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讀到這本書之前,一直理解的人性是一種模糊概念,無法用具體的語言表達出來。大腦有關於人性的認知就停留在所有人都有自己的取向,我們之所以做出某些的行為和動作時,應該是遵循於我們內心的選擇或者某種驅動力。本書的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告訴我們人性是人的根本訴求,是行為背後的動機。作者說要理解人性需要先了解下弗洛伊德的精神三大部分—本我、自我、超我。簡單來說,本我就是人底層的欲望和期盼,自我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而超我更類似於良知和道德判斷。比如,當別人對你頤指氣使、指指點點時,你第一反應就是憤怒,反擊對方,甚至有動手幹架的衝動,這種原始的衝動就是本我。當你想到如果你這麼做後會承擔相應的後果時候,阻止了你的衝動,這就是超我。而自我就是協調本我和超我,最終選擇壓制內心的怒火,採取更合理的方式應對。
人性不等於人的性格,人性是人的訴求,不同的訴求支配不同的行為。人的訴求分為表面訴求和根本訴求。表面訴求是停留在對行為的簡單解釋,而是行為背後的根本訴求才是人性。比如,我們總是很努力的工作,加班加點賺錢,這是我們的行為。那我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呢?我們可能是為了買房、買車、購買自己想要的東西等等,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但背後的根本訴求是我們希望為了讓自己獲得更多的幸福,比別人過的更有優越感。有一次我問我們家的鄰居,「你們家的新房子準備建多少層啊?」「建四層。」「我說你們家現在四口人家,建那麼多就有很多閒置的。」「你看,現在大家都建了三層或三層半的房子,我們家肯定不能比他們更低。」建四層房子,表面是提升自己住房品質,其實真實的訴求是想讓自己比別人更好,更有優越感。這種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根本訴求,就是人性。
當我們知道人性是內心深處根本訴求後,只有仔細地與人溝通,了解他行為背後的微觀的東西,才能洞察行為背後的真相。作者說行為習慣是洞察人性的一把鑰匙,通過觀察人的行為習慣,可以了解到人的根本訴求。那行為習慣又是什麼呢?習慣是一種行為,這種行為在一開始就是刻意思考後做出的選擇,隨後,就算是不再思考,這種行為仍然繼續,而且是無需特別的提醒。換言之,這是我們神經系統的自然反應。作者認為,行為習慣就是個人為實現根本訴求採取的方式和方法。我們微信朋友圈有那麼一兩個人喜歡發朋友圈的頻率堪比微商,吃飯前把菜拍一拍發朋友圈,吃飯時又來一波吃飯時的朋友圈,吃飯後有曬一曬吃飯後的感想,把發朋友圈變成了一種習慣。微信本身就是一種社交工具,人是群居動物,所以當看到自己的朋友圈在給我自己朋友圈留言和點讚尤其是點讚數量很多的話,內心總是說不出的欣喜若狂。發朋友圈根本的訴求是希望被他人認可,突出自己的存在感。三、性格是什麼?
作者指出性格的形成是受到成長環境和社會經歷的複雜影響,並且具有明確的目標。一帆風順的成長經歷與歷經磨難風雨的人的性格是完全不一樣,這是疑問每個人性格目標相似,但是追求目標的道路卻不一樣。
阿德勒把人的性格分為非攻擊型性格(社會型性格)和攻擊型性格(自私型性格)。社會型性格的人比較樂觀,沒有攻擊性,他們幫助別人,以此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但容易忽略自身的訴求。自私型性格的人考慮自己的利益,凡事皆以自己為中心。世界上本身不存在絕對的某種性格的人,每一個人都是在這兩種性格中找到平衡點。比如夫妻之間的矛盾就有可能是因為性格不合,或者一方過分自私,或者一方過分無私,雙方性格失去平衡,矛盾由此誕生。如何才能和平共處,我們需要讓自己保持性格平衡,用同理心換位思考,考慮自身利益時,兼顧他人利益。
每個人人性本身內在根本訴求不一,由此反應出來的行為習慣也有差異,而人人都有不同的原生家庭環境,不一樣的成長環境和社會經歷等複雜的因素,也造就了不同的性格。我們去了解人性、洞察人性的方法,目的不是為給別人貼標籤、搞人設,其根本的目的是改善自己的行為習慣,進行自我性格的調節,讓自己的性格更加符合社會規則,讓自己變得更加樂觀。
基於人性,我們需要提升自身的認知格局,平衡自己性格,不評判他人,不妄下論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