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聽到過一個詞:叫社交恐懼症。這樣的患者在處於社交場合,人多的場所或與人打交道時,會出現過度的擔心和恐懼,害怕出醜或尷尬等不安的行為。一般情況下都會主動的迴避這些場合,減少與他人的接觸。
初次聽到時特別不理解,一個人應該會比較孤單吧。慢慢工作後才發現,碰到不舒服的關係時,自己也會有「社交恐懼症」。
人與人之前最舒服的關係是什麼呢?
我是這麼覺得的:
親疏有度,相看不厭,久處不累。
相處隨意,不用拐彎抹角,也不用口是心非,更不用投其所好。
我們辦公室有這樣的一個同事,早上一來,無論早晚就開始收拾自己的辦公桌,丟計算機,用力的敲擊鍵盤,製造出各類的噪音,好似怕別人不知道她來上班了。
你向她請教事情,她會反問說:這麼簡單還要問我嗎?
你向別人請教事情,她會說:這個我負責的,你應該來問我?
公司會議每次都反駁別人的建議,從來沒有自己的觀點,隨意的點評別人點的外賣不好吃,為了一點瑣事斤斤計較,喋喋不休.......
慢慢的和這樣的相處,我們不得不戴上面具,耐著性子.身心俱疲.
所以和這樣的人相處,肯定是不舒服的,不心生恐懼躲遠點是不可能的。
前段時間朋友圈很少露面的小學同學,經常開始曬自己鍛鍊身體,到處旅遊的照片。細問下才知道她居然離婚了。她和先生是真正的從校服到婚服,畢業,結婚,生子,倆人相親相愛,當初可是羨慕了我們身邊好多的人。可沒想這才幾年光陰哪,兩人連七年之癢都沒有撐到。
後面和她相聊之後我才知道,婚後的她做起了全職主婦。生活的中心就是圍著孩子和老公轉,將他們伺候的好好的,刻意的討好著他們。將家裡打理的井井有條。慢慢的老公從最開始的體貼幫手,到習以為常,理所應當,再到處處挑刺,各種嫌棄。從一次次的爭吵開始,她明白自己在這段婚姻關係中,就像一個附屬品。最終大好的感情就這樣成為了過去式,兩人最終選擇了離婚。
她回歸了單身,從關愛自己開始。
她說:真的美好的愛情就應該是兩個人順其自然的舒服,不需要費力的討好。
朋友不必太多,在於真誠,家人不必在富,在於和睦。
我們的精力有限,不必浪費太多的時間在無用的社交上面。
我們的餘生很長,走不進我們內心的人,只會讓我們更加的疲憊。
人生最大的幸事應該就是,和舒服的人在一起,一起做讓彼此舒服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