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成長中的男女都希望能物色彼此喜歡的對象,然後步入婚姻的殿堂。結婚代表走進人生的另一階段,結果怎樣也是未知之數,一句話總結:有人歡喜有人愁,但多數人對婚禮還是充滿遐想。
新人總是堅持一生中一次的婚禮必須跟隨傳統的形式,才夠浪漫美滿。但是究竟這些婚禮傳統從何而來?以下分析5個婚禮中奇葩的傳統起源:
1. 鑽石訂婚戒:鑽石商的騙局
兩人結婚時,鑽石戒指似乎是必需品。鑽石罕有又堅固無比,象徵恆久愛情?這最初只是誘騙消費的藉口。
1982年美國調查記者愛德華·傑伊·愛波斯坦曾為此撰文「你試過賣鑽石嗎?」解讀鑽戒文化的根源。
18 世紀末因南非發現大規模鑽礦,大量鑽石流入全球市場,當時做獨市生意的英國鑽石公司De Beers卻苦無需求,於1938年請來紐約廣告公司N.W. Ayer & Son為鑽石做「形象工程」。
Ayer的市場調查發現,一般人認為鑽石太珍貴,屬於貴族限定用品,有錢還是買車買電器比較實際。Ayer認為,要鑽石流行起來,就要讓它成為大眾的情感需要,於是他們把鑽石塑造成堅貞愛情的必需品。
紐約時報形容其廣告策略:「讓幾乎所有計劃結婚的人覺得不得不買鑽石訂婚戒。」不少人因此將鑽戒納入婚姻一部分:沒有鑽戒,就沒有圓滿的婚姻。
2. 花球:前身是蒜頭
新娘行禮捧花球,畫面唯美,究其傳統則比較掃興。花球最先的作用有二:一是闢惡靈,二是除惡臭,說的是新娘體臭。從前歐洲人不經常洗澡,14世紀時更流行一年洗一次。
通常婚禮會在六月舉行,為的是趁五月剛洗完澡,體味尚算清新。不過保險起見,新娘行禮時還是要捧花球,掩蓋若隱若現的體味。另外,當時的人還相信花球亦有保護新娘不受惡靈侵擾之用,因此花球通常由刺鼻的草藥製作而成,例如蒜頭或香料。而拋花球,則是新娘贈予來客的護身符(香體劑)。
3. 伴郎:逼婚的幫兇
為何伴郎是英文是best man? 所謂 「best」並非 best friend,而是指其武力值。伴郎最初的職責是阻止被逼婚的新娘落跑、情敵搶婚,或避免不承認新郎的新娘雙親踩場打斷婚禮,因此他們會配劍守在新人左右,連洞房夜都要守在新房外。
據說從前的哥德人有強搶新娘的習慣,因當時哥德人種群裡男女比例失衡,要抱得美人歸,不少人都與體格強壯的伴郎結伴,靠武力強搶附近城鎮的女孩成婚。從前的伴郎與現在的相比,唯一的共同點,就是保證兄弟順利完婚。
4. 伴娘:新娘的替死鬼
伴娘不能太漂亮,免得搶去新娘風頭。這似乎理所當然,但最初伴娘在婚禮的著裝就力求與新娘相似,好以假亂真,當新娘的替死鬼。從前人們相信惡靈會詛咒新人的婚姻,因此便有了模仿新娘穿著及行為舉止的伴娘,混淆惡靈視聽,為新娘擋煞。據歷史學家Ginger Strand 所說,為保安全,19世紀時新人甚至會攜伴娘度蜜月。
5. 白色婚紗:有錢任性的貴族遊戲
白色婚紗原意與本來的「純潔的象徵」相距甚遠。從前新娘結婚,禮服各式各樣,就是沒有白色,因為平民沒有財力為結婚造一件終生只穿一次的嫁衣,多數人都是從日常來來去去的幾套衣服中挑一件「最見得人」的應付,而平常的衣服為了隱藏勞動時沾上的汙跡,白色衣服絕不在選擇範圍之內。
不過英國維多利亞女皇1840年嫁給艾伯特親王時,卻穿起白色婚紗,純粹因為她生性喜白。此空前之舉吸引鄉紳貴族效仿,炫耀自己「燒得起錢」的財勢,白色婚紗也因此一炮而紅。
直到維多利亞女皇在位後期,時人才將白色婚紗美化成純潔的象徵。當時美國女性雜誌「戈迪夫人的書」也曾稍嫌矯情地將其形容為:「象徵交託給真命天子的無瑕的心。」
一場婚禮,從起源到發展至今,也許會對傳統的精華部分保留與繼承下來,但那些傳統形式上的愚昧和迷信應該被去除,畢竟在這個神聖的時刻,一對新人應該被賦予最幸福和浪漫的祝福。
但我們也無法排除世界上那些更加奇特的婚禮形式,也許基於地方習俗應該被尊重。只是在其他世俗人眼裡,有不同感觸和見解而已,你可能也碰到過或者即將步入婚姻殿堂的你要面對這樣的奇特婚禮。那麼,你的看法又是怎樣的呢?