚與責備在人際關係有什麼作用?
    當我們接受到責備的時候,大腦中的杏仁體將被激發,產生源自於我們本能的反應——恐懼來自他人的不滿。責備會帶來痛苦的感受,所以我們大腦的第一反應是:進入保護自己的抵抗狀態。我們拒絕接受別人的意見,我們不願意在聽他人說話,我們不斷尋找、編織證明自己的無辜的理由,和對方對立起來,或者否認自己的錯誤,指責別人。
  • 《人性的弱點》,與人相處的核心,看到他人的優點,讚美之
    《人性的弱點》,簡單的看到書名,分析字面意思的話,可能會認為,整本書都在哪裡,叨叨的是人性裡的弊病、靈魂深處醜陋的一面,一定是充斥著專業術語的論文,貫穿始終的必然是勸誡他人不要成為怎樣怎樣的人。錯了,這本書讀下來,更像是基於:人在絕大部分情況下,都是自私的,更關注的是自己這一點而展開的。
  • 成都確診女孩被網友罵蕩婦,所謂善良,就是不因偏見給他人貼標籤
    (圖註:偏見是一把刀)二、不因偏見隨意給他人貼標籤。有人說,善就是用正確的方式愛自己,用公平的原則愛他人。總之,這提醒我們,在教育孩子善良時,要告訴他們:懂得克制自己人性中充滿偏見和傲慢的弱點,不要輕易去給他人貼標籤。當你隨意給他人貼標籤,不管你心有多善良,你都是在作惡。
  • 對他人,學會管理人性。對自己,學會完善人格
    閆文榜調侃自己當時想做記者是純粹出於興趣,作為非科班出身,在學校的主編經驗並不足以成為他進入傳媒行業的敲門磚。第二輪投遞簡歷時,他就結合自己對金融的興趣和他所讀的財務管理專業,把求職目標轉向了所有的銀行。「因為我比較喜歡經濟金融相關的東西,那種理論上的理想沒實現,就尋找現實中的這種理想。」
  • 《理解人性》:避免給他人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人,獨立的個體,終其一生都想要掌握自己的命運,殊不知決定自己命運的是人類的精神。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探討有關「人性」的話題,可大部分時候對於人性的闡述卻不夠清晰明了。人性不可被禁錮,經不起試探和考驗。行走於世間眾多心理學家終其一生都在研究,如何理解人性的奧秘,如何把控人性帶來的一切,了解人性的過程就是一個自我剖析的過程。當然在研究人性的過程裡,最著名的學者莫過於弗洛伊德、榮格、阿德勒。他們三人並稱為20世紀精神分析學派三大奠基人。對於弗洛伊德、榮格再此不做過多的闡述。
  • 營銷中要洞察人性、利用人性、管理人性
    該平臺評論機制正是洞察了景區環境下的商家人性——本質是為了賺更多錢,但怕宰了顧客,該顧客在網上評論從而影響其他遊客選擇決策,所以不再隨便宰客了。這就是利用人性,管理人性。也不用刻意加強景區商家管控等措施,商家自然會改變」宰客「的行為。就像大眾點評、滴滴、淘寶等平臺的出現,從消費者利益角度來看,其實也是利用人性去管理人性的平臺。
  • 如何準確評判他人,提升溝通能力?
    《讚揚與責備:劍橋大學的溝通課》(以下簡稱《讚揚與責備》)指出,這是因為:讚揚的功能很多,它可以用來施展權力,賦予角色或侵佔別人的評判表。當讚揚關閉了它的聆聽功能,不再依照他人的願望與需求改變時,它就變成了獨裁主義式讚揚——霸道、專制,有時甚至是恐怖的。
  • 人性的弱點:如何贏得友誼?如何有效影響他人?掌握這些法則
    《人性的弱點》一書是成功學大師、人際關係學大師、心靈導師卡耐基的經典著作之一。這本書被不少人當作自己為人處世的參考書、與人交際的聖經。很多人都想要擁有一段真誠的友誼,在職場上想要領導喜歡自己,或者想要讓自己能夠對別人產生影響,讓人們能關注到自己,對於這些問題,在《人性的弱點》一書中就給了我們答案,我們需要掌握這些法則:1. 發自內心地對他人感興趣在《人性的弱點》一書中就提到了實際上每個人對自己的興趣是最大的,對於他人是沒多大興趣的,每個人都是自己心中的主角。
  • 評判他人如何在我們心中形成?讚揚與責備在人際關係有什麼作用?
    我們的評判所表達的是我們心中根深蒂固的、從兒時起就開始記錄的關於愛與接納、信任與焦慮、恐懼與被拒絕的經歷。來自他人的評判,無論多麼歪曲或過分,都會塑造我們的人際關係網。看到這裡,我更能理解原生家庭的一切對兒童的影響有多大,那是來自生存本能的接受。但這並不是不能改變的,只要我們意識到意識背後的有著這樣一張自動運轉的評判表,那麼我們就可以去了解並修改它。
  • 從打工仔到月入十萬,改變他人生的,不過是寫自己想讀的文章罷了
    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初中都沒畢業的王恆績利用業餘時間練習寫作,然而,在最開始的三年裡,他的投稿一次次被退,一分錢沒有賺到。但他並沒有放棄,而是屢敗屢戰,繼續打磨自己的寫作技能。2004年年底,王恆績創作的小說《瘋娘》一夜走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